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战机曾实施二次空中受油创下滞空时间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8日 10:38  东方网-文汇报
海上加受油训练。
海上加受油训练。

  加受油机,曾是中国空军几代人的梦想。空中加油机是歼击机的“充电站”,空中加油能够提高飞机的作战半径与机动航程、有效载荷与滞空时间、纵深突击与战场生存能力。

  如果空军能够提高以空中加受油能力为标志的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就能延长滞空时间,夺取并扼守制空权,进行远程奔袭突击,拒敌于空中疆域之外。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党中央、中央军委纵观世界强国空军,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性技术的重大意义,随即号令全国范围内的顶尖级军事专家、学者,研究我国空中加受油技术的自主创新之路。

  1996年,飞机列装到广空航空兵某团。 

  加油飞行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课目,其理念和方法均与传统的飞行习惯大相径庭。该团官兵“斗三伏”、“战三九”,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加油机的基本性能。

  1997年,第一个空中加油机团正式在广州军区成立。两年后的国庆大阅兵,他们以间隔20米、高度700米、时速550公里飞越天安门上空。

  今年的国庆大阅兵,由轰油-6和歼-8D、歼-10等三种机型共6架战机组成的加受油机编队,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空军加受油机部队实现的“战略性对接”。

  金秋时节,记者走近这支先后10次被军区空军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创造空军历史上加受油训练多个首次的团队。他们向记者还原了那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片段。

  首次海上空中受油——十二架次 一举成功

  空中加油是空军战斗力水平的一个标志。据悉,美国和英国的飞机接受一次空中加油,可增大活动半径30%,接受两次可增大70%。美国空军的3架B-1B战略轰炸机,曾经从得克萨斯州的戴耶斯空军基地升空,穿大西洋,过印度洋,经中国南海,越西太平洋,实施6次空中加油,在30多个小时里马不停蹄地航行了4万多公里,并且在途中的3个靶场进行了轰炸训练,向全世界显露了战略打击能力。

  “我们也一定要尽早掌握空中加受油技术,加快提高攻防兼备作战能力!”与世界强国空军的差距,使飞行员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他们决意攻破国产二代战机的空中受油技术难题。2004年,他们正式领受了空中受油训练任务。

  反复进行地面演练和预测预想之后,真刀真枪上阵的时刻终于来到了。2004年8月30日,空军首次海上加油训练在东海之滨悄然拉开帷幕。

  上午7时许,江南某机场。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升空,一架空中加油机扶摇直上,很快消失在云海之中。旋即,两架国产某型二代高速歼击机编队昂首直上云霄,奋起直追。

  “001,请求加入编队。”歼击机一个漂亮跃升,飞快钻入云层,一转眼就追上空中加油机。

  “可以入队。”加油机一马当先,两架歼击机一左一右紧随其后,像两把利剑直刺苍穹。空军空中加油编队曾飞越燕山山脉、大漠戈壁、南粤大地,但海上空中加油还是首次,这无疑更具风险和挑战。

  几分钟后,在空中加油机尾部一个狭窄闷热的后舱内,空中加油员吕红专启动输油泵,油量预先设定完毕后,他果断打开软管拖拽回绕开关。顷刻,两侧机翼下,空中加油机受油吊舱像变魔术般缓缓伸出两根“喇叭口”状的加油软管。

  “001,请求进入。”歼击机飞行员、时任该团团长、现任该团所在师副师长的胡勇调整好飞行状态,准备与加油机对接。

  “可以进入。”空中通信员巩磊透过加油机尾部后舱玻璃和反光镜,引导歼击机“步步紧逼”加油机。10米、5米、4米、3米……当歼击机与加油机之间距离不足2米时,胡勇感到驾驶杆越来越沉。这是因为歼击机进入到加油机间的涡流,使操纵变得越来越费劲。这个时候,歼击机空速管与加油机机翼尾部距离不足2米,高度差也不到2米,其惊险程度不亚于空中走钢丝,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两机相撞,导致机毁人亡。

  胡勇深吸了一口气,一边死死地压住驾驶杆,一边目测机头右侧受油探头与稳定伞之间的距离。此时,稳定伞已近在眼前,他果断驾机缓缓迎上……受油探头已经准确穿过脸盆大小的稳定伞,与底部加油接口成功对接。不到30秒,数百公斤油料已经通过加油软管注入到歼击机油箱。与此同时,僚机飞行员韩勇也与加油机成功对接。

  第一批次加油成功后,飞行员们一鼓作气,连续驾驶12架次飞机进行了训练,全部实现飞机启动一次成功,空中对接一次成功,加油一次成功。

  首次战术背景条件下受油——全机加油 全新跨越

  2005年10月8日,东南沿海某机场上,战机整装待发,直指苍穹。空军首次在战术背景条件下的空中加油演练即将拉开帷幕。

  上午10时40分,指挥室传来指令:“双机起飞,长途奔袭至西北某机场,途中实施加油训练。”时任团长胡勇、副团长范立民驾机腾空而起。挂载了3个副油箱的满油战机,似蛟龙出海,向西北某空域直奔而去。

  当时担任塔台指挥的副团长曹阳春说,战机在陌生航路超远距离奔袭,在高速行进中超长时间空中加油,为演练增添了诸多风险,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耐力和体力都将经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如果这次训练获得成功,意味着今后中国版图内任何空域发生战事,该型战机都能在本场直接起飞,迅速参战。这将是空军战斗力的一个新跨越。 

  战机穿云掠雾,一直向西北飞驰而去。兄弟部队的加油机也腾空而起,按预定时间向指定空域机动。

  航空时钟有条不紊地转动,仪表盘上的指针显示一个小时已经过去,油量表也显示剩油不多。在平常,此时早该结束训练课目,驾机返航。而今天,演练才刚刚开了个头。

  胡勇调整心态,按照机载仪表指示,引领僚机准时前往预定加油空域。加油机就在左侧不远处。

  “加油机,请求加入编队飞行。”

  “可以!”

