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26日消息 (记者孙利)在中国海军护航一周年之际,中外海军护航行动合作有哪些发展空间?中国海军是否要建立相对长期的岸基保障基地?为此,中广军事护航记者孙利专访了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
中国海军护航舰艇为何吨位在变小,数量在增多?
我军护航常态化的具体体现、我军水面舰艇数量结构原因、各部队积极参战
记者孙利:作为曾经的护航记者,我始终在关注中国海军护航动态新闻,我发现这四批护航编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护航的作战舰艇的变化。第一批,我参加的那次首次护航行动,是“武汉”、“海口”,两艘驱逐舰,第二批接替我们值班的是“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和“黄山”号护卫舰,是一驱一护,第三批是 “舟山”和“徐州”,两艘护卫舰,第四批,最初是“马鞍山”和“温州”号两艘护卫舰,到了本月21日,“巢湖”舰也抵达亚丁湾海域,也就是说,现在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有三艘护卫舰在值班,一艘补给舰在保障。纵观中国海军护航舰只,总体的趋势是军舰吨位在变小,数量在增多,这种安排是出于何种考虑?
尹卓: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护航的有序接替和常态化。在我海军水面舰艇里,护卫舰数量比较多,驱逐舰数量较少。第一次您去参加的首次护航行动,为什么要去驱逐舰,因为在亚丁湾,在整个印度洋非洲海岸是个风浪区,特别有一些季节风浪是比较大的,我们对那个地方的天候情况、海域情况、水文条件还不是非常了解,因此我们宁可去的时候派的舰大一点,稳妥一点。另外直升机在大舰上起降,它横摇、纵摇升沉幅度比较小,直升机可用率比较高,这样的话,我起飞各方面都比较方便。小船直升机起降会受一点影响。所以,首次行动,我们宁可去的舰大一点,稳妥一点,把那个情况摸清。特别在第一批护航编队,既摸清了一个规律,摸清了这个海情天候情况,另外,还有热带地区,什么样的舰艇是可以承受的,比如横摇、纵摇到多少度,对我们舰艇这个舰员的影响,长期夜战的执行任务,它不是过一个风浪区三五过去就完了,这次我们要在那儿呆,一呆就是三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这种条件下,我们必须把情况摸的很清楚,所以宁可我们第一批派的舰大一点。
那么,第二批你看得很清楚,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护卫舰。实际上是我们用护卫舰试一下,小一点的船,四千吨左右的行不行?看来四千吨现在是可以完成护航任务,于是第三批、第四批,我们主要选用护卫舰去。这个对我们降低护航成本是有好处的,同时基本满足我们护航的军事行动要求。我们这几艘舰都是新型导弹护卫舰,它直升机的起降能力应该还是不错的,舰上设施比较完全,同时它雷达通信手段,包括卫星通信那一套,设施都是齐全的。这样的话,我们经过第二批试用,第三批成批的使用,那么第四批也还是用护卫舰为主的,这样的常态化。这样用舰,可使我的水面舰艇基本上都能够参加。不然的话,只限于驱逐舰范围,可选用的舰艇数量就比较少了。
另外,各部队都感到参加护航任务非常光荣,很多舰队、水面舰艇支队都争着要去承担这个任务。在和平时期执行远洋任务,是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挑战,对他们是个锻炼。所以大家都愿意把部队送到前线去锻炼一下。所以,我们选取的范围越大,对部队越好。目前是驱逐舰、护卫舰都有,今后可能还有驱逐舰去,但是主要以护卫舰为主。
记者孙利:事实上,我们在亚丁湾经常看到欧盟护卫舰,比如法国的“花月”号经常和我们相遇,它还是比较老的护卫舰。
尹卓:对,“花月”号大概三千吨左右,而且“花月”号属于巡逻型护卫舰,它成本造价是按民标建造的,有一部分军标,但大部分是按民标建的,作为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来设计的“花月”号也完全能够满足。除了美国有大舰以外,其他国家很多都是护卫舰,因为美国它是从第五舰队临时派出来的。
记者孙利:美军是第五舰队抽出来的。
尹卓:对,他能抽什么船队,就抽什么船,所以他还有这个“拳师”号大型两栖攻击舰。
记者孙利:还有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我们也经常相遇,在那儿巡逻。
尹卓:对,是的。因为从海湾战争以后,对伊拉克进行海上封锁的时候,美国和欧盟在那儿就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海上进行封锁。当时欧盟舰艇基本上都是护卫舰为主,带补给舰,护卫舰带补给舰,然后再加上海上巡逻机的配合,它基本是这个样式。这次他们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基本就用护卫舰,而且吨位很小,还有一千多吨,不到两千吨的。法国当时派的护卫舰有一千多吨的,在那个地方巡逻,就辛苦一些。
中国海军可探讨建立相对长期的岸基补给基地
