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方言
1月15日零时,根据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的命令,最后一批在印度洋活动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启程回国。至此,曾引起诸多争议的印度洋供油行动告一段落。由于日本政府此前已承诺在阿富汗重建工作中投入更多资源,美国方面此次并未对日舰的撤离提出异议。
在过去8年中,日本先后向印度洋派遣了50余艘舰艇和近万名官兵,不仅支持了美国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行动,也借此积累了海外用兵的经验。最新出版的一期日本军事刊物《丸》,披露了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执勤期间的内情,其中不少细节颇具戏剧性。
免费送油拉拢外军
“9·11”事件后,日本颁布《反恐特别措施法》,并依据该法向印度洋派遣军舰,支援美国的反恐行动。然而,当首批舰队在2001年底抵达印度洋后,却毫无章法可循,因为《反恐特别措施法》本来就是日本国内各派妥协的结果,诸如“如何与美舰保持联系”,“在什么情况下向友舰提供燃料”这样的技术细节都未做详细规定,令舰队司令官无所适从。
在任务海区,多艘美国军舰向日方请求补充燃料,但日本舰队请示国内防卫厅(现防卫省),得到的回答却是“待命”,理由是“你们携带的油料是自用的,并非为盟军准备,而且油费也是从本国国防预算中支出”,于是舰队只能无所作为。直到2002年初日本国会修改法律,认可为外舰提供补给合法,才算给加油行动开了绿灯。截至2009年6月底,日本免费为盟国提供了足够400艘船用上1年的4.1亿升燃料,其中90%是提供给美国军舰的。用自卫队干部幸田洋次的话说:“(免费)供应燃料已成为联系自卫队与外军的纽带。”
美舰说“想吃寿司”
在与外军的合作过程中,日本海上自卫队也学到不少实战技能,其中最宝贵的莫过于舰队加油保障队形,这是因为进行加油的两艘舰艇,必须在数小时内始终保持等速同向航行,若在此刻遭到攻击,难有还手之力。日本舰队提供加油服务时,通常会派出战斗力最强的护航驱逐舰航行在最前方,日本加油船和外籍舰艇并排跟在后面,从舰上起飞的直升机则配置在编队前方10公里,高度150米的位置上。驱逐舰上的雷达一旦发现突然闯入的船只,负责警戒的舰员会用国际无线电频道发出警告,若不听警告,日舰就可以开火。若遇到不明飞行器,只要它进入距舰队5000米以内,日舰就可射击。
在海上,日本舰艇经常有机会与外舰联络。有一次,“常磐”号综合补给舰在为一艘美国战舰补给油料后,对方突然发出一条信息:“我们想吃寿司。”日本舰长福田拓赶紧吩咐厨房准备。还有几次与外国水兵联欢的时候,日本水兵给外国同行表演了太鼓和剑道。作为回报,他们也收到过美国人赠送的饼干、法国人的葡萄酒和巴基斯坦人的苹果。
“宙斯盾”成护航明星
在前往印度洋执勤之初,许多自卫队员以为这只是“短途旅行”,仅带了几千日元上路,到后来却招来很多麻烦。2001年12月,“泽雾”号驱逐舰运送物资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后,却突然接到命令要继续留在印度洋。舰员们的钱很快就花光了,不得不让家人紧急汇款。
印度洋上的气温大致在42摄氏度上下,军舰甲板上的温度则往往高达80摄氏度,曾有人往甲板上扔了一只鸡蛋,不到20分钟就熟了。由于要长期呆在海上,加之舰上居住空间十分狭小,人际关系难免有所紧张。为缓和官兵们的焦躁情绪,每当谁家有小孩出生,大家都会送上一句“母子平安”,在“成人节”这一天,每个人也会对年轻的战友表示祝贺。最终,“泽雾”号在印度洋整整呆了152天。
鉴于中等吨位舰艇存在人员活动空间小,舰员工作情绪容易遭到挫伤等弊端,从2003年开始,日本内阁允许吨位大得多的“宙斯盾”驱逐舰开赴印度洋。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海上自卫队发现“宙斯盾”舰在改善水兵生活方面优势明显,一位从普通军舰调到“宙斯盾”舰上工作的自卫队干部说,“那里(指“宙斯盾”舰)的居住区简直像别墅一样宽敞!”另外,“宙斯盾”舰在保护舰队方面的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普通护航舰艇发现可疑目标后,必须进行机动航行,才能测算出目标的航速和航向,而“宙斯盾”舰的相应工作完全由计算机独立完成,舰艇无须转向即可做好战备。
差点打响公海第一枪
尽管日本舰队只从事比较简单的加油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遇到过危险。有一次,“泽雾”号正在阿拉伯海靠近印度的水域执勤,甲板上的水兵用肉眼发现一架飞机掠过,而那个方向恰好是舰载雷达的盲区,“泽雾”号的雷达屏幕上自然没有任何显示。
还有一次,在阿拉伯海巡弋的日舰“鞍马”号的雷达上突然出现可疑目标,水兵们迅速穿上防弹衣,戴上钢盔,奔向战位,全舰弥漫着紧张气氛。雷达显示一艘不明国籍的小型舰艇正以20海里的时速不断靠近“鞍马”号的左舷。舰长平野照继立即用无线电发出警告,但对方毫无反应,官兵们的心顿时收紧了,“会不会是恐怖分子的自杀快艇?”平野回忆:“如果这个目标继续高速靠近,我们就只能开火,那将是海上自卫队第一次在公海开火。”双方周旋了一个小时后,小艇终于在距日舰约500米处停了下来,并打开航行灯——原来是一艘伊朗革命卫队的巡逻艇,危机终于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