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空军五大体系跨越:武器装备实现三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 08:05  新华网
我空军歼10战机进行飞行表演
我空军歼10战机进行飞行表演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孙茂庆、徐壮志、李宣良)“概括起来看,人民空军成立60年来走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主要标志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军事训练、人才培养和综合保障领域的五大跨越。”空军指挥学院军事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特色空军军事理论体系形成

  空军指挥学院军事专家周定湘介绍说,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时,人民空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仅取得了第一场空中战争的胜利,而且在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中收获了第一批成果。比如,广大指战员总结推出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较好地体现了空战中集中优势兵力的思想,填补了空军战术理论的空白,成为喷气式战斗机空战的基本原则。

  周定湘说,从战术研究到战略统筹,人民空军在转型中不断突破理论高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信息化为主题的战略转型建设,空军研究推出了《空军战略学》《新时期我国空军战略研究》等一批学科理论成果,正式确立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空军战略思想。之后,陆续开展了空军建设各个重大领域和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形成了系统配套的战略指导理论和规划体系,确立了战略为统揽,战役为主体、战法为内核、相关领域理论为支撑的军事理论体系框架。

  60年,空军军事理论在战火中萌芽,在正规化建设中成型,在转型中跨越,经历了从战术主导向战略统揽、从指导机械化防空作战向指导信息化攻防作战、从认知航空向把握空天的跨越,基本形成了战略为统揽,战役为主体、战法为内核、相关领域理论为支撑,深刻揭示空中作战规律、高度凝聚中华民族航空智慧的中国特色空军军事理论体系。

  周定湘认为,未来,人民空军确立了创建空天军事学说的理论发展方向,全面开展空天观、空军战略理论、空军建设发展理论、空军作战理论、空军保障理论和空军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为人民空军战略转型和战略运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同时为全军联合作战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军种专业支持。

  基本形成了三代化、精确化、网络化、国产化的空军武器装备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空军武器装备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主战飞机先后发展了四代。50年代发展了第一代,典型机型是美国的F-86、F-100,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60年代发展了第二代,典型机型是美国的F-105、F-4,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和米格-25。70年代发展了第三代,典型机型是美国的F-14、F-15、F-16和F/A-18,苏联的米格-29、苏-27。目前,四代机已经在美国装备部队。机载制导弹药、地对空导弹等也相应发展了三代。

  空军指挥学院军事专家王明亮介绍,人民空军组建之时,几乎完全靠从国外引进飞机和其他装备。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主要国家主战飞机已经换成了三代机,我国却仍以第一代的歼-6为主,连二代战机的数量都很少。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人民空军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围绕“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目标,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开始了在不发达工业社会基础上建设信息化空军的历史跨越。

  王明亮说,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空军开始装备第三代飞机。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三代机苏-27首次公开展示,显示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成果。今年的国庆60周年阅兵,国产歼-11和歼-10公开亮相,并成为空中梯队的主体。同时,歼-7、歼-8、轰-6等二代机平台经过火控、航电、动力、武器系统等全面升级和信息化改造。地空导弹也实现了换代,从第一代直接跨越到第三代,国产新型地空导弹成为地面防空作战的骨干兵器。目前,人民空军武器装备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重新跟上了世界空军武器装备快速发展的节拍,并打下了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坚实基础。

  在这一跨越中,人民空军的武器装备初步实现了从以防为主向攻防结合的跨越,从基于平台向基于网络的跨越。

  王明亮认为,最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跨越,是人民空军武器装备建设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跨越。歼-10飞机、歼-11B飞机、歼轰-7A飞机、预警机以及新型地空导弹等,国产武器装备种类急剧扩大,系统配套,而且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歼-10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自主研发三代机的国家之一,在人民空军60年建设发展历史上,首次通过自主研发掌握先进武器装备,跻身世界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前列。

