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台湾军方称,由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制的低层“反战术性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TBM)计划在2005年投入服务。台军方计划以ATBM取代美国“爱国者”3型反导弹系统。ATBM是在台湾自行研发的“天弓”防空系统基础上升级,由“长白”雷达进行制导。中山科学院称完成这项计划需要十年时间,总共需要87亿美元经费。台军方对ATBM寄予厚望,预计最终将部署12个ATBM连,未来台军的“低空反导系统”,1/3由“爱国者”导弹组成,其余2/3将依赖ATBM。
美国雷声公司2007年2月15日称,雷声公司综合防务分部与美空军电子协同中心一同完成为期3天的台湾“监视雷达计划”的硬件关键设计评审,这也标志着该计划关键硬件设计工作的完成。雷声公司综合防务分部负责导弹防御的副总裁富兰克林称,该评审是“监视雷达计划”的一个关键里程碑,而后者又是台湾综合防空与导弹预警能力的核心。作为“监视雷达计划”的主承包商,雷声公司综合防务分部正在为台湾建造一部预警雷达和导弹防御中心,可为台湾空军提供检测和跟踪战术弹道导弹、空中目标和水面舰艇的能力。
针对爱国者-2在海湾战争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点,美国对其加以改进,先后研制、生产了3种型号的“爱国者”导弹系统:“爱国者”Ⅱ制导增强型导弹(PAC-2 GEM)、“爱国者”Ⅱ制导增强型导弹+(PAC-2 GEM+)和“爱国者”-3(PAC-3)导弹。其中PAC-2 GEM配用增强型战斗部,提高了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199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1997年交付台湾的3套该系统连同200枚导弹,就是这种型号。PAC-2 GEM+于2002年11月才装备美国陆军,采用新型低噪声导引头,提高了导引头的灵敏度,增强了对雷达截面较小的目标(如导弹弹头)的探测和跟踪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PAC-3初试锋芒,发射两次均成功拦截了伊拉克的战术弹道导弹。
台湾的3套爱国者-2导弹以台北市作为部署重点,配置在台北周边地区的南岗、林口和万里三个军事基地,导弹阵地靠近中山高速公路和北二高速公路附近,以便于机动。一个基地配一个连。每个连配备1部MPQ-53型相控阵雷达、1部MSQ-104作战控制站、5-8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以及通信中继站、天线站等。MPQ-53型相控阵雷达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雷达系统,集搜索、跟踪、敌我识别、指挥导引等功能于一身,并有很强的电子战能力,其电子扫描波束能迅速测出目标的方位、高度,搜索范围大。导弹最大射高24千米,作战半径3-80千米,最大速度6马赫,战斗部重68千克,采用破片杀伤方式。据报道,该系统从发现、跟踪、计算发射诸元,到发射导弹、引导导弹飞向目标的整个过程约为35秒。
由于在美国和台湾分别进行了各2枚的“验收发射”,所以美国向台湾实际交付了196枚“爱国者”Ⅱ型改进型导弹。2001年6月20日,从上午9点零9分开始,台湾陆军先后从屏东九鹏军事基地发射了3枚“爱国者”Ⅱ型改进型导弹,在兰屿和绿岛上空分别拦截并击落了靶弹及靶机。
1996年4月台军“天弓”Ⅱ地空导弹开始批量生产、广泛部署,它对弹道导弹只能“望弹兴叹”。1997年开始,台湾中山科学院开始研制其改进型“天弓”Ⅲ,1998年9月15日,进行了首次实弹拦截试验。拦截弹从屏东县发射,用防空导弹改制而成的靶弹则从台东县的成功镇发射。两弹在外海上空相遇,拦截弹以直接碰撞方式命中靶弹。据台军方称:此次拦截试验是“激动人心”的。台湾媒体更声称“台湾军队从而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进行了反导弹实弹拦截的军队”。
