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沟通,从“心”开始 ——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区开展“四心”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闫 肃 本报特约记者 卢 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8日 06:30  解放军报

  “有一种关爱,需要用心去感受;有一种真情,需要用心去传递。一条心与心织成的纽带,一头连着你,一头牵着我……”连日来,在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区“海岛之声”网络论坛上,这条帖子引发海岛官兵强烈共鸣。要塞区政委曹忠信告诉记者,这个帖子之所以受到“热顶”,缘于他们在部队上下广泛开展“讲入心理、说知心话、办暖心事、当贴心人”的活动。自2006年开展“四心”活动以来,他们从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创造精神出发,切实把讲与做、知与行、情与理、教与帮结合起来,探索出颇具特色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他们的经验做法受到总部领导和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

  深入浅出讲好“入心理”

  去年6月份,要塞区所属某海防团炮兵二连战士小张以2分之差与军校失之交臂后,觉得自己在部队没有多大干头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工作提不起精神。连队3名干部轮流上阵找小张谈心做工作,却没有产生多大效果。没过几天,小张就因私自到地方网吧上网挨了纪律处分。

  3名干部为啥没做好一名战士的思想工作?此事引起正在该连蹲点的要塞区副政委葛振的重视,他决定找小张聊一聊。可还没等葛副政委开口,小张就冒出一句牢骚话:“干部老给我讲大道理,耳朵都磨出茧子了。”葛副政委随之明白了炮二连干部谈心劳而无功的原因。

  葛副政委随后带领机关工作组作了一次专题调研,发现类似问题还非个别。有的基层干部骨干上教育课、做思想工作,只会大而化之满堂灌、板起面孔讲大道理,“我这么说你就这样听”,因缺乏应有的知识含量、情感含量和信息含量,结果是“道理讲了、工作做了”,却没多大效果。

  要塞区党委“一班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干部骨干在讲“入心理”上还欠火候。年轻官兵正处在人生的“爬坡期”,他们产生的各种思想困惑正需要我们及时去化解,怎样才能把人生哲理、生活常理讲实、讲透、讲进官兵心里?为此,他们采取了3项措施:

  ——从提高干部骨干的说理能力抓起。区、团、营、连四级联动,明确责任分工,合力抓好政治教员和思想骨干的学习培训。要塞区坚持以“查、考、比”促学,组织政治教育教案审评、理论学习考核、优秀政治教员考核比武和表彰;团级依托“指导员之家”,以“领导传经验、先进谈体会、机关讲业务、专家搞辅导”等方式,对政治教员和思想骨干进行面对面帮带指导,并时常组织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交流、评选优秀教案、优质课件、最佳一课等活动;营连两级则利用学习室和图书室,严格落实理论轮训、夜校学习、主题读书等制度,不断丰富干部骨干的知识储备。同时,各级还严把授课质量关,坚持做到“四个不上讲台”,即联系实际不紧密不上讲台、观点不鲜明不上讲台、事例不典型不上讲台、表达不流畅不上讲台,着力引导干部骨干在提高授课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上下工夫。某海防团海防一连指导员、大学生干部孙英波因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到连队任职后总有一种“说不上话,插不上手”的感觉。针对他理论知识基础比较厚实的特点,团领导重点帮助他提高说理水平和授课艺术。不到一年时间,官兵们不仅爱听孙英波的课,凡有什么心里话也都愿意向他倾诉。从原来一上讲台就怯场、说理说不到点子上,到如今在要塞区、省军区“四会政治教员”比武中摘金夺银,孙英波对此感触颇深:“这是各级领导干部悉心帮带的结果。”

  ——解答官兵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针对近年来一些政策调整以及突发事件对官兵思想带来冲击和影响,要塞区党委探索总结出“紧跟时事政策走、紧跟重大事件走、紧跟热点问题走”的形势政策教育路子。他们抓住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和军队改革政策出台、社会出现热点问题等时机,及时开展“热点大家辩”、“焦点大家谈”等活动,引导官兵在相互启发中接受教育,明晰事理,解疑释惑。去年以来,针对官兵在看待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滋生、物价上涨过快等热点难点问题上产生的认识偏差,他们编印下发了《热点问题解析》;组织官兵到驻地大中型企业参观见学,引导大家在加深学习理解、相互交流碰撞和实地感悟中,用正确的心态看待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廓清思想迷雾,消除心理疑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今年,他们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军队”主题实践活动,运用国家和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海岛发生的可喜变化激励官兵,收到较好效果。

