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军报谈富国强兵: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打造软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9日 06:54  解放军报
国庆阅兵参阅部队训练。来源:人民图片网
国庆阅兵参阅部队训练。来源:人民图片网

  本报编辑部

  (一)

  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中国,今年60华诞。

  1947年12月的一天,毛泽东在陕北米脂的一个窑洞里展纸研墨,开始赶写《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雄文。毛泽东说:我好久没有写文章了,写完这一篇,就要等打败蒋介石再写了。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几代领导人跨世纪接力悉心抒写的,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篇气吞山河、震古烁今的大文章!

  旧貌换新颜,神州万里春。仅用60年时间,新中国就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现代化建设之路。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富国强军实践,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命运,而且丰富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

  (二)

  不论纵比,还是横比,这60年都非比寻常。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工业建设和生产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的总和;今天,我们一天的产值,又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年创造的财富。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对外贸易总规模已是世界第二,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近30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是世界同期年均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

  科技事业实现腾飞。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总量排名世界第六,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跻身世界三强,为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广大人民在衣食住行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实惠。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00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独立自主、和谐文明的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

  经济是基础。基础雄厚,水涨船高。新中国经济实力不断上涨之“水”,托起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之“舟”。今日中国的武装力量,面貌焕然一新,在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三)

  跨越令世人惊叹,成就使国人自豪。然而,在富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必要的冷静与高度的警醒。

  随着国家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富足,人们对自身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虽说穷家富家都值得爱,但过去保护坛坛罐罐的家当与今天捍卫真金白银的家当在心理感受上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国防安全的原因。

  中国的发展同样印证着这个道理。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今天,我们在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如此。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双重威胁对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期的和平环境对全民国防观念的加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军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可持续的安全。发展了的中国,必然产生新的安全需求。

  作为一个战略利益不断拓展的国家,中国面临捍卫自身发展利益的艰巨任务。中国已跨入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能源危机、国际战略通道安全,以及保护海外资产、输外劳工、海外市场等问题愈发凸显。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和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的国家,中国不但面临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等严峻考验,还面临着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新的课题。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一支重要的和平力量,中国要对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生存安全问题与发展安全问题相交织,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交织,现实安全威胁与潜在安全威胁相交织,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相交织……中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和安全态势何其特殊、何其复杂、何其紧迫!

  (四)

  面对新的安全形势,一条古训切不可忘:居安思危!我们有一百条居安思危的理由,却没有一个安享太平的借口。

  居安不思危,“安”必不能长久,“危”则随时可能袭来;居安不思危,是对惨痛教训的遗忘,是对形势发展的短视,是对严峻现实的漠视,其本身,就是一种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盛世危言如黄钟大吕,时时回荡耳畔。

  基于历史的伤痛,许多人对“落后就要挨打”有深刻的认识,但对“崛起必遭遏制”却思想准备不足;基于现实的经验,许多人对“发展才能安全”有切身的体会,但对伴随持续高速发展而来的新安全挑战却思想准备不足。

  无数事实昭示国人,富国不能不思虑强军,强军是富国的必然选择。

  富国,就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富足,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强军,就是要拥有一支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匹配、能够确保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化国防力量。

  国家的“富”和“强”是相互影响、彼此借重的统一体。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大国、富国并不等于强国,军强但国贫也不能称之为强国。在国家力量的诸多要素中,国防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国无防或国防衰弱,终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只有经济基础雄厚,国防才有强大的支撑,国家安全才更有保障。同时,经济社会愈发展,国防发展的空间也就愈广阔。国防发展的空间越广,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力也就越大。这种推力表现在,国防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国家安全,而且在很多方面,国防建设对经济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

  富国和强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60年来,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艰难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以战略家的眼光明确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60年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扭住这“两件大事”,奋勇前行!