“天弓”Ⅲ导弹由第1级固体冲压发动机助推器和2级圆柱形弹体组成,弹体头部呈圆锥形,无尾翼,最大速度超过4马赫,有效射程80千米,射高25千米。导弹采用单联装全密封箱发射架垂直发射。制导方式采用初段惯性制导、中段指令制导、末段主动雷达导引的复合制导,可对任何来袭方向的目标迅速作出反应,可利用与导弹系统配备的多功能“长白”相控阵雷达导引拦截来袭弹道导弹,其性能大体与改进型“爱国者”Ⅱ相同。目前“天弓”Ⅲ仍使用“天弓”型导弹发射车,共48部。导弹系统由导弹发射架、“长白”相控阵雷达、控制中心、电源车和运输装填车等组成,具有机动作战能力。
与“天弓”Ⅱ相比,“天弓”Ⅲ的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固体火箭发动机改为大推力冲压发动机,增大了拦截速度和杀伤空域;二是采用主动雷达加红外双模导引头,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命中精度;三是改进引信和战斗部,使导弹能拦截常规战术弹道导弹;四是改进了配套使用的相控阵雷达,使其探测距离从160千米提高到460-500千米。“天弓”Ⅲ能拦截射程300千米的弹道导弹,有的报道则称“天弓”Ⅲ可以拦截射程600千米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
由于海湾战争期间,“爱国者”Ⅱ的拦截成功率很低(伊拉克共向科威特发射了47枚“飞毛腿”导弹,仅4枚被成功拦截,拦截成功率为8.5%),因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用PAC-2 GEM、PAC-2 GEM+和PAC-3三种反导导弹作为主要实战拦截。开战初期,萨达姆向科威特的美军基地共发射24枚“萨姆德”-1、“萨姆德”-2和“阿巴比尔”-100三种型号的战术弹道导弹,其中9枚被拦截(6枚被PAC-2 GEM拦截,1枚被PAC-2 GEM+拦截,2枚被PAC-3拦截,每次都发射2枚导弹拦截),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反导效果。2004年3月27日,伊军从巴士拉北部向美英联军最高指挥部——美军中央司令部所在地发射了1枚“萨姆德”导弹。美军防空部队对这枚导弹的飞行轨迹进行解算后表明,伊军这枚导弹袭击是“有备而来”,事先进行了有效的情报搜集。如果未被拦截,美军中央司令部很可能遭重创,所以有人把这次导弹袭击形象地比喻为萨达姆对美英联军发起的“斩首行动”。就在这枚导弹即将命中目标时,被2枚连射的“爱国者”Ⅱ改进型导弹拦截并摧毁。
其余15枚未被拦截的伊拉克导弹,也未给联军造成任何伤亡。战后美军披露的情况表明,原因是“爱国者”防空部队通过对这些导弹的飞行轨迹解算后,确定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主动放弃了拦截。由于伊军发射的24枚导弹射程均在150千米左右(“飞毛腿”为300千米),因而“爱国者”导弹系统在这次战争中预警时间较短,增加了拦截难度。如不考虑美军战后披露的主动放弃拦截因素,“爱国者”PAC-2 GEM和PAC-2GEM+在此次战争中的拦截成功率为32%。
目前,台湾“爱国者”Ⅱ改进型导弹共配备1个营3个连,每个连在同一时间可跟踪96个目标,但只能对其中8个目标(导弹)实施拦截,3个连在同一时间能对24个目标实施拦截。按伊拉克战争中“爱国者”Ⅱ改进型实战拦截率32%计算,则在同一时间可拦截近8枚来袭导弹。为了提高拦截效果,每次发射2枚导弹,对24个目标需发射48枚导弹。也就是说,被台湾当局视若至宝、备加呵护的“爱国者”Ⅱ改进型导弹,就是全部家底能全部在不同时间、分批成功发射(实际上显然不可能),最多也只能拦截32枚来袭导弹。
