赵 晔 本报特约通讯员 唐永梅
敢闯无路之地:紧贴部队需求补“短板”
2008年初,第二炮兵装备大修体系调整优化,某计量站承担起了导弹瞄准设备的维修任务。
瞄准设备素称“导弹的眼睛”。以往,该站只承担极少的维修任务,瞄准设备维修是弱项,仅有的几个维修人员大多凭经验眼看手摸。一次,修理后的装备返回部队没多久,就“老毛病”复发。没办法,装备不得不返回生产厂家修理。
这次尴尬成了他们心中的“隐痛”。
有人打起退堂鼓:“能干的就干,干不了的就算了。不如向上级单位说明情况,让别的单位来搞。”站党委敏锐意识到:缺少瞄准设备的维修人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干部不敢承担责任、不想有大作为。
“信息化战争对抗强度空前激烈,作为二炮计量专业维修机构,不仅要承担平时的维修计量保障任务,还要胜任战时遂行支前保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该站党委达成共识:必须要着眼使命任务,紧贴部队需求补齐“短板”,提高遂行保障能力。
巧做无米之炊:以规范化破解随意性
这是一次艰辛的探索之旅。
瞄准设备维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近10个型号,每套设备有近千个零部件,难度可想而知。
使命如山。回忆当时情况,政委姜东军说:“形成维修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把脚下的步子迈扎实。”
没有资料,高级工程师王宪智边拆边画,手绘“仪器结构原理图”;三室副主任高毅在修理设备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每次拆卸、调试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和工艺要求等;三室主任许渊对仪器的拆卸、调校过程进行摄像、照相……
瞄准设备误差超差故障是最复杂的故障,在原始资料搜集不到的情况下,为摸索维修规律,范杰军、周鹏、纪君就用示波器一个信号一个信号调整,一个频率一个频率试验,光记录试验原始数据的纸就有几厘米厚。
“实施精确化保障,不仅要有详尽统一的资料,还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决不能像师傅带徒弟‘一人一个样’!”今年初,该站经过资料梳理分类,形成了细致具体、科学合理的维修规范,建起了武器装备修理质量体系,明确了各岗位职责和每种型号、每个部件的修理标准要求。即便是一颗小螺丝钉的位置也标得清楚明白,一个镜头需擦拭几圈也有详细的标准。
规范化管理产出高效益。调试某装置,以前两三天才能调到位,现在只需1个小时;以前面对某部件连拆卸都不敢,现在二三小时即可完成检修。
形成良性循环:入门新手变成攻关高手
攻下一个难题,培养一批人才。在该站维修瞄准设备的过程中,一大批年轻技术骨干应运而生。
维修瞄准设备上的激光部件对该站来说是个全新课题。工程师刘涛反复研究,向生产厂家和研制单位请教,不仅掌握了修理的工艺方法,还发现该装备激光电路存在设计缺陷。随后,该站把这个缺陷及时通知有关部队,降低了故障发生率。
2年来,面对瞄准设备维修中的诸多疑难杂症,他们“遇山平山”,填补了导弹瞄准设备的多项维修空白,让导弹的眼睛越发明亮。
瞄准设备是导弹装备中最精密的部件之一,修理过程中不能有丝毫差错。棱镜又是瞄准设备的核心部件,对它的拆卸、更换要求不能有一点倾斜。除了生产厂家,还从未有哪个部队修理机构敢碰。三室副主任高毅潜心琢磨,仅用一个月就摸索出了不必返厂维修的更换方法。
“人才催出成果,成果催生人才”的良性循环,提升了该站维修的整体实力。2年来,该站共完成了多个型号140余台瞄准设备的维修任务,涉及二炮现役装备全部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