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三成 通讯员 刘 凯
盛夏时节,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对野外驻训的重点部队,进行了千余公里的实战背景拉动演练。
记者看到,集团军领导机关把拉动中暴露的6个方面41个具体问题,责任落实到人,狠抓针对性补差训练,逼着部队从考场走向战场。
按照新大纲训战一致的原则,强化实战化训练,把未来作战问题“归零”,是这个集团军破解部队训战脱节难题的决心。
夜渡天堑:把风险课目放在危险时候训
部队拉动,向来走陆路,可这次集团军领导下令:水陆并举,全天候作战!
舟桥团一下子紧张了。该团前些年保障一次演习,在架桥训练时曾经出现亡人事故。原因是河水的流速太大,把汽艇冲翻了。那次,还是在大白天……
集团军军长何清成态度坚决:最有风险的课目,一定要放在最危险的时候训。舟桥团必须在湍急的黄河上,进行夜间架桥训练!
集团军领导考虑:白天雪水融化,只有晚上黄河水的流量才最大;如果是打仗,只有在晚上不容易暴露目标,才便于隐蔽伪装;晚上架桥渡河比较困难,才能更好地锻炼部队……
生疏地形、较大流速、夜暗条件,黄河天堑何以变通途?某舟桥团一营从夜里21时开始,仅仅24分钟,一座251米长、6.5米宽的浮桥就飞架黄河两岸。
凌晨5时,某师开始强渡黄河。记者看到,车辆、火炮、导弹等摩托化开进,在浮桥上如履平地,模拟炸点在浮桥旁不时激起几十米高的水柱。
可是,集团军领导对他们的架桥训练还是颇多批评。何军长责成他们强化夜间训练,必须做到全天候能够架桥,而且必须等到天色大暗,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傍晚或拂晓;架桥提前量也不能太大,否则容易暴露目标,遭到袭击;架桥虽然用时24分钟,但准备时间太长,竟花了2个多小时;装备的极限流速是2.5米/秒,可架桥时流速才2.3米/秒,如果作战时河水流速超过2.5米/秒怎么办?
集团军曹参谋长也指出了强渡训练存在的一些问题:水中炸点设置不好,战场氛围不够逼真;行军梯队通过浮桥时,部分驾驶员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不过硬,导致车速过快、急停加速,对浮桥结合部造成较大损害,一台火炮牵引车通过浮桥时突然熄火,导致整个行军梯队渡河延误10分钟;强渡黄河时,高炮团对空掩护分队集中部署在渡河西岸,战斗队形过于拥挤。车队过了浮桥,爬坡拐弯急,有两台车差点上不去……
演练结束,集团军责成有关部队,根据暴露的具体问题,立即开展补差训练。
夜宿大漠:将每一个作战细节想细做实
部队经过430公里的摩托化开进,傍晚抵达陕北榆林的毛乌素沙漠。
天完全黑下来以后,集团军曹参谋长打着手电查看了部队宿营地。在某摩步团,曹参谋长看到帐篷比较拥挤,批评说:“如果一个炸弹下来,这些帐篷就全没了!”团领导解释:“部队机动一天了,都很累啊,下次一定注意!”曹参谋长说:“打仗还会有下一次吗?如果不按实战要求训练部队,也许这一次战斗就彻底减员了!”随后,曹参谋长指导部队利用地形地物隐蔽疏散,不再集中存放车辆和搭建帐篷;利用车体帐篷、迷彩帐篷、就便器材隐蔽伪装……
子夜时分,集团军何军长从400多公里外的南线梯队赶来。他一下车就向沙漠宿营地走去,沙子一踩一个坑,记者跟不上何军长的脚步,只好小跑。
在某团宿营地,他用手一拉固定帐篷的绳子,长钉从沙子里拔出来了。“这怎么行?一场沙尘暴就把帐篷吹跑了!”何军长质问道。团领导回答:“沙尘暴毕竟是极端天气,不会常有。”何军长说:“打起仗来什么气象都可能出现,越是恶劣环境,越要有应对的办法。每一个作战细节,都要想细做实!”
