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武警报》报道 (沈晓泓 李增辉 邢佩伟 张向宇)2008年8月8日晚,一个隐形的历史巨人迈着矫健的步伐,在北京古老中轴线上空铿锵前行。29个"脚印"在夜空中幻化出飞泻而下的点点繁星,30多米高的"银色瀑布"沿鸟巢边沿倾泻而下……这绽放的礼花就是共和国礼炮兵为奥运谱写的盛世华章。12次国家庆典上的轰鸣,如震撼大地的春雷,凝聚着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奋斗与牺牲。共和国礼炮兵肩负神圣使命,用璀璨夺目的礼花绽放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1984年3月23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和中国领导人一起踏着天安门广场上那条红色的地毯,来到迎宾台时,8门迎宾礼炮交替齐鸣,19响惊天动地的礼炮带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春潮,发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呐喊……这震天的礼炮是共和国礼炮兵向国际友人展示的最高礼仪。607次迎接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共和国礼炮兵用无悔的青春和激情的汗水,忠诚履行职责,用庄严神圣的礼炮鸣放出祖国的尊严与强大。
--共和国礼炮部队,以展示古老华夏礼仪为神圣使命,蜚声军内外、名扬五大洲。在共和国6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请随我们走进这支神奇而光荣的部队,了解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荣耀。
用最响亮辉煌的方式 记录着伟大祖国的历史荣光
"国之命在礼"。400年前海军相遇鸣空炮以示无敌意的习惯,经历史的演变已成为世界各国盛大庆典和迎宾活动的一种礼仪。
"国运昌则鸣"。而今,处于历史机遇期的共和国,一次次迎来举国庆典的辉煌时刻。每一个神圣的庆典时刻,轰鸣的礼炮都伴随着56个民族的欢呼,回荡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84年,几乎与礼炮部队重建同步,新华社发布公告: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将于3月23日正式访华。
年轻的礼炮兵们心急如焚:部队刚刚重新组建,一无礼炮,二无资料,三无技术骨干。白手起家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的礼炮中队长张道海带领战士们从卫戍区一座仓库里找出了几十门几乎报废的破旧小山炮,挑灯夜战,大修大补,喷漆抹油……1个月后,修葺一新的一门门礼炮威武地挺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共和国的礼炮整齐划一地响彻在华夏上空。来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伸出了大拇指说:"中国的礼炮真响!"中外记者把礼炮兵们团团围住,闪光灯此起彼伏。年轻的礼炮兵们获得了成功。意味深长的是,这些迎接日本首相的礼炮,正是由被我军缴获的侵华日军山炮改造而成,炮身上还能看到日本"昭和"年营造的字样。
从这一天起,共和国礼炮兵就站在时代节点,见证每一次国家辉煌。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上,100门礼炮,28响齐声轰鸣。规模之大,世界礼炮鸣放史上罕见;气势之宏,中国礼炮鸣放史上空前。礼炮过后,炮位上浓烟弥漫,大地颤抖,广场上人群沸腾。走出十年动乱阴霾的国家,用前所未有的礼炮轰鸣,向全世界宣告东方古国走向富强的决心。
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50秒,广场上十余万群众齐声高喊:"10、9、8……3、2、1,香港回家了!"随着最后一声呐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雄壮旋律奏响!一束束礼花带着巨响流星般直冲云霄,辉映九州。雪百年耻辱,展中华风采。担负礼花施放任务的礼炮兵们把一个民族百年期待的欢欣写在了天际。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在世人注视的目光中,礼炮官兵用响彻寰宇的喜庆礼炮,拉开了国庆大典的帷幕。56门礼炮分为两组,一组28门,交替鸣放50响,每一响都是那么悠远深沉,令人震撼奋进。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56个民族不断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2008年8月8日晚,百年企盼,百年梦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朵朵礼花染红了北京的夜空,凝聚起亿万颗爱国之心……
