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召忠:中国不会无端对他国发动网络攻击(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 07:56  中国广播网
资料图:解放军海军官兵上网查阅资料
资料图:解放军海军官兵上网查阅资料

  中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 (记者王亮)新年伊始,日本防卫省决定,在2011年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空间防卫队”,初期人数为60人,相关经费达7000多万美元,以防备黑客攻击,加强保护机密信息的能力。

  日本自卫队组建“网络部队”与美国组建网络战司令部,这一系列事件都说明,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建设发展,世界各国军队组建相应的机构,是一个大趋势。对网络战,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对“中国网络威胁论”我们要保持警惕。今日观察员,张召忠少将,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多年从事武器装备及网络战研究,为您解读网络部队战。

  张召忠: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发展到这一步了,军队肯定要组建相应的机构,就是按照军事变革的原则,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是引发军事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武器装备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编制体制和作战理论就会有相应的发展,另外作战的战法也会有相应的发展,所以说网络部队的建立也是符合军事变革的这个特点。

  记者:2009年6月24日,美国防部长盖茨正式下令建立网络战司令部,美国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公开将战争机构引入互联网的国家。美军宣布建立网络司令部的消息传出后,各国反应强烈。英国随即宣布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行动中心,开始组建“网络兵团”。而韩国方面由于受到黑客攻击也加快了组建网络战司令部的速度。美国率先成立了网络战司令部,是否意味着美国已经吹响了网络战争的号角?

  张召忠:网络战作为一种战争形态和具体的作战样式,无时无刻的不在世界的网络当中进行作战。这个作战分成几个领域。一个是相对独立的军队的网络,军队的网络是和网络攻击、黑客攻击、电子战、信息战在一块的。还有一个网络是公开的因特网,这个网络是无国界的它的网络作战空间是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如果出现问题,对每一个人和国家要害部门的安全存在很大危险,比如说民航部门、银行系统、保险系统和股市等。所以说大家都依赖网络的时候,同时网络的危险性也在增加。

  现在的网络战,我管它叫战略的网络战,它是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你很那找到它是从哪个地方对你发动的攻击,也很难找到发动攻击的这个人是谁,有可能是军人,也可能是老百姓,可能是成人,也可能是个孩子。还有,网络产品大部分都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研制的,其他国家都对他越来越依赖,他有权力、有技术手段去检查你的东西。这和万丈高楼建立在沙滩上一样,所以这就非常的不安全,信息安全问题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早在9年前,我在《网络战争》一书中就说过,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个人,如果在和平时期无端的去攻击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网站或者攻击任何一个个人的网站,这都是违法的行为,这和恐怖袭击没什么来两样,我们中国不会做这个事情。但是西方为了从政府获得一笔资金,为了能够建立自己的网络部队,为了能够树立自己的一个敌人,经常炫耀中国的网络威胁论,这是值得警惕的。

  (网络的)东西都是你造的,计算机是你造的,根服务器在你那里,操作系统也是你的,我怎么会攻击你呢?我们的战略是防御的,我们不会去无端地去攻击别人,我们对网络的依存度越来越大,这样也是比较脆弱。我们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络安全保密系统,一个要注意宣传教育,让大家知道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一个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更重要是技术上要有措施,这些方面都应该加强。

  小资料:各国网络战部队

  ●美国 目前拥有最大的网络战力量,三军都有网络部队。目前美国国防部正加大投入进行网络专业人员培训,到2011年,五角大楼直属网络技术专家人数将从如今的80人增加到250人。

  ●英国 英国军情六处早在2001年就秘密组建了一支由数百名计算机精英组成的黑客部队。有报道认为该部队甚至吸收了大量有前科的民间黑客。从机构设置看,英军主要将网络战应用于情报领域。

  ●日本 日本防卫省已经组建了一支由计算机专家组成的约5000人的网络战部队,专门从事网络系统的攻防。该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黑客、反病毒入侵的攻击,同时研制开发可破坏其他国家网络系统的跨国性“网络武器”,必要时可对敌方重要网络实施“瘫痪战”。

  ●其他国家 印军在陆军总部建立了网络安全部门,并在所有军区和重要军事部门建立网络安全分部。除此之外,俄罗斯、以色列等国也都十分重视“黑客部队”,大量军民领域网络精英正在成为未来网络战的后备军。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网络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