  蹬舵,拉杆,胡勇驾驶战机来了个干净利落的拐弯,紧接着一个跃升,眨眼就追上了加油机。他轻柔地推动油门,以小速度差向加油机慢慢靠近。僚机如影随形。

  此时,加油机受油吊舱伸出了两根细长的加油软管,像仙女的飘带般迎风摇曳。

  加受油机距离越来越近,高度差越来越小,战机稳稳地向加油机慢慢逼近。

  加油机高速行进中形成的涡流像魔法一样吸附推摇着战机,使它如同湖面的小舟,在微风吹拂下不停晃动。眼见加油软管末端的“喇叭口”触手可及,加油机宽大的机翼就在额顶。

  接近,再接近,胡勇继续驾机慢慢靠前……三架飞机对接成功。

  胡勇迅速把空中加油电门放置在“全机加油”位置。同时加油机通报传来:“开始加油。”瞬间,“血液”汩汩地通过加油软管注入战机体内,当时的胡勇心潮澎湃——与具有空中加油能力的几个军事强国相比,中国空军仍有差距,但今天进行的“全机加油”是一个重大突破,加油量更多,滞空时间更长,为打赢未来空战又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此前带领团队成功实施海上首次空中加油训练的胡勇心里十分明白,在战机油箱内尚有剩油的情况下进行加油,只需加受油机“亲密接触”数十秒即可;而此时却是在油箱内剩油不多的情况下进行“全机加油”,需要几分钟,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空中追尾”。他紧紧地握住驾驶杆,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此时,三架飞机似乎连成一体,平稳向前飞行。30秒、1分钟、2分钟、3分钟……数吨航油注入完毕。

  胡勇、范立民迅速驾机脱离,风驰电掣般向西北大漠飞奔而去。

  13时50分,从西北某地传来喜讯:战机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所有演练课目,准时到达指定作战空域。

  这是该团首次“全机加油”训练;也是该国产某型二代战机滞空时间最长、奔袭路程最远、作战半径最大的一次飞行。

  带有战术背景的空中加油演练取得成功,实现了空中加油向作战运用的首次突破,标志我中国空军具备了远程任务作战能力。

  首次空中二次受油——长时滞空 提升战力

  2006年6月2日,该团成功实施了首次赋有战术背景的空中二次受油训练。

  早上8点,气象通报当日有4-6个量对流云,云底高400米,能见度3公里,空中二次受油训练可以按计划实施。

  歼击机的远程突击作战能力,依靠的是空中加油机的伴随保障。而空中二次受油,将使战机续航能力大大增强,作战半径明显增大,还能增加战机载弹量,对作战能力提升和后续二次受油普训的意义非同寻常。

  首次担负空中二次受油任务的该团现任团长范立民,领受空中受油试训以来,每年都保持受油技术训练,并且实现了我空军历史上首次赋有战术背景的任务受油训练新突破。

  在此前的预对接训练中,范立民一次次操控姿态不稳的战机飘向摇摆不定的“伞”状加油口修正……几次成功的训练,证明他掌握了过硬的空中受油技能。

  但是,空中二次受油训练对飞行员身心素质和抗疲劳能力要求更高,因而他的压力也不小。

  别看空中对接时间短,却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与战机着舰和双机编队落地同属世界公认的高难课目,是考验飞行员心理品质和技术水平的关键阶段。如果战机速度变慢,长时间对接不上,受油机的机内燃油就会耗尽,不但完不成机动作战任务,还会带来重大损失;如果速度过快,加受油机相对速度大,不仅会损伤加受油管,还可能导致空中相撞的严重飞行事故。各国空军史上,在空中加受油训练中发生事故很常见,资料显示,美军仅1985年一年就因空中加油发生等级事故38起。

  飞行员们形象地描述:加油口像一根晃动的针,受油口像是一根线,对接就是把“线”准确地插进这根不停晃动的“针”里。

  6月2日,范立民驾机升空,按照预案实施空中警戒巡逻。当油量表指示飞机剩油1500公斤时,他向塔台报告,在地面引导下飞抵指定空域,并接近加油机,对战机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加油。

  他操作电门,收回受油探头,再次实施巡逻待战,并完成了4次对空拦截。这种长时间的空中飞行,将使飞行员受到疲劳感、饥饿感和肌肉酸痛感的围攻。范立民只能在座舱有限的空间内活动一下身体,调整好状态,认真检查飞机工作情况,继续实施任务。

  当飞机剩油1200公斤时,范立民驾机到达指定空域,准备进行空中二次受油。加油机保持平稳速度在前方飞行,两支输油管在空气动力作用下,有节奏地微微抖动,范立民以较小的速度差和比加油机略低的高度靠近加油机,几秒钟后,受油探头和加油锥套一次顺利对接,空中二次受油成功。

  看似波澜不惊,范立民驾机在万里长天穿针引线,实现具有战略意义的惊天二“吻”。

  兴奋感驱走了他全身所有的疲劳,在空域继续待战一个多小时后,驾机安全落地。

  这次不平凡的飞行训练,创造了国产战机滞空时间最长纪录。走下舷梯,战友们欢呼着把他簇拥起来,领导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记者 朱斌 郑蔚 见习记者 钱蓓 通讯员 李国文 伍轶 迟玉光)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