记者孙利:对。吨位小是很辛苦,但是,他们和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下一个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美国和欧盟海军靠港非常频繁。因为在亚丁港有美军军事基地,在吉布堤有法军基地,我们在海上和他们交流时,他们说,平均10到12天靠港,最长不超过15天,就要靠港去修整、补给。我参加的首批护航行动, 124天的行程中没有靠港,只有补给舰微山湖号在也门亚丁港靠港补给过一次。第二批就有了很大进步,6月21日至7月1日,第二批护航编队各舰轮流停靠阿曼塞拉莱港进行休整补给。第三批护航编队,不仅继续在阿曼塞拉莱港进行休整补给。而且在返程中完成对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友好访问。并于12月14日-17日停靠香港进行访问。从我在舰上的体会,感觉靠港休整,对于海军官兵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您认为,中国海军这种靠港补给与休整时间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尹卓: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军事行动越来越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而且我们对周边的环境越来越熟悉。同时,也说明周边国家对我们护航行动越来越理解,越来越支持。因为,我们刚去或者还没去,就申请驻舶权、靠舶权,会引起一些西方媒体的无端猜忌。事实上,我们在亚丁湾负责任履行大国的义务,我们护航的船只,包括中国、法国的、英国、美国、日本,大家看到,我们中国海军在那儿履行的完全是按人道主义的义务,国际主义的义务,作为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完成我们的国际义务。
形象树立以后,再提出靠舶修整,这是理所当然的,水到渠成。所以,我们第一批没有靠,第二批我们开始靠了,实际上,我们和各国都已经联系了,他们都非常欢迎,非常欢迎我们去。我们开始到也门亚丁港,到阿曼,以后到吉布提,吉布提我也去过,是个很大的一个军事基地,美军、法军都在,特别是法国在那儿可以维修航母,可以修弹射器。
吉布提是个敏感地点,因为是人家美国和法国,包括欧盟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我们去靠舶在那个地方修整,看来他们还是很欢迎的。没有因为我们的靠舶,引起大家互相之间猜忌,这就说明大家在护航行动里,重要一条是加强海上军事互信,大家在护航行动中,互相有情报交流,然后到联合军队行动,到我们主动提出来,建议大家采取联合军事护航行动。我们的姿态是越来越开放,行动越来越透明,意图清楚了,那你再去靠舶修整,这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做得是非常有序的,所以这种工作安排是非常有序,也是为常态化做准备的。如果没有靠舶,没有修整,这个常态化是非常难做的。你们第一批护航,舰员持续四个月在海上风浪中颠簸,我估计对人的心理、生理要求是非常高的。
记者孙利:对,是一种极限的感觉。
尹卓:第一次可以,但是人还有极限,第二次、第三次我们能够做到修整靠舶,应当是常态化。
记者孙利: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考虑。
尹卓:是。
记者孙利:可以说,通过一年多的护航行动,我们摸索出了很多在远离岸基的陌生海域组织后勤、装备保障,积累了远海综合保障经验,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通过补给舰进行海上补给的成本非常高,而且补给质量不如岸补,中国海军有没有可能在任务海域建立相对长期的岸基补给基地,以保障任务官兵和舰只?
尹卓:这就要看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决策了。因为这种是完全属于国家外交领域里决定的事情。但是如果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固定的补给修整的基地,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在这个地区,美国在吉布提,另外在波斯湾里头,有他的军事基地。法国在吉布提有大型的军事基地,同时现在刚刚在阿联酋又设了一个军事基地。日本已经提出来,而且已经得到批准,就是他要在吉布提要建立军事基地,要靠港,另外同时要有一个机场,就是他的P3-C机,今后要在这个地方能够降落,能正常轮换飞行。这种就是日本也做到了,同时像韩国等其他国家在这个地方护航的舰艇,他们也是借用其他国家的军事基地来进行正常的补给、岸靠。
我觉得,中国建立相对长期的岸基补给基地周边国家和其他参与护航的国家都是能够理解的。我们不是说海军我们到那儿完全是完成我们的一个国际主义义务。为完成国际主义务,我们必须要加强我们的补给能力。因为一些新鲜水果、蔬菜、饮用水会大大增强舰员体力,岸补的质量会大大高于海补。因为海补毕竟是冷藏一段时间,任何水果,新鲜疏菜冷藏半个月以上,它都已经很不新鲜了。
记者孙利:对,营养成分也会大大降低,在海上时间长了,蔬菜和水果就一点味道也没有了。
尹卓:营养成份大大丧失了。所以岸补对我们舰员长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伤病员的处理问题,个别人员的轮换问题,比如受伤船员紧急轮换,必须要有固定的基地,才好处置。我们可以航班把他送回去,然后把接替人员送来。另外还有海上人员的通信问题,当然,现在通过卫星通信,我们可以一个人有1-2分钟跟家里通通话,但是这个跟长期通信毕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定期的有邮件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比较相对稳定的,相对固定的这么个补给点。那么这个补给点到底能设还是不能设,什么时候开设,那就看中央决定了。
记者孙利:好的,这一节访谈我们就到这里,下一节访谈中,我们将关注中国海军是否将长期持续下去?如何看待中国海军与各国海军护航方式的区别?欢迎听众朋友和网友继续关注收听。
相关专题: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