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歌我们唱,英雄的旗我们扛,英雄的路我们走……”
1998年的8月22日,广州军区某部“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永远离开了火热的战斗集体。
在李向群牺牲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李向群连”,在“李向群事迹陈列室”里,英雄生前用过的物品仿佛都有了生命,轻轻地向记者诉说着李向群和战友们的故事,诉说着英雄身后那些追随的脚步,那些思考的身影。
橘红色的救生衣轻轻提醒——
应追随时代的脚步
我已不再簇新,橘红的容颜变得有些暗淡,身上还沾着荆江大堤的泥迹。
我最清楚李向群有多勇敢,抢运沙包,别人扛一包他扛两包,查堵管涌,他第一个跳进滚滚洪流里;我最清楚李向群有多坚强,他发着高烧几次从医院里偷跑出来,指导员强令他休息,他不听,结果3次晕倒在大堤上,终因劳累过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其实不少带兵人面对我时总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自古富家多纨绔,家庭条件好的兵难免养尊处优。但李向群这位富家子弟,用行动颠覆了一切成见。
邓小平早就断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家庭富裕的兵越来越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一位“老政工”看完陈列室,我听见他对身边人感叹:过去咱们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武断地作出一些片面结论,结果思想政治工作总是与时代拧着劲。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是发现和培养美的。谁能勇敢地站在时代潮头,用欣赏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来接纳和雕琢我们的青年官兵,谁就能领略无限风光。
薄薄的账单急急声明——
要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李向群牺牲后,连队干部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李向群竟没有留下一分钱。最后,我站了出来,使战友们解开谜团。
李向群每月的开支是这样的:牙膏1.5元,卫生纸1.5元……
战友们面对着我流泪了。从此,李向群的“月开支10元计划”就成了连队不成文的消费标准。
2005年底,这一做法受到了挑战:“李向群班”第五任班长邵云花3400多元钱买了一架电子琴。很快,争议声盖过了悠扬的琴声:“月开支10元计划”还该不该坚持?
我听到这些声音后有些着急了,“挖野菜也当粮”、“一把炒面一把雪”是先辈们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难道为了继承传统也要回到过去食不果腹的生活吗?对传统的狭隘理解和偏执坚守,往往会使一支军队在观望、彷徨和无奈中,痛失太多的机遇和优势。
一个战士多次来看我,好像明白我的心思。在班务会上,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习李向群重在学习其精神,而不是照搬其具体做法。”
看到这些,我仿佛能听见李向群和战友们的笑声。
一张张“名片”悄悄诉说——
让真理占领思想的田野
不细看,观众还以为我是一张名片,哪知道这是李向群学习知识的卡片。
记得李向群刚入伍后不久,就有人向领导反映:李向群印名片了。结果,我和兄弟们排成长队出来,让连长大吃一惊:密密麻麻抄记的全是训练要则、党的理论、条令条例、格言警句……
李向群在入伍前确实印制过名片,不过当兵后他把名片这种形式嫁接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文化知识中。学习让他对党的认识超越了朴素的感恩心理,先后3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令人痛惜的是,刚入党8天,他就走了……
战友们看到我总会茅塞顿开:思想的田野没有真理占领,就会被荒草覆盖。战友们采取“用故事讲出来、用节目演出来、用歌声唱出来”等新颖生动的方法,使理论成为官兵的“心灵鸡汤”。
“两个成为”——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为连队经常性工作、成为官兵的自觉性行动,“李向群连”总结探索的这一基层理论学习经验,如今已在全军推广。
(照片合成:朱新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