“在沙漠里用长钉固定帐篷不行,必须用水把沙袋泡湿,埋在沙坑里,再用绳子来固定帐篷。”何军长边说边挖了一个一米多深的沙坑,把编织袋子装满沙子,用绳子拴着,再用水打湿,埋在里面,用脚踩实,固定住帐篷。
何军长说:“你们现在拉一拉,看怎么样?”团领导用劲一拉,没拉出来,笑着说:“还是这样固定帐篷牢靠!”
有的部队搭建的帐篷太高,既不利于隐蔽伪装,也不利于抗击沙尘暴。何军长要求他们搭半地下帐篷,把帐篷和伪装网的斜面埋在沙子里。团领导顿悟:“我们光顾了天亮还要长途行军,就没有考虑那么多。”
回到作战指挥帐篷,何军长对部队的沙漠宿营训练进行了讲评,查找了“战备观念不强、隐蔽伪装不好、宿营质量不高”等多个问题。
讲评会结束,何军长又返回200多公里外的南线部队,研究解决作战演习问题。凌晨两点钟的时候,记者给何军长打电话,他还在路上……
山路行军:未来作战需求就是训练极限
这一夜,何军长几乎没有睡。和衣躺下几分钟,又到了随部队出发的时间。
让他彻夜不眠的问题不少:部队在高速路上机动太顺利了,似乎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兜风、飙车”。何军长想:一定要给部队找些麻烦。
他铺开地图,问驻地榆林军分区司令员张晓武:“山路能不能走?”张司令员说:“陕北的山路太难走了,而且险象环生。”何军长说:“将来打仗不可能总是走高速路!”说着,何军长马上让集团军运输处叶处长查看路线。凌晨4点多,叶处长回来报告:“路很窄,坡陡弯急,很不好走,但可以通。”何军长马上让集团军作训处王处长拟定作战命令:“部队5点准时出发,南北两个梯队交换行进路线,不再按原路返回。”
部队没有想到,出来时走高速路,风驰电掣;回去时陌生复杂道路,举步维艰。有的地段还是土石路,致使火炮牵引车爆胎,部分车辆淹缸发动不着、风扇皮带损断;有的路段险情不断,军地车辆混杂,时不时被堵,多走了好几个小时……
机动途中,两个行军梯队之间通信中断。何军长连夜从430公里外的驻训地调来2台卫星通信车,还亲自拟定了4份文电,分别以无线传真、无线数据、无线密话等通信手段,向部队下达作战指令。在崎岖的山路上,何军长又组织进行无线电台短停联络、动中通信联络、指挥代码联络,摸索部队应急通信方法。集团军曹参谋长一直坐在电台车上导调部队,发现部队末端存在的通联问题共有32个。
昼间行军,隐蔽伪装是个难点课题。高炮团在疏散隐蔽时,车辆、火炮停放密集,距离最近的两门火炮之间不足5米,有的战士在火炮附近隐蔽,部分人员在暴露的地面上就地卧倒,不符合战术要求;导调情况是“防敌侦察和防敌空袭”,有的战士做成了防敌核武器袭击和防敌炮火袭击的动作,没有派出对空、对地观察哨。对此,集团军领导机关当场纠正,重训多遍才过关。
演练结束,集团军领导机关并没有打道回府,而是继续住在外训地,一个一个单位、一个一个课目监督补差训练。何军长对记者说:“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沉下来抓全过程,只有在训练场把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解决了,才能使未来战场的问题‘归零’!”
专家点评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军长 何清成
要读懂实战标尺的刻度
按新大纲施训,我们反复强调要以实战标尺衡量部队作战能力,演练要尽可能贴近实战。但是,当前部队不少指挥员还没有完全读懂这根标尺上的“刻度”,嘴上有“尺”,脑中无“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实战标尺上的“刻度”是什么?就是未来打仗的要求,之所以说这些要求是“刻度”,就因为它不是定性要求,而是定量标准,演练不能搞“概略瞄准”,而必须精确达标。只有这样,才能一一准确找到不符合实战要求的漏洞和短板,真正解决训战脱节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