  60年,人民空军的武器装备基本形成了三代化、精确化、网络化、国产化的空军武器装备体系。

  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基本形成

  空军指挥学院军事专家马权介绍说,人民空军初创时,曾创造了跨越初、中级教练机,直接从高级教练机起步飞行的世界飞行史上奇观,也在实战中创造过在喷气式飞机平均飞行时间仅有14小时38分的基础上,就在抗美援朝空战中与以强大的美国空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垒并取得优异战绩的奇迹——这些,都与人民空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训练思想息息相关。

  人民空军创建初期,主要使用苏联的条令、教材。从1959年开始,空军在6年中编写出306本条令教材操典,建立了第一代军事训练法规体系。

  马权说,近年来,人民空军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关于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战略部署,适应新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和指挥方式的发展,以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为抓手,推动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一是突出针对性实战化对抗训练,二是突出近似实战条件下的精确制导武器实弹训练,三是加强电子对抗训练,四是加强全要素全过程全时域体系对抗训练,军事训练初步走开了训练内容实战化、训练方法对抗化、训练手段模拟化、考核评估科学化的路子,促进部队训练由机械化训练向信息化训练方向发展。

  马权认为,人民空军的军事训练是在战火中起步,在正规化建设中成熟,在转型中跨越,经历了从速成训练向正规训练、从一般环境训练向复杂电磁环境训练、从单要素训练向体系训练的跨越,基本形成了以飞行训练为主体、战术战役战略三级衔接、实战化、模拟化的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深刻转变,训练水平不断向高水平攀升。

  从2008年开始,空军党委决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抓手,在全空军展开“三项整治”,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空军训练创新发展和空军转型建设,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训练的中心地位,而且赋予了新的内涵。

  新型人才群体推动空军加力转型

  周定湘介绍说,党创建空军,走的是先建院校后建空军的路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建立l所航空学校,为建立人民空军培养航空骨干。

  人民空军初创时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创建了20多所学校,初步形成了培训各类飞行人员和航空专业技术人员的院校体系,共毕业各类学员3.13万名,为空军的发展壮大和取得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基础。

  王明亮表示,空军建设,人才为先。人才建设,始终是人民空军60年建设历程中的一条紧抓不放的红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今天,一批具有双学士学位的高素质飞行员已经走上航空兵师团领导岗位,3万余名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地方大学生干部走进空军基层部队。一支以复合型指挥军官、尖子飞行员和科技领军人才、技术专家为代表的新型人才群体,正在推动着空军建设的加速转型。

  未来,人民空军将继续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战略位置来抓,围绕建设战略空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采取超前、超常措施,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特别是在改革飞行人才培训体制、加强新装备人才培养,提高师、团干部作战指挥能力上下功夫。

  信息化精确化综合保障体系形成

  马权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和信息化空中作战样式的变革,人民空军全面启动了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转型,及时提出建设现代化战略空军后勤的指导思想,走上了由国土防空型保障模式向攻防兼备型保障模式转型的建设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为适应新一代主战装备发展,人民空军着眼保障空军作战力量全疆域、跨疆域快速机动作战,逐步建立要素齐全、规模适度、功能配套的保障设施网。

  一是基地化建设有序推进。通过对现有骨干机场体制编制的调整,完善各类设施,拓展保障功能,建成集指挥控制、战勤、后勤、装备等保障于一体的综合保障实体,成为机场阵地网的重要节点、空军机动作战的战略支撑和支援保障其他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重要基地。

  二是阵地网建设全面铺开。改善了永久阵地条件,完善了前沿阵地和骨干机场配套设施,着眼新武器装备发展,重点抓好阵地配套建设,加紧前推阵地和勘选野战阵地建设,基本建成了与攻防作战要求相适应的阵地网。

  三是配套保障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有针对性地改造铁路军专线、军用公路和船艇码头,建成保障部队快速机动作战的输送通道,奠定战略输送基础。调整完善了物资储备结构和布局,初步形成了应对连锁反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60年,人民空军综合保障在建军前起步,在正规化建设中成型,在转型中跨越,经历了从支撑机械化国土防空作战向支撑体系化攻防作战、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从多点分散向基地集成、从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跨越,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化综合保障体系,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完成使命任务和应对变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着持续的提升和跨越。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空军建军60周年

更多关于 中国空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