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空军卫勤部队有效保障新型战机飞行员健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 15:10  中国空军后勤
资料图:飞行员驾驶战机训练
资料图:飞行员驾驶战机训练

  空后卫生部部长 罗永昌

  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60年来,空军卫勤保障在艰难中起步,在执著中奋起,在创新中前行,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发展道路,为空军发展壮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英勇战斗中摔打锤炼

  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正式成立。空军党委、首长对卫生机构的组建、空勤伤病员的收治和疗养都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950年2月1日,空军后勤部卫生部在北京孟公府胡同3号正式成立,并接收东北军区第二十一后方医院改组成立空军第一医院----长春医院,全部收容空勤伤病员;在青岛组建空军第一所疗养所----青岛疗养所,主要接收空勤人员疗养。

  同年8月,各军区空军后勤部卫生处、各航校卫生所相继建立,初步形成了由各级卫生机关和部队卫生保障机构组成的空军卫生保障体系。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空军首长对参战飞行人员的救护和治疗给予极大关注,指示卫生部要以“保证飞行人员健康,搞好医院工作为卫生工作中心的中心”。各级卫生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组织、技术和物资准备工作,参战空军部队卫生人员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共抢救、收容战伤跳伞飞行人员142人,在战场救护中获得了战时飞行人员预防保健、医疗救护、后送和寻找、救护跳伞、迫降飞行人员救治等方面的实战保障经验。

  在东南沿海战备中,空军制定了《空军基地战时卫勤保障工作具体要求》,提出了“加强基地(场站)的救护工作,轻伤病员就地治愈,重伤病员治疗到伤病情稳定再后送”的原则。在援越抗美作战中,空后卫生部为参战部队卫勤保障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在卫勤保障方面积累了现代战争防空部队战场救护的新经验。

  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空军抽调了4个野战医疗队和1个野战医疗所分别加强广西和云南方向的空军部队。作战期间,首次开展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出动各类直升机145架次,空运危重伤病员593名,圆满地完成了作战卫勤保障任务。“两山”作战中,空军共派出7个机种的运输机,出动3143架次,空运伤病员7000多名,占后送伤员总数的73.4%,开创了我军战时大量空运伤病员的历史记录,为未来战争广泛开展空运医疗后送提供了成功经验。其间,空军共有14个医疗队参加了空运后送伤病员的实践,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空运医疗救护伤病员的业务骨干。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1965年7月21日,空军下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卫生工作条例(草案)》,这是空军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航空卫生法规。航空军医根据条例规定,飞行前对飞行人员进行详细的检查,避免带病飞行,现场实施卫生监督,及时处理飞行人员身体方面出现的特殊情况,有效地保障了飞行安全。

  为使飞行人员在模拟条件下亲身体验空中不良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提高空中适应能力和特殊情况的处置能力,更好地发挥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确保飞行安全,经空军首长批准,1983年组织对歼强击飞行人员进行航空生理训练试点。1984年,组建了4个航空生理训练科,对疗养飞行员进行高空缺氧体验训练、加压供氧呼吸训练、提高抗荷能力训练、预防和克服飞行错觉训练,为保障飞行安全、维护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5月,在各航空兵部队、航校全面开展飞行前“一问三查”活动,即飞行前普遍询问身体状况,并作体温、脉搏、血压普查。

  1987年,以边远空军部队团以上单位卫生机构为依托,集中使用区域内各部(分)队卫生人员和医疗设备,建立了10个空军部队医疗中心,担负空军边远基层部队的医疗、保健和救治任务,成功探索了区域化、基地化卫生保障模式。

  1991年,空军颁布下发了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卫生工作条例》。

  1993年以来,空军卫生工作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和空军战略转型建设的需要,以军事斗争为龙头,紧紧围绕航空卫生这个中心,突出部队卫生、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等重点,空军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02年3月,空后下发《加强空军边远艰苦连队卫生建设》的通知,制定《空军边远艰苦连队卫生建设标准》和《空军边远艰苦连队卫生工作标准》,加强空军边远艰苦连队卫生建设,积极解决基层连队看病就医困难等问题。

  2006年4月,空军组织召开了空军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综合评估骨干培训暨评估现场观摩会,就评估内容、方法、程序等进行了培训和观摩。

  科技创新引领卫勤发展

  经过60年的努力,空军卫生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科学管理水平、卫生战备、航空卫生、人才培养、部队基层卫生建设、科研训练、干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战备工作在方案预案、力量建设与使用、药材装备配备、野战救护技术、空运空降医疗保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近年来,空军卫生部门积极研究探索空军部队应急作战联勤保障模式机制,先后组织召开联勤保障理论研讨会,首次整建制拉动联勤医院野战医疗队开展空军应急作战联勤保障模式研究性演练,积极探索保障组织形式、力量编成、保障模式等问题,为总部对军兵种应急作战使用联勤力量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坚持以新机和一线航卫保障为重点,在缺乏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航卫保障资料和经验的情况下,坚持边保障、边摸索、边研究,制定了《空军高性能战斗机航空卫生保障规则》,对飞行员进行了新机改装体检和航空生理训练,选拔了生理心理素质好、飞行耐力强,适应新机战技性能要求的飞行员,有力地促进了新机部队战斗力的形成。目前,飞行人员甲类身体率达到90%,健康出勤率达到95%,较好地保证了飞行安全。

  坚持以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为突破口,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制定下发《空军防疫所(科)工作规范》,初步形成了以部队卫生防疫机构——军区空后卫生防疫队——空后卫生防疫队为骨干的空军卫生防疫防护体系。在空军卫生部门的努力下,空军杜绝了烈性传染病,对部队官兵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疾病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空军部队昼夜发病率为0.82‰,传染病发病率为13.2‰,均低于全军规定的指标。

  坚持以解决部队航空医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科研方向,配合空军航空兵部队各个时期的作战训练和改装、新机研制等任务开展科研工作,重点解决了现实保障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完善空军医学科技的自主创新机制。60年来,航空卫生共获得了国家、军队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198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军队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飞行状态生理参数记录检测仪等9种装备列入《全军“十一五”装备计划》;睡眠生理记录检测仪等设备列入空勤科建设标准。

  不久前,为积极适应空军转型建设和深化联勤改革,空军卫生系统把航空卫生保障作为巩固提高空军部队战斗力的大事,作为空军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借鉴外军经验,研究探索飞行人员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模式,提出按区域组建X个中心,承担陆海空飞行人员的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任务的意见建议,得到总部首长机关的充分认可。回顾空军60年历程,空军卫生系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完成保障作战训练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以俞梦孙、冯天有、蔡瑞康等为代表的勇攀医学科学高峰优秀知识分子和先进典型,并参加了建国以来历次重大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

更多关于 中国空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