“天弓”Ⅲ导弹在2001年开始少量生产,至今数量未见报道。台军方计划在台北、台南、台中部署12套反导系统,其中3套“爱国者”Ⅱ改进型已部署完毕,计划向美国购买的6套“爱国者”Ⅲ导弹至今尚在运作之中,那么另外3套就是“天弓”Ⅲ。据估计,台湾即使部署“天弓”Ⅲ,也仅数十枚。据台湾《尖端科技》报道,“天弓”Ⅲ的拦截成功率连20%也达不到。如果目前台湾可发射的“天弓”Ⅲ导弹数量为80枚,每次拦截发射2枚,可对40个目标实施拦截,按拦截率20%计算,则可拦截8枚导弹。
综上所述,如果目前台湾倾其所有,把全部反导两张王牌都成功发射实施拦截,可最多拦截40枚来袭导弹。如果开战,按《台湾时报》2004年11月15日报道:“日方判断,中国将在10个小时内,对台湾发动五波毁灭性攻击。”至于发射多少枚导弹可瘫痪台湾,2003年8月31日台湾《联合报》的一篇分析文章称:“参谋本部研判,台湾本岛可承受的飞弹攻击量为96枚,若共军发射大量导弹,‘国军’防御体系将遭致命性打击。”显然,外界普遍认为台湾反导武器的两张“王牌”,在大陆数百枚导弹分波次攻击之下的反导能力实在是小得可怜。何况,大陆导弹远非“飞毛腿”等导弹可比。
台湾军方当然也深知其反导防御系统存在的严重不足。主要是缺乏卫星支援影响武器使用效能、反弹道导弹数量少、反弹道导弹涵盖范围不足、侦测能力不足等。上述美国“爱国者”Ⅱ改进型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拦截率,是在美国极为充足、强大、有效的卫星系统支持下取得的,台湾目前还没有这种卫星支援系统。上述分析的台军反导能力也是以有卫星支援系统为前提。因此,在台独势力大力鼓动下,台湾正加紧推进台湾反导防御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速发展装备“天弓”Ⅲ。由于“天弓”Ⅲ具有反短程战术地地弹道导弹的作战能力,且已有实弹拦截打靶的成功试验,目前及今后,台军将加速发展完善,批量生产,力争在较短时间完成原定装备3套200枚左右的数量,形成一定防御能力,和已部署的“爱国者”Ⅱ改进型导弹一起,初步形成大台北地区(包括台北、桃园、基隆等市县)有限的反导防御。
力争购买PAC-3系统 为尽快解决台中、南部的防御问题,增强台湾有限的反导能力,台湾当局近期又掀起了新一轮军购狂潮,其中就有6套PAC-3和384枚导弹(一说500枚),并将现有3套PAC-2 GEM升级为PAC-3。在PAC-2升级为PAC-3之前,PAC-3将和PAC-2导弹混编。据报道,到时一个导弹连将配1部射控雷达、6辆四联装PAC-2改进型导弹发射车(24枚)和2辆十六联装PAC-3导弹发射车(32枚)。PAC-3系统可由C-130等运输机运载,可实施快速机动部署。台军购买PAC-3计划正紧锣密鼓进行,如果顺利,计划2010年前开始部署于台中、高雄地区。
PAC-3是PAC-2 GEM的改进型,具有防空、反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多种功能,其定位是在大气层内拦截来袭的中短程导弹和飞行器,保护港口、机场、军事基地、指挥控制中心等范围较小的目标。PAC-3由MPQ-53相控阵雷达、发射车、拦截弹等组成,可拦截射程1 000千米的导弹。配套雷达探测距离300千米,能同时跟踪100个目标,制导拦截8个目标,有效拦截高度20~30千米,防御半径30千米,拦截方式以“直接碰撞”取代PAC-2的“破片杀伤”,大大提高了毁伤效果,并进行了多次实弹拦截试验,成功摧毁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也经历实战考验,实施了两次作战拦截,均获成功。在战争中,美军之所以多数用改进型PAC-2拦截,仅用4枚PAC-3拦截作战,如此安排“别有用心”,其目的是对付伊军更具威胁的“飞毛腿”导弹。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等大量PAC-3参战,战争就结束,伊军连一枚“飞毛腿”也未发射。因此,PAC-3导弹的全部性能未得到充分检验。