  ——把官兵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活教材。身边的人最有说服力,身边的事最有感染力。今年年初,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他们让老一代守岛人谈艰苦创业历程,让英雄模范人物讲无私奉献精神,把大道理讲得“看得见、摸得着”,其经验做法被军区转发。某海防团一营新战士小郭开始因不适应海岛紧张艰苦的生活环境,多次表达中途退役的想法。在团里开展的以“为部队建功、为父母争光”为题的大讨论中,连队干部通过列举了本团一名战士中途退役后“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同学朋友不与交往、父母家人抬不起头”这一典型事例,对他进行启发诱导,使小郭端正了入伍态度,坚定了扎根海岛作奉献的决心。某海防团炮兵一连班长、一级士官张茂春,入伍4年先后5次在上级组织的各种军事大比武中夺冠,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今年7月,他代表中国军队参加在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四届“安德鲁波依德”国际特种兵比赛,与7名队友一举夺得8个单项第一,6个单项第二,取得了金牌数、奖牌数和参赛队总分三项第一,并打破6项纪录。针对部分官兵存在的“在小海岛上操枪弄炮无用武之地”的思想,团里组织张茂春深入海岛作巡回报告,部队上下很快叫响了“当兵就要随时准备上战场”、“在精武中实现军人价值”等口号,掀起了大练兵的热潮。

  【记者感言】讲好入心理,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循,而是需要依据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来灵活加以运用,有时需娓娓道来,有时要诱导启迪,有时批评激励也必不可少。要将心比心,知道官兵心里在想什么、心里的“疙瘩”是什么、什么样的“药方”才能除祛心病,唯此,才能把大道理讲到官兵心坎上。

  敞开心扉说出“知心话”

  一次,要塞区政治部主任许升带领机关工作组到所属某海防团检查工作,顺便对基层干部进行了一次民主测评。测评结果连队干部个个都是满分,与机关平时掌握的实情相去甚远。

  随后,许升把铺盖搬进连队,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很快融入了战士之中,战士们由先前见了他躲着走,变成有事无事往他跟前凑,总有一些说不完的话题。在亲密接触中,许升终于了解到战士不愿说心里话的根源,主要是“三怕”:怕袒露思想,给领导留下不好印象;怕暴露缺点,让别人看轻自己;怕被揭露隐私,使自己尴尬被动。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塞区党委从消除官兵心理壁垒入手,一方面大力转变干部的自身形象和工作作风,教育干部以战友加朋友的身份走近战士,主动跟战士掏心亮心,面对面交流,用真挚的情感缩短官兵之间的心理距离,解决战士有话不愿说的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基层干部从人文关怀入手端正对战士的根本态度,正视战士的个体差异,不以统一思想为借口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以局部服从整体为理由抹杀战士的个性,解决战士有话不敢说的问题。同时,他们开通“首长热线电话”,开设“心灵之约”网上聊天室、悄悄话吧、军营博客、官兵论坛等互动交流平台;举办恳谈会、茶话会,采取“两三个人聊聊天,两三分钟明明理,两三句话宽宽心”、“我为部队建设献一计”等活动,让战士心里话有地方讲、有时间讲、有机会讲。他们还要求机关干部定期下到每一个海岛,走进每一个营连,踏上每一个哨位,在与战士实行“五同”中加深相互理解和沟通。特别对那些性格内向或有心理障碍的战士,各级主官要亲自靠上去谈,坚持因人而异,搞好引导和疏导。要塞区司令员陈宁春节带家属来到无耕地、无居民、无淡水、无航班的“四无”小岛,和官兵一起过年;政委曹忠信带头蹲岛住连,与战士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间房、同站一班岗,在面对面、心贴心中拉近与战士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某海防团雷达观察所战士李学祥是个典型的“闷葫芦”。为摸准他的思想脉搏,所长单伟多次与他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使小李逐渐成为一名性格开朗、追求上进的好青年。据统计,自去年以来,要塞区有200多名像李学祥这样性格内向而不愿与人交流的“闷葫芦”战士主动走上讲台说知心话,先后为部队建设献计献策300余条。

