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铁 张江勇 陈 豪
在灿若星辰的二炮科技队伍里,有一支专为长剑运筹火力的攻坚团队,近年来,他们直面军事变革风云,扬帆破浪,先后攻克困扰二炮火力决策的一系列难点问题,出色完成百余项重大科研任务;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0余项。他们就是二炮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室。前不久,二炮党委为该室荣记集体二等功。
逆向思维洞开新天地
火力运筹,通俗地讲就是优化运用武器,提高导弹火力毁伤效果。要做到火力运用科学合理,首先要准确制定目标毁伤标准。国外制定常规导弹毁伤标准,一般是通过靶场试验打出来,且大多使用命中弹数来描述目标的毁伤等级,这种研究方法投入高、消耗大,不符合我国实际。哪里寻得芳菲路?该室研究人员经过反复研讨,大胆采用逆向思维,从目标特点分析入手,反推毁伤标准。观念的变革,如一道凌空闪电,催生了创新的种子。他们针对多种类目标的材料、结构和组成,在准确测量和实地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等级的新理念,撰写了百余万字的研究报告,提供了数百万个计算数据,经过实弹毁伤效果检验完全吻合,为准确制定我国导弹毁伤标准,闯出了一条科学又经济的新路。
精导武器任务规划技术是这个室拓展的新领域,从作战使用流程到规划方法,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其中,弹量优化分配,即如何用最少的弹量获得最佳的毁伤效果,不仅规划复杂,而且计算难度相当大。正当大家进退维谷之际,主任沈生针对导弹火力运用特点,借鉴局部优化的“差动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广义差动法”的新设想,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破解全局优化问题的钥匙,为提高火力毁伤效果开辟了新天地。
创新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多年来,该室以自主创新为先导,紧紧围绕火力运用技术发展这个关键课题,大胆探索,成果丰硕,被二炮评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集智攻关谱写新纪录
一次,研究室承担了某新型导弹研制任务,这是他们首次进入武器系统研制领域。该项目涉及弹道优化分配、火力运筹方法等多个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对导弹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弹道分配技术研究又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关系新型导弹突防和飞行安全等诸多要素。大家精心设计出数学模型,但做出模型后,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算法。困惑中,善学好思的沈生,一头钻进资料堆里淘金,反复地推演、实验、验证,并多次到科研院所调研请教,最后结合武器飞行实际环境,变“大系统分析法”为“分步优化法”,破解了这个关键难题。那段时间,全室上下开足马力,超负荷运转,在联调测试和定型的关键阶段,科研人员连续两个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由于体力严重透支,27岁的江光德晕倒在程序台上,副主任薛刚逊身兼数职,全程跟踪指导,蒋鸣一再推迟婚期,刘学军、屈晓荣顾不上照顾生病的丈夫和孩子正是凭着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忘我的奋斗精神,他们历经一年半最终完成了原计划三年的任务,实现了新型导弹技术与战术使用的高点结合,并顺利通过飞行试验,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室也被二炮评为先进单位。
贴近前沿催生新战斗力
在研究室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研究的不只是装备,更是‘战场’”。强烈的“战场”意识,使研究室上下将科研主动延伸到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最前沿。那年6月,研究室接到求援,某指挥所急需火力筹划软件,由于该所刚刚组建,百废待兴。但研究室明白,这是关系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闪失与迟误。为此,他们打破常规,快马加鞭,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方案模拟仿真、毁伤效果评估、弹量计算和使用培训,使这个指挥所如虎添翼。
科研实践中,研究室上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再好的装备、再完善的方案,部队不会用、用不好,等于没用。因此,把科研工作与战斗力建设统筹协调成了该室评价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他们研制的火力装备种类多、分布广,为部队安装调试和技术服务的任务很重,但科研人员始终做到随叫随到。那年春节前,部队要求尽快配发新研的火力计划装备,在人手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室里派出何浩东、江光德8天横跨五省,深入多个作战部队,马不停蹄地进行装备安装、调试和培训。
为使火力运用成果更贴近实战,科研人员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下部队,都要带着任务去,面对面听取一线官兵对装备使用的意见和建议。在导弹火力计划拟制系统研制过程中,从用户需求,到方案设计,以及工程研制,直到定型的各个阶段,他们都主动邀请二炮机关、部队相关人员直接参与把关,从而保证了科研的正确方向。某新型导弹火力计划装备的研制任务,要求4个月完成定型、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在没有时间论证需求的情况下,童玉新副主任带研制组一个月四次到一线部队,面对面征求用户意见,边研制边试用,不但少走了弯路,同时按节点完成了装备的研制定型任务,研制组被部队亲切地称为“贴心的好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