计划采购“宙斯盾”舰,部署海基反导防御系统。“宙斯盾”是美国海军一种全天候、全空域舰载防空武器系统,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重要组成之一。整个作战系统由22台高性能计算机控制,可同时控制多枚“标准”Ⅱ导弹发射。全系统作战反应时间短,效率高。导弹最大作战半径70千米,高度19.8千米(一说120千米,35千米)。台湾计划向美购买4艘“宙斯盾”舰,准备由2艘轮流部署于台湾海峡一南(高雄近海)、一北(淡水河出口近海),另2艘则进行训练、维修。“宙斯盾”系统不仅自身具有中、低空反导弹能力,而且能和“爱国者”系统相互配合,为其提供导弹搜索与跟踪支持。台军方的如意算盘是,力争尽快实现由“爱国者”、“天弓”Ⅲ、“宙斯盾”组成的系统配套,组成性能先进、拦截能力较强、陆海联合的能涵盖整个台湾岛的反导防御系统。台湾一旦装备多艘“宙斯盾”舰,也就具备了海上反导防御功能,并能与以航母战斗群为主体的美国海军的广阔战场连为一体。
谋求加入美国亚太地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TMD)。美国在亚太地区TMD的重要目的之一声称是“保护美国海外驻军及同盟国人员与重要资产的安全”,因此,美国希望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加入该系统。1998年9月,朝鲜“大浦洞”1号导弹发射试验后,曾引起美日等一度恐慌,从而加快了实施TMD步伐,日本、澳大利亚等均已宣布加入。而台湾当局深知,凭借台湾的财力、军力、技术及现有的反导武器,不可能有效防御大陆导弹袭击,因此除了上述动向外,台湾更加紧谋求加入这一系统(由于大陆的坚决反对,尚未付诸实施)。这可使台湾从美国获得更具威慑力的武器,“名正言顺”地获取卫星预警、侦察等反导作战信息与技术。
“爱国者”PAC—2系统
“爱国者”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由雷锡思公司研制,现分为原型和改型两种。原型主要用来拦截各种高性能飞机,代号是 MIM—104。
美陆军为加强自卫能力,从1985年3月开始执行增加“爱国者”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的改进计划,该项计划简写为PAC(PakioCAdvanced Cap山ihty),分三个阶段进行,将持续到2090年以后。改进后的产品型号分别为 PAC—l、PAC一2、PAC一3。
PAC—l于1988年12月完成装备部队,其改进之处主要是地面制导设备的软件,但此改进也只能使战术弹道导弹偏离原来弹道而失效,不甚理想。
PAC—2系统是目前美国唯一经过实战检验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 PAC—2型“爱国者”导弹及其发射车、
A14/MPQ—53多功能雷达、AN/MSQ—104交战与火力控制站(FCS)和其它支援设备(如发电车)等组成。每个火力单元(即一个连)有 l部雷达、I个交战与火力控制站、8辆导弹发射车(每辆发射车上带4枚导弹)。美国现在共有54个火力单元的PAC—2型“爱国者”导弹系统。
PAC—2“爱国者”导弹长5.2米,直径0.41米,尾部有4个活动的尾翼,起飞重量914千克,带 I个90千克的高能炸药破片弹头(每个破片的重量为45克,共有700个破片)。弹头上有 I个新型的 M818E2脉冲引信。该引信有双锥波束:窄波束用于对付飞行速度较快的导弹目标,宽波束用于对付飞行速度较慢的飞机目标。 PAC—2“爱国者”导弹在中段飞行中采用惯性加指令修正制导,末段制导系统用“通过导弹跟踪”(TvM)的半主动雷达制导。PAC—2“爱国者”导弹装在四联装的导弹发射箱内,发射箱装在 I辆 M—901拖车上,拖车由 l辆牵引车牵引。发射时,发射箱仰角约30’。
PAC—2“爱国者”导弹的确切性能目前未见报道。按照公开的评述,比较合理的性能为:导弹离开发射箱时的速度为3马赫,拦截时可加速到6马赫,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距离为10—20千米,高度约为5千米。
相关专题:我国进行陆基反导拦截技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