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二炮研制出集防病毒抗电磁干扰于一体系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3日 06:27  解放军报
导弹专家陈礼国正在复核参数。朱 伟摄 
导弹专家陈礼国正在复核参数。朱 伟摄 

韩海峰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张 荣 本报记者 丁海明

  《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这样向世界介绍第二炮兵:“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经过40多年发展……已建设成为一支精干高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

  这样一支非比寻常的高技术部队中,必然有一支非比寻常的高技术专家队伍。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在不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人生的导弹专家——

  他坚守深山大半生,为国仗剑,勇于担当;他积年累月守长剑,不辱使命,追求卓越;他呕心沥血育英才,虚怀若谷,桃李芬芳……

  他,就是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基地高级工程师陈礼国。

  居深山39年初衷不改,6次面临生死考验,舍生忘死换来重要数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首次进行某型导弹装备整装空运试验。

  陈礼国作为两名随机技术保障人员之一,负责监测和记录装备在高空状态下的技术参数。

  运输机在蓝天上飞行了两小时。下降返航时,天空突然黑云翻滚,飞机像风浪中一叶扁舟,左摇右摆,上下颠簸。地面指挥塔台传来指令:转向备降机场!然而,备降机场上空气象条件同样恶劣,难以降落。时间迅速流逝,油料即将耗尽,飞机准备迫降。

  “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都给家人写几句话吧!”面对机长的提示,陈礼国异常镇静。他用安全带把自己紧紧捆牢,眼睛一直盯着不断变化的测试数据,“刷刷刷”地在本子上不停地写着,把参数变化一项不漏地记录下来……

  飞机迫降成功,人员有惊无险。陈礼国却意外收获了装备颠簸频率、倾斜角度、位移状态等重要数据。科研单位和武器生产厂家的专家说:“这些数据价值连城,为导弹装备的改进定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居深山、穿戈壁、走大漠、上高原……陈礼国入伍39年,先后6次面对生死考验,为大国长剑扬威九天摸索积累了一系列可靠数据。

  那年秋天,为检验某型导弹装备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炮兵某基地即将执行一项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这是我军首次实施此类试验,成功与否影响巨大。陈礼国再次被任命为现场指挥组成员。

  试验如期举行。这项试验的关键环节,是往装备上安装引爆装置,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一个静电火花或动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重任当前,异常突现。原定执行安装引爆装置的操作号手,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不能正常操作,试验现场气氛骤然紧张。

  临阵换将,谁来顶替?这时,陈礼国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接替原操作号手。

  只见他穿上防静电服、手脚带上防静电环,镇静地走向试验场。插上一根雷管,做一次仔细检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惊险操作,引爆装置安装成功。

  “轰!”随着一声震天巨响,试验圆满成功。陈礼国成为我军在“真枪实弹”上安装引爆装置第一人。

  从试验阵地回来后,陈礼国趁热打铁,利用半个月时间,把试验中的每一处细节、程序、数据和体会都整理出来,主编了一本《爆炸训练实施手册》。这本《手册》,成为目前我军导弹武器装备“爆炸”训练唯一的指导性大纲。

  为表彰陈礼国,第二炮兵给他挂上一枚金灿灿的二等功军功章。

  智闯153道科技险阻,填补16项科研空白,攻坚克难磨砺和平盾牌

  陈礼国是一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导弹专家。面对工资单,他有特别的感悟:“‘特殊津贴’不是‘特殊待遇’,是党和人民要求我为共和国的导弹事业多做‘特殊贡献’。”

  那年严冬,部队执行特种装备远程运输任务。长剑战车犹如一条“绿色长龙”,在群山间缓缓游弋。车队行至“半山腰”,由于装备运输车超长超宽超高,在冰滑弯曲的盘山路上,如同“旱地行船”,难施本领。

  运载工具车体庞大、功能落后的弊端,让陈礼国忧心如焚:“现代战争快如闪电,慢半拍就会贻误战机。”

  几天之后,他提出研制一种“体积得当、功能齐备、机动性和越野性齐全”的新型特种装备运载工具的方案,得到党委充分肯定。

  从论证到实践,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陈礼国带领科研组成员从“零”起步,搜集的资料数据装了3个大书柜,设计方案草稿足有2米高。不到一年时间,一辆汇集20多项创新技术的新型特装运输车问世。

  当年立项,当年生产,当年列装,新型特装运输车满足了部队“多方向、全型号、全天候”运输需求,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身为导弹专家,既要为部队每一次行动保驾,更要为装备的绝对安全、绝对可靠提供保证。”这句庄严承诺,常常令陈礼国寝食难安。

  导弹阵地犹如“地下龙宫”,一个不起眼的环境变化都会影响装备安全。因湿度变化引起的一种“结雾现象”,数十年来,让各级领导和科研人员感到焦虑。陈礼国一直关注这道难题。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他感到时机成熟,大胆向上级提出一系列成龙配套的解决方案。

  半年之后,陈礼国带领攻关组,一举攻克困扰30多年的重大技术难题。联合验收组称,这项技术是我军导弹阵地建设的一次革命!

