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海军郑和舰配国产新型电子海图可防范险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4日 06:52  解放军报
中国海军“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
中国海军“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

  ■本报记者 王凌硕

  新闻背景:“郑和”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服役22年以来,该舰先后完成了学员实习、军事训练、出国访问等各项重大任务200余次,总航程达28万多海里。开创了人民海军单舰航程最远、在航率最高、所经航区和出国次数最多4项记录,被誉为“海上流动大学”。

  今年10月26日至11月15日,应韩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邀请,“郑和”号训练舰对其进行友好访问。本报记者王凌硕,作为此次随舰出访唯一的女记者,用女性独特视角,勾勒出她眼中的“郑和”号。

  沧桑和朝气

  今年,我和“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特别有缘。

  先是4月,海军60周年海上大阅兵上,我第一次与作为观摩舰的“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亲密接触”。没想,半年后,我作为随舰记者,再次登上“郑和”号,与来自海军工程大学、海军航空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士官学校的230名学员出访韩国、日本。

  舰如其名,“郑和”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沧桑,写满历史的沧桑。60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中国的风帆由此驶向了世界。22年前,“郑和”号——我国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正式下水服役,它的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国海军院校租用商船、渔船保障学员航海实习的历史。

  沿着航海家郑和当年的航迹,如今“郑和”号走得更远,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留下了它友谊的足迹。不仅如此,“郑和”号还创造了“辉煌的历史”——20多年来,累计有近3万名军校学员在“郑和”号上完成海上实习,在海军舰艇部队现役的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中,2/3曾在该舰实习过……

  经过20多天的舰上生活,我对“郑和”号又有了新的印象——朝气蓬勃。在舰上,到处可见一张张充满活力和自信的年轻脸庞。海军学员们的号子声格外嘹亮,欢笑声也格外让人陶醉。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郑和”号装备也许会老,可舰上的“主人”永远年轻。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和”号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脏”。

  原始和先进

  黄昏,我喜欢在“郑和”号上散步。

  从舰艏到舰艉,132米的距离,处处光亮如新。其实,这些外表看起来崭新的装备都已“高龄”了。

  前甲板上,两门57毫米双管火炮作为主炮直指海天,30毫米双管火炮2门作为副炮围拱两侧。此外,还有5管反潜火箭2座,以及对海/低空警戒雷达1座、圆球炮瞄雷达1座……这些基本上就是“郑和”号的全部火力,都是1987年列装时就开始使用的老装备。

  和目前海军新型战斗舰艇相比,性能差距显而易见。对它能否胜任所担负使命,我不由产生了疑虑。

  “郑和”号舰长范魁举对我说:“装备虽原始,但作为一艘训练舰,我们主要是以航海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这些装备可以充分保障学员的海上实操演习,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海上蛟龙’。”

  与装备落后形成强烈对比,“郑和”号上的教学设施十分先进,信息化含量颇高。

  舰上配备先进的通讯系统、教学彩色闭路电视系统,可同时向3个航海作业室的150学员进行授课。

  驾驶舱内,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子海图系统。它是一种新型的船舶导航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不仅能连续给出船位,还能提供与航海有关的各种信息,有效地防范各种险情。

  范舰长说:“原始和先进并存,这就是‘郑和’号的与众不同。”

  课堂和战场

  远航期间,这样的训练场景,反复映入我的眼帘。

  前甲板上,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用六分仪进行测量舰位的课目训练。

  后甲板上,舰上的老班长带着学员们开展船艺训练。学员们5人1组围成圈,每人手里拿着一根白色的普通绳子,上下翻飞,各种绳结展于眼前。打绳结是海军舰艇上最常用的基本技能之一,军舰在航行、补给或离靠码头时,都要用到这项技术。

  从简单到复杂,从吃饭到训练,从航行到访问,“郑和”号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机、一切场合,锤炼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在“郑和”号上,处处都是课堂。

  在“郑和”号上,时时都是战场。

  返航途中,我们多次遭遇到大风浪,训练考核却照常进行。学员们在陌生的海域辨认岛屿,在风浪中对舰艇进行定位,在黑夜中操炮攻击……

  随舰实习的女学员李玲玲对我感叹:“这次我算是品尝到战场的味道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郑和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