  【记者感言】时常有基层干部感叹,现在的战士年龄不大阅历却很复杂,讲起话来避实就虚,要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太难太难。实际上,人心都是肉长的,知面不知心,关键没交心,只要有了情感上的交融,就会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要求干部端正对战士的根本态度,放下架子,给战士一种平等感、亲近感、信赖感。同时,还要多开辟一些“鸣”的地方,多给战士提供“鸣”的机会,让他们有话愿意说、敢于说,且说了不白说。

  尽心竭力办好“暖心事”

  要塞区80%的基层单位分散驻守在渤海前哨的10余个小岛上,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多年来,守岛官兵自觉发扬“老海岛”精神,苦干不苦熬,苦中求作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要塞区有些干部产生了“离开小岛去大岛、离开海岛到陆地、离开基层到机关”的念头。

  在党委专题研究会上,政委曹忠信的话直指根源:“拴不住心留不住人,表面看是因为海岛条件太艰苦,往深里想却是我们工作上有失误。一直以来,我们光是强调吃苦不言苦,但在设身处地为基层官兵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方面却做得很不够。事实上,有些官兵的思想问题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解决思想问题首先要把现实问题解决好。”“一班人”形成共识:要加强人文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尽心竭力为基层官兵办好“暖心事”,以暖兵心促稳定。

  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观念,坚持“蹲岛住连”制度,通过“端端战士的饭碗、睡睡战士的床板、闻闻战士的汗味、听听战士的牢骚”,了解官兵所急所需所盼,有针对性地做好排忧解难工作。他们大力实施“解困送暖”工程,为家庭困难的干部战士送去“及时雨”;为满足官兵学习成才的意愿,与外长山要塞区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课题研讨、代职学习、分工培训等8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借助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与中国石油大学建立共育协作关系,设立硕士培训点,方便官兵学历升级;采取“党委投资买一点,机关干部捐一点”的办法,为基层充实各类图书资料,为集中驻防的营队建起了局域网,最大限度地满足官兵成长成才的愿望。某海防团加农炮营驻守在“四无”岛上,过去是“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现在是“学习有资料,活动有场所,经费有保障”,成了“出经验、出典型、出干部”的人才培养基地。船运大队组建后一直没有陆上宿舍,官兵常年漂泊在海上,狭小潮湿的船舱夏天像蒸笼、冬天似冰窖,不少官兵患了疾病。为改变这一状况,要塞区党委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集住宿、就餐、学习、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水兵楼”,结束了船艇官兵在海上吃住的历史。

  为改变海岛部队的艰苦条件,创造拴心留人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他们先后实施了“海上南泥湾工程”、“净化水工程”、“海港码头建设工程”、“光缆通连工程”,彻底解决了困扰一线驻岛部队多年的吃水难、吃菜难、交通难、通信难等问题。今年,要塞区又自筹资金530余万元,立项解决基层单位12个急难问题。他们还多次协调驻地有关部门解决驻海岛部队正营以上干部随军家属在市区内就业安置难的问题;与驻地联手举办“军旅情缘联谊会”,解决大龄干部婚恋难的问题;为海岛干部在陆地建起公寓楼,开通海岛干部子女上学班车,解决了子女入学、入托难题。此外,所属各团还普遍建立了“官兵家庭情况档案”,并主动与地方民政部门联手,为官兵家庭解决愁事难事;设立法律咨询热线,定期派出法律咨询小组巡回为基层服务。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妥善解决官兵涉法问题50多起,为100余名官兵解决了家庭实际困难。某海防团炮兵四连士官小栗的哥哥因没考上大学、压力过大患上了精神病,母亲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而自杀。团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做好小栗思想工作的同时,将其作为特困对象予以救济,并协调当地最好的医院为小栗的哥哥治病。

