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寒月 黄修国
【主人公小传】邓承志,土家族,湖南理工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文学学士。2005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海军驻沪某基地新兵营战士、机关打字员、防化营侦察班战士、班长。现为海军驻沪某基地侦察排排长,中尉军衔。
一问:面对心理落差,如何找准人生坐标?
学历高也是普通一兵
和许多大学生一样,2005年底,邓承志胸怀一个报国梦携笔从戎。
可新兵训练并非邓承志想象的那么浪漫,根本看不到蔚蓝的大海和雄壮的军舰,偌大的训练场上,一排排蓝色队列是寒风中唯一的风景。
不到一个星期,他有点坚持不住了。
“大学生士兵就是普通一兵!”班长的一视同仁让他更加失落。
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并未给自己带来特殊照顾,那天深夜,他辗转难眠:
“当兵到底值不值?”
“真的能在部队干出名堂吗?”
……
就在他徘徊、苦闷的时候,耳边又响起大学学生总支书记、军转干部高庆泉老师临行前送给他的一句话:人生定位最重要,当兵的就得有个兵样。
“我是一名学士,更要当好一名战士!”邓承志暗下决心:从最小事情做起。在训练中,战友站1小时军姿,他就多站10分钟;3000米跑不下来,就坚持给自己开“小灶”;学习三大条令,他拿出高考复习的干劲;整理内务卫生,他用上了几何定律和物理规则。
很快,邓承志从新兵中脱颖而出,新兵训练尚未结束就当上了副班长,并成为连里的文化小教员、营区广播的“新兵主编”。
二问:面对平凡岗位,如何做到爱岗敬业?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
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只有不断自我调整,才能走出低谷、战胜困难。
新兵训练结束后,邓承志被机关选中,当了一名打字员。令战友羡慕的岗位并未让他感到高兴,反倒有点失落和迷茫:“难道自己只能做打打字、扫扫地的工作?”在新兵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被视为标兵的邓承志,又碰到了新的烦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简单的事做不好,怎能成为优秀士兵?”
经过理性的自我调整,他的心结解开: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何种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够干出精彩。
为了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他还潜心研究机关各项工作及文件资料,先后10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次协助领导修改研究文章,其中有10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发表。
三问:面对尖兵群体,如何应对入门挑战?
敢于归零,从容应对
镜头还得回到2006年底,组织上安排邓承志到素有“降魔尖兵”之称的基地防化营当侦察兵。到任不久,便迎来第一次考核,成绩是倒数第一。
“你是大学生,这个都不会啊!”战友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大学生不是万能胶,只有勤奋刻苦,才能胜任使命。邓承志暗自发力:一切归零,从头再来!
他给自己设计训练方案。清晨鱼肚泛白,他就拿着理论读本,在操场上背诵要领;夕阳西下,战友们已经收操回场,他坚持再练数十个回合。战友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位大学生士兵,纷纷为他传经送宝。
邓承志没有辜负大家期望。几个月后的一次全营大比武,他取得了理论考核第一、实操第三的好成绩,由“侦察新兵”晋级“侦察尖兵”。
四问:面对任务需要,如何脱颖而出?
靠实干立身,靠业绩服人
邓承志所在侦察班的主要任务是侦毒。为了掌握数十类上百种常用毒剂的特性,他整天蹲在实验室与毒剂打交道。由于毒剂不能通过嗅觉来判断,他在石头、泥土、水以及树叶上做实验,用肉眼观察染毒症候,并一一记录每一个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居然练就了“一眼辨毒”的硬功。
一次侦毒训练,邓承志给战友“出题”布毒,由于设计难度较大,一位三级士官很不高兴:如果我来布毒,你肯定也侦不出来!
这激起了邓承志的斗志:“好,你来布毒我来侦!”
训练场上,老士官布毒难度加大,邓承志快速穿上防化服,奔向毒剂点,仅花了3分钟就带回了侦毒结果。
光凭眼力就能辨毒?几名战士拿着侦毒器进行检验,结果完全一致!全场沸腾了。那位侦毒十多年的老士官向邓承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几年来,邓承志不负众望,靠实干立身,靠业绩服人:2008年,他和战友并肩作战,圆满完成了奥运会上海场馆安保任务;同年,防化营作为海军训练改革单位,圆满完成了《海军防化分队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编撰、试训和录像片拍摄任务,并参加了全军新大纲试训成果交流,邓承志作为士官代表全程参与,令总部首长及与会专家刮目相看。
五问:面对技术壁垒,如何攻难克艰?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战友们对邓承志最深的印象是敢于超越。
真正小试锋芒,是在2007年底。那天早晨,上海某训练场,一场防核生化恐怖袭击演练正在紧张进行。
邓承志和战友们驾着专业车辆驶入毒区后,蓝方早已锁定目标,而他们还浑然不知。就在蓝方发起新一轮进攻时,他们因部分装备满足不了要求,难以接受新的指令。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面对技术壁垒,邓承志发誓:一定要对装备进行适应性改进。
经上级同意,他先是对专业车辆提出改进设想,然后查找资料,论证可行性,与战友们通宵达旦刻苦钻研。
攻关艰苦,成果喜人。在原有侦察车的基础上,经过3个多月努力,一台由邓承志和战友革新的“多功能防化侦察车”诞生了:车内搭载了电台,可以随时和外界联系;装载了报警器,接近污染区时,会自动报警;配备了探棒,到达预定地点后,伸出探棒就可以检测;配备了车用辐射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便携式打印机,既可以随时确定位置,又可以对核生化剂进行自动测试并将结果打印出来。
新型专业车辆的改进成功,彻底解决了过去安全系数小、行动缓慢、效率低、通信不畅、活动空间小等问题。
六问:面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用武之地在哪里?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
邓承志并不满足于小有成就,总在盯着难题谋创新。“当前,我军面临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使命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兵,我的用武之地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一直在邓承志心中盘旋。
2008年8月,奥运会多个项目在上海开赛。防化营担负着奥运场馆防化处突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侦察排肩负重任。
国际上发生的核生化恐怖袭击绝大多数都是在车站、码头、地铁、宾馆等场所,侦察是个难题。邓承志非常担心,防化营现有侦察装备与安保需要差距不小,万一真的在这些场所出现情况该怎么办?
担心不无道理。那年年初,一场对抗演练在某地铁口附近进行,就在邓承志和战友们对化学染毒进行取样、处置时,蓝方又出其不意设置情况:在地铁内实施化学恐怖袭击,扩大污染面积。
这确实是一道难题,因为侦察车辆根本进不了地铁站,侦察设备鞭长莫及;官兵们穿戴的隔绝式空气呼吸器只能使用半小时,半小时后钢瓶里的氧气就会全部耗尽。
邓承志找到营连领导主动请缨,要求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半个月探索,他和战友们终于找到了破解的办法:车辆进不了地铁、宾馆等场所,就在车辆上增设加长管,既可解决鞭长莫及的问题,又能解决洗消用水的问题;在侦察车上安装便携式空气装置,侦察兵到哪,侦察车就开到哪,随时可以往空气呼吸器里补充空气。过去作业半径只有几十米,如今可以达到数千米;过去只能使用半小时的空气呼吸器,如今可以无限期使用。
仅这一次,邓承志和战友们就改进或研制设备达3大类11项,奥运安保可能碰到的难题基本都有了答案。上海市反恐办的一名专家说,邓承志为奥运安保立下了大功。
这几年,邓承志先后和战友们一起研究解决各类难题50余个,先后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前不久,他被直接提干。
邓承志常说,他最喜欢那则“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公益广告。的确,在军营这个大舞台,邓承志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也找到了人生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