  在陈礼国任某基地装备部长到副总工程师的8年间,他带领科技人员先后攻克153项科研课题,有16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国家和军队空白——

  指导科研人员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的“某型装备环境快速保障系统”,使装备作战流程功效提高40倍,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带领课题组成功研制出集防病毒、抗干扰、防电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导弹阵地信息防护装置”,使阵地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撰写的《导弹基地战时保障力量需求与运用》、《装备维修法规概论》等十余万字的论文和教材,为推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创新发展和作战运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百次任务“零差错”,万次装检“零失误”,从严求实确保绝对可靠

  生活中的陈礼国,温文尔雅、谦和大度,一身“书卷气”。然而,一旦进入工作状态——穿上“白大褂”,他立即就“变脸”!

  某基地进行导弹阵地操作间技术改造,陈礼国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督导。有一天,他带领检查组验收当天工程后。这一查,不禁火冒三丈。

  在一个“操作间”防静电胶版下,靠近门边的一截1厘米左右铜线头引起他的注意。他猫下腰使劲儿揭开胶版,顿时拉下了脸:“这个线路有问题,铜箔为什么变成了铜线?”

  “这个型号的铜箔属于稀有材料,供应量极少,市场上一时买不到,用铜线代替效果差不多……”现场负责的一位工程师出来打“圆场”。

  “装备安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 99.99%也不行,必须做到100%。”说着,他拿起工具,三下五除二撬开胶版,拽出了所有铜线,气冲冲地扔到众人面前……

  基地战技处处长刘锐说:“业余时间和陈总在一起很轻松,工作时间和陈总在一起很紧张,他最不爱听的就是‘大概’、‘八成’、‘差不多’!”

  近年,基地每年引进大批高技术人才,陈礼国逢课必讲:“导弹是高尖端武器,元件精良、装配精密、操作精细、检查精心、技术精湛,哪怕一丁点儿闪失都事关民族安危,我们为国仗剑,容不得丝毫马虎!”

  对这些人才进行业务考核,陈礼国要求,每人对照“参数表”,抄写上千组导弹元件参数。一组出错,全卷“0”分。

  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标准更高。陈礼国走上科技领导岗位之后,直接参与组织了上百次重大任务和科研试验,次次都是“零差错”;一个工作周期要完成上千个装备部件检测,总检测量不计其数,全部实现“零失误”!

  去年初,某研究所一次“争取”到两个科研项目:一个是导弹阵地改造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一个是有望获得科研大奖但与战斗力贴得不紧的项目。

  按照这个所的技术力量,只能选择其一。有人建议,所里多年没拿大奖了,应借机“翻身”,集中力量打个漂亮仗,阵地改造难题先放一放。

  决策会上,负责科研立项审批的陈礼国态度坚决:确保导弹阵地绝对可靠、绝对安全事关国家利益,游离于战斗力之外的科研项目,无论获多大奖,都不是紧迫任务。

  在陈礼国建议下,该研究所攻关小组集中精力解决阵地改造关键技术。一年时间,成果问世,不但推动了导弹阵地建设,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位军委领导到基地视察,当看到阵地改造工程后,握着陈礼国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在大山深处守护装备,甘当无名英雄,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结缘16名专家院士,放飞260名科技英才,甘当人梯托起璀璨群星

  作为基地导弹装备技术领域的专家,陈礼国曾经也有过困惑——

  重大实验,他不在场大家心里没底;重大课题,他不表态观点不能统一;重要行动,他不到位决策就难定夺。

  面对这种“权威性”,陈礼国心里却另有一番滋味:共和国的导弹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科技人才,自己纵然浑身是铁,又能打出几根钉?

  于是,在一次专门研究人才建设的党委会上,他自我检讨:“作为一名科技领导,光一个人技术过硬,就是一种失职;作为一名导弹专家,光演‘光杆司令’,就是一种失败!”

  在基地党委支持下,孕育多时的“强军计划”悄然启动——

  最先进入陈礼国视线的,是一男一女两位“高才生”。男的叫李陶,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博士生;女的叫佘新荷,刚刚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

  引进李陶,陈礼国向党委提出的“三个条件”一路绿灯:给一间独立办公室、给一套标准住房、给一笔科研基金。李陶不负重托,半年之后,接连完成“装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装备地测可靠性研究”和“装备管理系统性分析”3项科研课题。

  再说女将佘新荷。她刚被“挖”到基地,就找上门向陈礼国要项目。陈礼国佩服她的勇气,把研制“装备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的重任交给她。接着,陈礼国亲自担任课题组长,帮助佘新荷熟悉武器装备性能和操作流程。3年过后,佘新荷成功开发出军内一流的“装备仿真模拟训练系统”。之后,又接二连三地完成10余项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科研课题,荣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陈礼国爱才如命,惜才如金,有独特的“人才观”:放虎出山,让人才在流动中增值。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器装备生产厂家等1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陈礼国的“人才基地”。这些年,部队先后选送260名优秀科技干部入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100多名技术骨干进入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全程参与新装备论证、设计与生产,超前打造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导弹技术尖兵。

  随着导弹装备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才“升级”迫在眉睫。陈礼国聘请7名院士和9名专家常年担任基地科技顾问,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联合承担科研课题。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3家科研院所签订人才帮带协议,借助“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精尖试验设备,对技术骨干进行“升级”培训,基地装备人才队伍常用常新。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一支由导弹专家、技术尖子和博士、硕士组成,专业门类齐全、梯次配备合理、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方阵,实现了“重大决策有拍板定案专家、重要专业有技术把关尖子、重点岗位有操作骨干的目标”。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二炮 专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