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海上医疗队为驻守西沙南沙士兵提供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0日 07:27  解放军报
资料图:中国海军医疗舰海上补给演练
资料图:中国海军医疗舰海上补给演练

  在南中国海这块神圣蓝色国土上,担负海上突发事件救护、海战一线伤员救治和南沙、西沙岛礁巡诊任务的广州军区第421医院海上医疗队,18年如一日,长年战风斗浪、救死扶伤,用赤胆忠心和精湛医术,打造了一艘呵护官兵健康的“生命方舟”,被誉为“海上生命守护神”。

  凭精湛医疗技术,屡创海上生命奇迹

  “××舰一名战士突发高烧,昏迷不醒,火速前往救治!”

  2005年2月,医疗队经过长途海上颠簸,刚到达西沙锚地,就接到联合舰队的命令。此时,台风已开始在锚地兴风作浪。

  病情就是命令!医疗队员们顾不上晕船带来的身体疲劳,立即起锚向目标船靠近。

  海风呼啸,海浪翻涌。2000多吨的医院船,犹如一叶浮萍,在波谷浪尖跌跌撞撞,摇摆幅度接近40度。由于风浪太大,两艘船任凭怎么操作,就是停靠不到一起。

  “瞄准时机,船一接近我们就跳过去。”队长洪加津决定豁出去。他们把绳索绑在腰上作为保险绳,越过甲板栏杆把身体悬在船外,冒着随时坠海和被船体夹伤的危险,等待出击时机。

  一个浪头袭来,两船被推向一处,洪加津瞅准机会,率先跳过去,重重地跌倒在对方船上。其他队员依样而行。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发病战士已重度休克,颈椎僵直,全身高热且出现大量淤斑。会诊结果让队员们的心悬了起来:重症急性流行性脑炎!重症,意味着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后送抢救;流行性脑炎,意味着队员和军舰上的战友随时可能被传染。

  一边是滔天巨浪,一边是生命垂危的战友。怎么办?

  危急之中,洪加津当机立断:“马上报请舰队,由医疗队护送病人返回陆上救治!”

  内科医师张宗华、护士长谢春华挺身而出,主动受领护送任务。

  台风一阵紧过一阵,巨浪一浪高过一浪。船舱内,张宗华和谢春华将病人牢牢固定在病床上,忍着剧烈的眩晕恶心,一边紧张有序地施行抢救,控制其病情;一边对全舰官兵进行发热筛查,组织官兵服用预防药物,开展船体消毒……

  一夜生死竞速,一夜拼死抗争。患病战友终于被平安送到后方医院,由于治疗及时很快痊愈,军舰上的其他官兵也无一人被传染!

  医院院长陈大军介绍,医疗队组建18年来,4次为神舟飞船护航,2次派人赴索马里保障,1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诊治军地伤病员1.5万余人次,救治危重病人134位,实施海上手术69台,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为让救治多一分胜算,宁可多付出万分努力

  接二连三的巨浪拍打着医院船,使队员李瑞华感到胃里如同翻江倒海,她刚躺下想休息一会,却传来了医疗队组织应急训练的紧急集合哨。

  李瑞华一骨碌爬起来,强打精神跑回战位:输血、补水,紧急施行心肺复苏,一连串的紧张操作下来,“休克”伤病员终于“苏醒”了,李瑞华却栽倒在病床旁。

  风浪越大,越要组织高强度训练,是医疗队的惯例。每次出海,他们都自觉把动物模拟手术、伤员换乘等重难点训练课目放在风浪最大的时候进行。

  为克服船体摇晃给医疗救护带来的影响,医疗队每次出海都要组织固定体姿训练,以提高队员们在风浪情况下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据医疗队队长洪加津介绍,医疗队组建18年来,他们在恶劣天候出海训练80多次,累计航程8万多海里,足迹遍布东沙、南沙和西沙的20多个岛礁,每年训练时间700多小时。

  新队员刘争春第一次出海,就差点没能挺住。

  那天,风浪还不算大,队员们单腿跪在甲板上,另一条腿半蹲,训练如何通过调节两腿支撑力度,克服船体摇晃影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风浪也逐渐大起来,刚开始她还能感觉到膝盖的疼痛,慢慢地就失去了知觉。半个小时后,训练结束,刘争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当队友将她架起来,她才发现自己的裤腿被磨了一个洞,膝盖早已血肉模糊。

