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放军大型装备故障自动检测室可快速维修坦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0日 07:35  解放军报
快速抢救某型主战坦克。
快速抢救某型主战坦克。

  深秋的科尔沁大草原,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滚滚寒流中拉开战幕。

  激烈对抗中,沈阳军区某师一批战车遭受“重创”。只见野战抢修分队迅速前出,判明战损情况,随即利用掌上电脑登录野战仓库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几十个战储器材箱组的数万件器材里,迅速完成了抢修器材的定位、发放,并通过网络发出短缺器材“请领请示”。

  随着野战器材管理网络等一系列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沈阳军区部队车船器材保障已经实现了从昔日的“器材千千万、用时找不见”到今天的管理信息化、保障精确化的跨越,现场指导的装备部车船工化部部长杨光对此异常自豪。

  面对困境的抉择

  上世纪末,我军装备系统启动新体制编制。从那时起,军区和集团军两级机关车船器材管理人员大幅压减,师旅一级取消了专职助理。人员少了,工作量却没有减,车船装备数量和新装备比例都大幅增加,车船器材保障矛盾由此凸显出来:

  每年发放器材,从团到军区,各级机关光做计划就要4个月,汇总的计划还常常不准,导致计划落实难。

  演兵场上,某师官兵对“战损”车辆进行抢修,急需更换发电机,看着眼前的十几个深绿色器材战储箱组,却不知道发电机具体放在什么位置。只好一一打开、慢慢寻觅,消耗了人力,耽误了时间。官兵们无奈地发出“器材千千万、用时找不见”的感叹。

  前方和后方都在告急。问题不尽相同,但根本原因却是相同的:器材管理和保障手段落后,与车船装备的更新发展不相适应,与军事斗争准备和履行使命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车船工化部刚组建,便启动了器材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从信息化的“龙头”抓起

  万事开头难。破解信息化建设这道难题从哪里下手?

  车船工化部请来军地专家,召开群英会,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先机关、后部队,先“点”后“面”,梯次推进。

  经过一年多的聚力攻关,沈阳军区历史上第一个面向机关的“车船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呱呱坠地,这一成果后来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系统首次通过计算机网络建成了军区车船器材中心数据库和网络中心,实现了军区机关和仓库之间器材账目、计划、合同、实物指标的网络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初次登台亮相,就让官兵们眼界大开:网络办公、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解决了工作量大、器材数质量掌握不准的难题,成百倍地提高了保障效率:过去10多人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1个人只需两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随着车船装备更新换代的加速,如何准确掌握各种新型器材的消耗规律,实现库存器材结构的最优化,减少积压浪费,提高使用效益,成为摆在装备机关面前的又一个紧迫课题。

  为此,车船工化部邀请军地专家、部队机关和一线官兵共商对策。经过一年的理论研究、工程开发,一个崭新的库存器材结构调整管理系统诞生了,经过军、师、旅、队各种规模的试点完善,该系统成为存储器材结构最优化的可靠工具。为此,总部在沈阳军区举办了全军车船器材库存结构调整集训,推广了这一管理系统。

  打造战役保障的“拳头”

  在建强信息化“龙头”的同时,车船工化部开始把信息的触角向战役保障力量延伸。

  走进沈阳军区某车船器材仓库,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振奋的智能化自动化仓库景象:

  面积2500余平方米、高10余米的立体库房里,存储着轮胎、蓄电池等2万多套。这些器材,出入库有自动传送机构、自动升降平台,拣选定位应用了远红外线装置和条码识别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器材出库时,不用人进入库房,只需业务员在控制室里点击鼠标,放置在偌大库房任何一个角落的所需器材,就能被自动搜索、自动定位、自动送出库房。

  早在七八年前,车船工化部就对该仓库进行了信息化和机械化两方面的升级改造。几年前,总部和军区又在该仓库进行信息化建设试点,建成了集信息中心、指挥控制中心、视频监控、温湿度控制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指挥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智能化、安全防范即时化、远程监控可视化。随着器材应急保障能力的提高,仓库人员少、任务重、管控难等问题被彻底化解。

  基地化、野战化是战役保障力量不可或缺的“两翼”。针对实兵演习中暴露出来的野战保障问题,车船工化部组织研发了战役储备车辆器材野战移动仓库,在多次演习检验的基础上,对野战帐篷、战役储备车辆器材集装箱组、计算机管理系统等7大模块逐一全面优化,使野战移动仓库真正成了信息化条件下野战器材保障的可靠平台。

  为部队安上保障力的“倍增器”

  不久前,数百辆新型车辆装备在沈阳军区某师列装。军区、集团军两级装备机关一边筹措新装备保障器材,一边通过网络掌握该师库存原有车辆装备器材的数量、品种,并迅速做出计划,把这些器材调整到其他部队。

  多年前,该师维修保障效率常常被一些看似低级的障碍所吞噬:待修车辆来了,急需维修器材,修理人员却只能眼看着库房里的器材干着急,要来回跑40多公里到师机关开出库单,才能领到器材。一折腾,大半天时间就没了。

  经过严密的考察论证,车船工化部迅速为该师配发了相关设备,建起了车辆器材管理网,实现了师机关、仓库和修理工间的互联互通。此后,从修理工间提出请领计划、到机关审批、到仓库发出器材,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这样的车辆器材管理网,如今已在沈阳军区各部队推广使用。

  边防部队点多、线长、交通不便。

  为了让部队储备器材更合理,他们为各边防团配发了计算机、掌上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改造升级了车辆器材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团仓库实现了信息化、条码化管理,有效克服了以往车辆器材消耗规律不掌握、储备器材不合理,以致影响保障效能的弊端。

  经过近10年的接力建设,如今,沈阳军区军、师、旅、团车船器材保障,已经实现了库存结构合理、器材收发高效、平战保障一体化的跨越。去年9月,总装和军区首长视察边防,对数千公里边防线上精确高效的器材保障,予以充分肯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