"我们礼炮兵可以称得上是共和国重大庆典和外交活动的见证人。"支队政委李子强深有感触地说:"礼炮中队组建以来,迎接国家元首325名、政府首脑277名;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香港、澳门回归和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奥运会开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60周年,哪一次重大活动都离不开礼花礼炮官兵的辛勤付出。"
共和国每一次迎接国宾,都留下了礼炮兵的闪光足迹;
新中国每一次盛世庆典,都熔铸了礼炮兵的激情汗水。
跪立3万余次,跑完600公里,10余次及时化解意外险情:寒来暑往,礼炮兵--
用血肉之躯与钢铁较量 兑现不辱使命的庄严承诺
2009年8月的一天,武警北京总队某部训练基地的空旷场地上,30门九四式庆典礼炮昂首列阵,指向云霄。正当三伏,烈日当空,地面蒸腾的热气模糊了视线中的钢铁炮阵,60名礼炮兵伫立在炮身之后纹丝不动,静静等待命令的下达。
"全炮--炮弹准备!"30名1号炮手同时猛推推拉杆。"一发装填!"30枚礼炮弹应声齐落炮膛。此刻,笔者不禁紧张吸气,胸腔刚刚扩起,15门礼炮便轰然作响,巨大的气浪像一阵短促的风袭向全身。4.33秒后,另一组礼炮齐声轰鸣,两组礼炮交替击发,万钧之势不可阻挡。
炮阵之前看不到硝烟,一排烈焰过后,气浪扬起10余米宽的尘幕,慢慢随风消散。观礼台上响起掌声,肩扛将星的10余位武警警官微微颔首,微笑着离开训练场。钢铁炮阵中的官兵依然伫立。不同的是,有的战士眼眶开始湿润。这些年轻的战士,已经铸就了礼炮般的钢铁之躯。
成为一名合格的礼炮兵,这些年轻战士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按照规定,执行礼炮鸣放任务要达到四个标准:
响数必须绝对准确;
响声必须在同一点上;
礼炮鸣放必须与国歌声同步;
礼炮兵必须形象一流,动作规范。
为了达到这四条标准,礼炮兵有着自己的"训练密码":
开栓、递弹、装填3个动作:3秒内完成;
5米炮位往返跑动日平均:5公里;
3名炮手跪立日平均:1000次;
每天平均开栓装填:1000次。
寒来暑往,一代代礼炮兵在钢铁构造的炮体上洒下了无尽的汗水。
1992年5月9日,爱沙尼亚总理来华访问。这次迎宾仪式并没有什么特殊,却给礼炮兵带来了一次严峻挑战。按照"歌起炮响,曲终炮落"的要求,每次任务都要依据来访国国歌的长度设定礼炮鸣放的间隔,而爱沙尼亚国歌长度仅有22秒,与我国国歌相加也只有70秒。
70秒,19响,平均间隔3.7秒就要鸣放一次,恰恰与一枚手榴弹从拉出引线到爆炸的时间相等。这平均3.7秒一响的速度,凝聚着礼炮兵多少汗水。开栓、递弹、装填3个动作,要由3名炮手在3秒钟内完成,3名炮手的配合必须协调一致,动作统一,快一点慢一点,都会导致失败。
为完成好这次任务,战士们每天加班加点训练。许多战士腿跪肿了,膝盖磨破了,手上的老茧长了又磨,磨了又长。5米长的炮位上踩出了道道深深的痕迹,留下了一个个圆圆的膝坑,官兵们经历了一次挑战极限的"魔鬼训练"。 一位视察工作的将军与一名礼炮兵握手时,感觉他的手粗大得惊人,双手指甲也残缺不全,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炮声响了,惊雷从长空滚过,大地仿佛在颤动。官兵们头顶庄严的国徽,忘不了的是奋斗的汗水与成功的泪花。
"礼炮鸣放是国家行为,礼炮兵要做'形象大使',礼炮中队要做礼仪战线上的'国家队'!"这是支队长赵晓明对礼炮官兵的希望和期勉。
"进了礼炮中队的门,并不证明你就是一名真正的礼炮兵。"这是礼炮中队老兵训新兵时的一句口头禅。8门迎宾礼炮,24名炮手,100多名战士。上炮前过五关斩六将层层淘汰,上炮后也时刻面临"饭碗"被抢的风险。
国庆50周年阅兵前夕的训练中,新兵沈守刚患上了脚气。几天训练下来,他的脚趾和脚掌都裂开了,每跑一步都钻心般疼痛。医生来给他看病,他却求医生替他保密;集合哨吹响了,他就多带一套袜子和鞋垫奔上训练场。国庆阅兵那天,他带着8个松动的脚趾甲,以礼炮分队120名礼炮兵中排头兵的身份昂首挺立在广场上。
一次迎宾礼炮勤务中,4声炮响过后,一枚弹壳卡在了炮里。第5炮马上就要引响,容不得任何犹豫!二炮手毅然起身,用脚猛踹栓柄,在弹壳退出的同时将新炮弹送入炮膛。几乎就在上膛的瞬间,炮弹响了。礼炮兵以勇敢和敏捷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1994年7月1日17时,礼炮兵们提前就位,准备迎接来访的马达加斯加总理。突然狂风骤起,翻滚的云层犹如一张巨大的帐幕,黑压压地向广场上空袭来。"哗--"倾盆大雨接踵而至,仪仗队,军乐队都移到室内举行迎宾仪式,只有礼炮兵还一动不动地跪在广场上,被大雨染成一尊尊墨绿色的雕像。躲进采访车里的外国记者伸出了大拇指,避雨的群众也深受感动,啧啧称叹。
25年来,这支见证国家辉煌与荣耀的部队造就了700名礼炮尖兵,承担了607次迎宾、近百次庆典及预演任务。这些钢铁般坚强、迅雷般敏捷的战士,心中永远都奔涌着忠诚质朴的情感洪流,随着隆隆炮声,挥洒青春,不辱使命。
3万公里安全行驶,3万枚炮弹安全无虞,所有勤务圆满完成:春去秋来,礼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