  “等膝盖磨起老茧就好了。我们都是这样练出来的,练不好这个,就适应不了海上的工作环境。”老队员安慰她。

  接下来的护理操作训练,验证了老队员的话。在摇晃不定的船舱里,她站都站不稳,更别提操作了。老队员们采用固定体姿,跪在地上顺利完成操作。刘争春决心继续练下去。

  可是出海训练时间毕竟有限,训练效果难以保证,队长洪加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一天,他看到自己的小孩正和小朋友玩跷跷板,顿受启发。他找来一段圆木和一块短木板,做成一个简易跷跷板,毫不犹豫地跪在跷跷板两端:摔倒,爬起来再练,再摔倒,再爬起来……虽然被摔得鼻青脸肿,洪加津终于将跷跷板控制自如。再后来,他将圆木换成了圆球……

  圆球跷跷板成了队里特有的训练器材,在陆地上,刘争春也会和其他队员一样,每天在跷跷板上跪上半小时。

  战时火器伤、外伤多,医疗队外科医生有限。为了适应战时医疗救护需要,医疗队打破常规开展专业互换训练。

  内科医生罗伟成第一个“吃螃蟹”,没想到一刀下去,实验狗的血一下喷射出半米多高。原来他由于紧张,下刀时手一哆嗦,把小狗的脾肠系膜动脉血管切断了,一台简单的脾脏切除手术就这样搞砸了。

  一次不行就两次,医疗队把每月两次动物模拟手术训练提高到4次,组织队员轮流上台操作,并逐步增加了在恶劣海况下的训练。经过1年多的强化训练,罗伟成等10余名内科医护人员终于能满怀信心地走上手术台。

  屡屡开创海上卫勤保障“第一次”

  今年6月的一天,正在西沙执行任务的医院船遇到10级大风。海面上狂风呼啸、暴雨倾盆、恶浪滔天,10米高的巨浪顿时吞噬了整个船头,船体剧烈颠簸起伏,所有没有固定的东西都被抛到了地板上。

  “我部一名战士在抢修设备时摔伤,现昏迷不醒,请紧急救治。”某护卫舰向医院船打来了求救电话。

  队员们冒着被巨浪卷入大海的危险,紧紧抓住扶手,一步步挪上甲板,实施悬吊换乘,准备把伤员接到医院船救治。

  突然,“嘭”的一声,随着一个浪头袭来,一根吊杆被折断,失去平衡的吊篮如同一个摇篮,在风浪中间来回晃动。

  “快!立即启动4号预案,实施牵引吊篮换乘。”随着队长洪加津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用经过精心改造的钩机把吊篮拉住,再奋力拉滑轮上的缆索,抓住舷差最小时机将2名医护人员送上护卫舰。最终伤员被医护人员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海上伤病员换乘是困扰海上救护的难题,特别是在风浪大的时候,稍有不慎,就可能将伤员挤伤。这次抢救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得益于他们对原有的换乘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探索出接舷、索道传递、小艇或垂直换乘等方法,提高了医疗救护能力。

  开展海上救护,是我军一项全新的课题。面对一个个未知的领域,他们积极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和争当“海上医疗救护训练先锋”活动,发动官兵攻克医疗救护中的“拦路虎”。医疗队组建18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33项,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39项课题填补我军海上卫勤保障空白,自主研制海上救护器材10多件。

  一次,医疗队正在进行动物模拟手术训练,突然一阵强风袭来,船体七上八下晃个不停。主刀队员实在忍受不住,还没来得及解开口罩就“哇”地一口吐了出来,呕吐物洒到了动物伤口上。“这怎么行,不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呕吐物排泄问题,不仅会增加队员的痛苦,还有可能危及伤员生命。”洪加津带领队员搞起了攻关。

  受氧气面罩启发,他们用橡胶做成口罩,然后在上半部打上小孔供透气,在下部连接一根橡胶管,遇到队员手术中呕吐,呕吐物不仅喷不出来,而且可以立即通过橡皮管流入呕吐袋,既不影响工作又不危及伤员。

  “呕吐口罩”,这项独特的发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航天员海上救护在国内是一个全新课题。2002年,医疗队开始受领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海上搜救任务后,队员们忙着收集不同海域、时差、摇摆度、储血温度等条件下的大洋搜救数据,为开展大洋医疗救护积累了第一手宝贵资料。他们还制订了一整套从打捞、出舱到救治、后送的详细方案,填补了我国航天员海上应急医疗救护的空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