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回放】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准确落于月球预定撞击点,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银白色的固定平台、天蓝色的回转平台、85米高的巨大身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号发射塔如同一个历史巨人,俯仰天地之间。
它是我国卫星发射名副其实的“功勋塔”,自1983年交付使用以来,已成功发射了21次。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它的辉煌履历又增添了浓重一笔——“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从这里升空奔向月球。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叩启月宫之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月楼”陈列室,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指着“嫦娥一号”模型,回忆起两年前那令国人热血沸腾的一幕。当时,作为卫星发射01号指挥员,他下达了“点火”的口令。494天之后,“嫦娥一号”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预定撞击点。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几千年来,每当月朗星稀之夜,那遥挂在天际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人类无限的遐想和不停的追问,但属于我们的记忆,却是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和万户飞天的悲壮结局。对于中国,月球真的可望而不可及吗?
欧阳自远,时任中国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是中国探月事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背景下开展了大规模探月活动。我国从1962年开始,对他们发射的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了跟踪研究,但只限于别人公开的资料,一些核心数据根本无法得到。
转机出现在1978年。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将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作为礼物送给我国。科学家把样品切成了两块,一块保存起来,另一块用于研究。就在这0.5克样品上面,中国专家先后完成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等一系列测试与研究,并推断出采集样品的飞船型号,样品取自月球什么位置。这些测试结果,成为照亮中国探月征程的一道曙光。
但了解了月岩样本,并不意味着就能登上它的表面;仅凭别人的一点赠予,根本无法完成登上月球的伟大梦想。中国航天人深知,只有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才能冲破阻碍通往浩瀚太空的一道道隘口。
历史永远铭记住这个日子:2004年1月24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被国务院批准立项,取名为“嫦娥工程”。在中国人心中激荡几千年的奔月梦想,即将迎来实现的那一天。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自己的眼睛,看清了月亮的面容。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历史可堪回首。自从50年前苏联“月球一号”探测器掠月而过,全世界迄今已经进行了120多次月球探测活动,但直到今天,这个离地球最近星球上的任何资源,都尚未在人类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
所以,有人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搞?”
每当这时,时任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都会微笑着反问:“别的国家生产汽车,我们是不是就不用生产了?”
问话者可能不知道,当年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其实还送了另外一件礼物——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带上月球又带回地球的五星红旗。
其实中国航天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应该亲手将其插到月球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