  我们永远铭记,在极为困难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硬是勒紧裤腰带搞出了“两弹一星”。当年陈毅元帅的话,至今仍振聋发聩:脱了裤子当当,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有了导弹、原子弹,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子就硬了。

  我们永远铭记,在十年动乱、国家困厄之时,党亦未忘初衷。周恩来总理抱病在人民大会堂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中国人民要实现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们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先抓好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1985年,中国宣布百万大裁军,不仅迈出了我军在和平时期探索精兵之路的关键一步,也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江泽民同志适时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强调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庄严宣告:“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富国强军的战略思想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六)

  富国强军,事关全局;国家安全,人人有责。

  今天的国防不仅仅和军队有关,还必须是全民的国防。新形势下的各种安全挑战,特别是信息化战争具有较强的体系对抗特征,更需要我们树立大国防观,将国防建设深深植入经济建设的发展体系中,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发展国防、建设国防。

  在中国历史上,全民的国防意识总是与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在一起,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是我国优秀的文化思想遗产。我们只有将国家安全意识注入国民意识之中,才能使国防精神长城与钢铁长城融为一体。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实际上是在打造我们的国防“软实力”。“软实力”以“硬实力”为支撑,又反过来影响“硬实力”。这种“软实力”,能够产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在军事上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在经济上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不论是“硬实力”建设,还是“软实力”建设,都应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发轫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新军事变革,给世界军事格局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军事变革,对于正在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人民军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建立更为健全和缜密的国家安全体系,促进国家和平、安全发展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和机遇。

  机遇来之不易,抓住了就是契机,抓不住就可能变成危机。历史上,近代中国由于政治的腐败和短视,曾经数次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和军事变革的重大机遇失之交臂,留下了国破家亡的惨痛记忆。今天,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依托国力,集中民智,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富国强军之路。

  (七)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断。

  胡锦涛主席深刻指出,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稳步走上了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发展轨道——

  经济快速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国防开支适度增长,官兵生活待遇及训练条件不断改善,国防设施建设不断完备;

  科技创新进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我军武器装备日益精良,战略预警能力、机动能力、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化对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体制改革创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构筑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军队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创新发展,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武器装备研制和采购制度迈出新步伐。

  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作为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高科技产业群体,在推动我国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继续起到“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数万项科研成果转为民用。据估算,仅“神舟”飞天一项,就衍生了上千亿元的相关产业链。

  融合潜力无限,发展未有止境。从世界横向坐标系看,我们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从自身纵向坐标系看,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总体展开情况看,我们大多数实践还是“物理式”板块结合,而非“化学式”有机融合。

  我们必须大胆创新,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平战结合的国防交通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在更为广泛、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使富国与强军同步设计、同步运筹、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形成互为一体的“一块整钢”。

  (八)

  前行在富国强军道路上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外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崛起的中国将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

  我们这样告诉世界:

  ——世界和平需要文化的滋养,根深叶茂的中国文化滋养的是“和为贵”的内质。中国文化中的“文化”一词,最早就是相对“武化”而言的,含有“以文化武”之意:“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早在4000多年前,尧帝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主张;郑和下西洋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并没有恃强凌弱,建立海外殖民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外交观、以战止战的军事观,深刻体现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理念。

  ——世界和平有赖实力的支撑,中国力量是和平的支撑。和平力量的强弱,直接关乎世界格局的平衡,没有实力的和平是虚弱的和平。在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提供兵员最多的一个。从中东维和到亚丁湾护航,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将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了世界和平。可以说,中国力量的增长,代表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世界和平考验道路的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大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着国家暴力和军事扩张的过程。中国则以自己的和平发展实践,改写着大国崛起必然称霸扩张的所谓“铁律”。中国人民开拓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坚信能够以自己的智慧、理念和魄力走通这条道路。

  ——世界和平呼唤发展的共享,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不发展、不强大,对世界才是真正的威胁。中国的经济战略是创造全球公益、与世界分享的战略。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出席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指出的那样:“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越大。”“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

  (九)

  又到国庆阅兵时,我们感慨万千,我们豪情万丈。

  历史早已翻过这样一页:1900年,八国联军把大炮架在北京正阳门上,2900多名耀武扬威的侵略者竟在紫禁城里举行“阅兵”。民族屈辱,无以言表。

  公元2009年10月1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又将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把民族的危机感写入国歌,它激励我们走过了60年,还将继续伴随我们走向未来。今天,仰望巍然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可以告慰先烈:中华民族正在富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前辈肩头,我们敬意无限——为他们风雨如磐的信念,为他们筚路蓝缕的执著。

  站在历史关口,我们戮力前行——以我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我们攻坚克难的勇气。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 国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