  【记者感言】有的单位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过分强调“服从”和“正确对待”,而不能设身处地为官兵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因而收效甚微。实践证明,只有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尽心竭力办好暖心事,给广大官兵以人文关怀,官兵才会焕发出干事业的激情。

  真情关爱当好“贴心人”

  “干部和战士心贴心,是我们成长进步的领路人、切身利益的代言人、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在某海防团“双评双满意”交流会上,来自偏远小岛的战士代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要塞区副政委陈俚清告诉记者:“诚心交往、真心帮带、倾心解难、耐心培育,当好战士的‘贴心人’,已成为要塞区各级带兵人的自觉行动。”

  记者在要塞区基层部队看到,每名干部的床头上都贴有一张“爱兵三熟悉六知道”卡片,它每天都在提醒着干部要“熟悉战士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熟悉战士的军政素质和性格特点、熟悉战士的接受能力和生活情趣,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困惑什么、厌恶什么、烦恼什么。”

  “有这么多明细规定,他们能做到吗?”“只要用心用力去做,就没有办不到的。”面对记者的疑虑,某海防团政委宋涛作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为让记者打消疑虑,宋政委特意讲了以下几个小故事。

  去年初的一天,所属某海防团海防连四川籍战士王仲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后,上级批准他休假探家。可那天出岛的民船一早就离开了码头,怎么办?连队将这一情况反映到团部机关,团领导随即与要塞区协调,要塞区值班首长当即表态:马上安排专船送小王出岛。小王临行前,连队干部又每人捐款300元帮他订好探亲火车票,备好送给他家人的海产品。在连队干部的精心安排下,小王实现了看母亲最后一眼的心愿。此事不仅让小王和家人深受感动,也温暖了全连官兵的心。战士王小航去年11月被医院诊断为混合痔,在卫生队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太明显,仍经常疼得整夜睡不了觉。指导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四处托人为小王打听偏方。为便于小王治疗,连队还专门为他腾出一间房子,卫生员每天给他上药。治疗期间,小王不能吃刺激性食物,炊事班专门给他做清淡可口的饭菜。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小王的痔疮根除了。

  干部爱兵是否真心,战士心中有杆秤。上等兵刘鹏博给记者掏了“心窝子”:“咱连的战士谁睡觉爱说梦话,谁爱蹬被子,谁爱打呼噜,干部都了然于胸。如果不是真心关爱,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吗?”

  要塞区党委要求干部做到:爱战士要爱在细微处,帮战士要帮在最难时。大学生指导员孙英波对记者说,干部有时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暖心窝的话语,一个善意的举动,都会改变和影响一个士兵的人生走向。战士吴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除了跟大家一起训练外,其他时间经常独自发呆。班长宗亚见吴伟不会写信,就买来字典教他认字,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教他查字典。小吴渐渐对宗亚产生了好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向宗亚说。为让吴伟融入连队这个大集体,连队还开展了“送微笑”活动,大家与小吴见面送上一个笑脸,说上一句暖心的话,使小吴很快走出个人封闭的小天地,不仅主动和大家交往,工作训练热情也不断高涨。

  要塞区还在官兵中广泛开展“消除小误会、化解小矛盾、减少小摩擦”活动,教育引导大家“有矛盾拿出来晾一晾,有摩擦互相拉一拉手”,架起了官兵之间真诚沟通交流的桥梁。

  人心换人心,铁石变成金。一个个以团结和谐为主题的关爱活动,使官兵之间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心贴心交融的良好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献身海防、爱军精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塞区连续多次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多项工作受到军区以上表彰。

  【记者感言]:要让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士兵对连队时刻有“家”的感觉,干部就要强化“尽父母责、倾兄弟情”的意识和情怀,用真情做好“贴心人”的慢功细活,从而把军营这个大家庭建设得更加温馨和谐。

  (本版照片由熊永岭提供)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