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隔山卖羊”到“就地养羊” 让世界读更多的中国图书 ■本报记者 周 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9日 06:28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周 峰

  编者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书籍滋养着人类的智慧,推动着社会进步,也可理解为书籍本身的发展史,折射出人类前进的脚步。在思想活跃激荡的年代,伟大的著作层出不穷,书界盛事也会不断。相反,在诸如西方中世纪那样的黑暗曲折时期,不但像样的作品颇为少见,即使是一些伟大的著作也难逃被禁或焚毁的命运。可以说,书籍的命运本身就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如此来审视以“今天,世界在读什么书”为主题,9月3日至7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人们不禁会问,这一国际图书盛事折射出怎样的世界?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互动中,中国从世界吸收到了什么?中国又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世界为何会出现中国话题热?图书未来的命运如何?

  换言之,我们知道世界在读什么书时,也应该从中思考世界。从被喻为“世界书店”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来观察世界的变化,不啻为一次机会,一面镜子。

  中国人通过图书知道了俄国的托尔斯泰、果戈理,美国的海明威、杰克·伦敦,法国的雨果和巴尔扎克,英国的莎士比亚,还知道当代外国著名作家的名字如米兰·昆德拉、川端康成……而中国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在《红楼梦》、《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这样的世界名著之外,如何让世界读到更多的中国图书?让外国读者像熟悉他们本国的作品一样熟悉中国作品,进而了解中国。

  在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记者在三楼发现了一个几乎占据该楼层半壁江山的展区。展区每个书架上都写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图书”。书架上排列着诸如《中国古代兵器》、《西藏民间艺术珍藏》、《北京的胡同》、《于丹〈论语〉心得》、《应用汉语词典》、《国史十六讲》等五花八门的图书。

  那什么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据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国际版权贸易部主任李迎庆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2006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旨在用外国读者熟悉的语言翻译推介中国图书,为其了解中国提供便利。其做法主要是采取资助翻译费的形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主题图书。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36个国家156家出版社签订了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出版各类图书990种,涉及21个文版。

  为加大对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本届图书博览会还首次设置了“国际出版与翻译资助展区”,以便为有意参与该计划的各方提供平台。据记者观察,强烈的“走出去”意识可谓本届图书博览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即便在不少国内展区,都可以看到许多中英或中文与其他外文的对照读物,更不用说那些推介材料。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要让外国朋友看得懂,记得牢。

  中国图书为何有如此强烈的要让世界读更多中国图书的意识?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的回答一语破的:“文化贸易逆差”。在对外文化产品交流尤其是国际版权贸易中,中国一直是“入多出少”,“逆差”较大。1999年中国国际版权贸易进出口比值为15.46∶1,2008年虽有缩小但仍为7∶1。聂震宁说,这导致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文化对外盈利能力和影响力都显得薄弱。不少地球人都穿着“MADE IN CHINA”的鞋子和衣服,但他们还很少为中国的书掏钱。为了抢占国际文化市场,为了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出去”已势在必行。

  10年来“文化贸易逆差”有所缩小,说明“走出去”战略正在逐步取得成效。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正从传统文化向现代科学文化转变。以前多是中医中药、烹饪、旅游等,现在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作品逐年增多。以前多是《红楼梦》等古典作品,如今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开始走红。如美国的哈帕·柯林斯出版集团就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签约,每年引进3-5种中国现代小说。

  当然,中国图书业并未就此满足,而是不仅要走出去,还在想办法“走进去”。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通常是在完成国内市场销售之后,才把图书拿到外面看看行情。事实上,这是把国际版权贸易当作了一种副产品。而且由于缺少强有力的中介机构,往往事倍功半。聂震宁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比喻为“隔山卖羊”。所以,现在许多人都提出“走出去”之后,还要寻找新突破口“走进去”,积极在海外设立图书出版分支机构,以用外语直接出版,或与国外同行共同组稿、联合出版等形式出版中国图书,依托国内在海外“就地养羊、卖羊”。以便与世界兴起的汉语热、汉学热相呼应,为中国图书和文化培育更多的外国读者群。

  不过,卖图书不同于卖冰箱和电视,并非要单纯地看书卖多卖少。图书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地方在于,它包含着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层面的世界影响力。让世界读更多中国图书,既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振兴的需要,更是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