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预警机亮相大阅兵预示中国空军转向攻防兼备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4日 10:25  瞭望
空警-2000预警机担任国庆阅兵空中梯队长机。
空警-2000预警机担任国庆阅兵空中梯队长机。

空警-200预警机与歼-11组成预警机梯队
空警-200预警机与歼-11组成预警机梯队

  文/焦国力

  预警机在此次国庆阅兵中的高调亮相相当于向世界宣告,中国空军已经由一支单纯防御型的空军转变为一支具有攻防兼备能力的空军。

  预警机的特殊威力,首先要从现代战争的发展说起。战争的开始,往往伴随着警报的拉响。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有组织地使用烽火、狼烟等作为警报信号来传递敌情。

  在高技术军事装备迅猛发展的今天,作战区域早已从地面扩展到海上和空中。高速飞行的战斗机可以3分钟跨越一百多公里。能够提前发现敌人,哪怕提前几十秒,对作战双方都至关重要。号称“千里眼”、“顺风耳”的空中预警机就是这样应运而生。

  预警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机种。为了让雷达“看”得更远,1945年,美军把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安装在一架小型飞机上,改装成世界上第一架预警机。

  从历次实战来看,现代预警机实际集合了“远程侦察”、“空中导航”、“空战指挥”、“统一各参战单位”的功能于一体,堪称用各种高技术装备武装起来的“空中指挥所”,已经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机种。如果说雷达是国防的眼睛,预警机就是空军的眼睛。一支现代空军如果没有预警机,基本就是“眼瞎”的空军。

  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模拟计算表明,一架大型预警机对空中目标的搜索、监视能力相当于10部左右的大功率、远程地面警戒雷达站,能为己方提供30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批量配备预警机后,大约可节省2~3个地面雷达团的兵力,使整体的防空效率提高15~30倍;把敌军空袭自己后方要地的几率降低15%~55%;将成功拦截和击落来袭目标的概率增加35%~150%,在不降低战斗力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战斗机、截击机的数量。

  在预警机的各部分技术中,最关键的是雷达技术。因此,雷达成为评价预警机的主要标准。

  从外形上看,美军两种主要预警机的天线都在飞机背部,直观的形象是背了个“大蘑菇”。这种雷达天线在工作时需要不停转动,才能进行不间断地全方位扫描,这种扫描方式属于机械式扫描。

  以色列和瑞典研制的预警机则采用电子扫描技术,也就是相控阵雷达技术,所以在预警机上看不到“大蘑菇”,更显眼的是“平衡木”(瑞典)和“大鼻子”以及机身两侧的天线舱(以色列)。

  相比较而言,采用相控阵技术的预警机要比采用机械扫描技术的预警机更先进。不过,有的预警机虽然机背上也有“大蘑菇”,但是这个“大蘑菇”并不转动,因为里面安装的是相控阵雷达天线。

  由于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尽管十分昂贵,但不少国家仍不惜重金发展本国的空中预警力量。目前大约共有200架预警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飞行。

  美国是世界上研制和装备空中预警机型号最多的国家,共装备约140架空中预警机,其中包括24架E-3B、10架E-3C、大约95架E-2C。

  前苏联防空军装备图-120“苔藓”预警机共12架,A-50(又叫伊尔-76)“中坚”预警机(又称A-50)约12架。俄罗斯仍旧在使用前苏联时期留下来的预警机。

  日本航空自卫队已装备十余架E-2C空中预警机。从本世纪初开始,日本又在试飞一种新型的E-767预警机。

  沙特阿拉伯于1987年向美国购买并装备了5架E-3A预警机。此外,埃及也拥有5架E-2C预警机。新加坡、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都已订购E-2C或P-3反潜机。

  我国台湾地区的空军也装备了E-2T预警机,这种预警机是在美国E-2C预警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预警机,由于种种原因,预警机的研制“搁浅”了一段时间。但是,幅员辽阔的国土、边境的不安定因素,注定中国需要建设更完备的雷达预警体系。研制预警机是我国国土战略防空的不二选择。

  至今,预警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不断成熟的相控阵雷达技术标志着第三代预警机的发展方向。目前以色列、瑞典、美国等国家都在研制新一代相控阵雷达预警机。未来采用成熟有源相控阵技术的预警机将看不到巨大的雷达天线罩,体积会更小,机动性更好,其系统性能将更完善,可靠性更高。

  预警机虽然神通广大,但也有致命的弱点。它体积大、飞行速度慢,是一个容易受到攻击的目标,尽管有些预警机配备了自卫干扰设备,但通常仍需一组专门的护航战斗机来负责其安全。

  随着隐身技术发展,以及自卫干扰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减小,效率增加,新一代预警机将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我国的预警机研制成功之后,科研人员又在紧盯世界预警机的发展方向,不断改进和发展我国预警机的技术。□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采访整理)

  相关专题:新中国六十周年大阅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