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驻藏摩步团受阅演练不搭观礼台不搞形式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 07:45  解放军报
高原突击。赵海波摄影
高原突击。 赵海波 摄影

准备战斗。孙瑞博摄
准备战斗。孙瑞博 摄

  19岁的人,在父母眼中,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

  组建19年,对于一支部队来说,似乎缺少可以彰显的厚重历史和光荣传统。

  然而,应运历史使命而矗立在拉萨河畔的西藏军区某摩步团,仅用了19年,就把团队建设成了享誉“世界屋脊”、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高原铁骑”。

  他们用发展续写了传统,用改革实现了跨越,用创新书写了辉煌。

  19年中,他们连续11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先后8次被上级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他们是怎样实现历史性跨越的?

  敢于用创新精神挑战军事训练“禁区”

  对身处“生命禁区”的摩步团来说,战斗力生成还需突破一个个军事训练“禁区”。

  摩步团装备先进,演习中一出手便风头尽展,友邻部队官兵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其实,在该团领导内心深处,却藏着几分隐忧。作为一支高原新组建的机械化部队,新装备训练无现成经验,许多课目甚至没有教材,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那年,一次综合演习把团领导的隐忧变为残酷的现实。

  战斗打响了10小时,担任“红军”的摩步团官兵依然没能取得战斗主动权。他们主动回撤数十公里,等待夜幕降临,以便使出黑夜长途奔袭围歼的“看家本领”。

  雪夜,数十辆战车对“蓝军”阵地悄悄展开迂回包抄。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发发如同长了眼睛的炮弹,摩步团惨败而归。

  输在因循守旧这个思想上的“禁区”。演习总结会上,对手“蓝军”的答案,给一些强调演习失败只是偶然因素的官兵当头一击:“借助微光夜视仪、热成像仪等新装备,夜晚的战场变得跟白昼一样透明。”

  摔个跟头捡个明白:继承不是抱残守缺,创新才是最好地继承。此后,团党委坚决淘汰了一些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看家本领”。

  推陈需要勇气,创新需要魄力。在创新的路上,摩步团遭遇的尴尬不止一次。

  还是一次演习。战斗中装甲车群快速向作战地域机动,导演部突然出新“情况”:前方桥梁被炸毁。

  湍急的河流一下成了无法逾越的“天路”。无奈之下,官兵们只好驾车绕行50多公里。等他们赶到指定地域时,战斗早已结束了。友邻部队调侃,“四个轮子还顶不上两条腿”。

  官兵们既羞愧,又委屈。这是配发不久的新式水陆两栖装甲车,陆上训练虽已驾轻就熟,作为训练大纲的选训内容,水上训练还没来得及展开。

  假如战争明天就打响,我们还能“绕道而行”吗?

  时任团长杨光跃和政委宋景原心潮难平:西藏高原江河湖泊众多,装甲不能过水上“禁区”,战斗力就上不了新台阶!

  马达轰鸣,劈波斩浪。那年夏天,摩步团官兵开着装甲车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一个湖畔驻训。官兵探求战斗力的脚步,跟随装甲车,徐徐驶入训练的深水区……

  第二年,他们把水上训练场选在了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一个月下来,他们成功摸索出一套横渡雅鲁藏布江的经验,成为第一支驾着铁骑横渡雅鲁藏布江的重装劲旅。

  如今,他们水上训练年年搞,训练水域从海拔3000多米到5000多米,创新高原江河湖泊装甲水上训法、战法20余套。

  创新突破的是思想壁垒,提升的是战斗力。近年来,摩步团官兵成功摸索出夜间精确打击、电磁对抗等数十个新战法,其中多项被上级推广。自主创新的“车载某型炮弹链回收装置”、“炮塔密封圈”等近60项装备革新成果,加速了战斗力生成。其中,某型装甲车履带快速更换装备、实时无线信息传输定位系统等创新成果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长于用务实精神铸牢战斗力建设根基

  那年秋天,摩步团在海拔4500米的某地进行综合演练。

  演练前一天,时任政委李峥阳到二营检查,见营长一脸愁相。原来四连被作训股调去搭建观礼台了,计划内的协同训练和战术推演无法进行。

  李峥阳当即令四连归建训练,并批评作训股长:“难道观礼台搭好了,就能出战斗力?千万别低估了领导的水平,领导也不喜欢搞形式主义!”

  演练如期展开,只见战车如下山猛虎,一发发炮弹准确无误命中“敌”目标……

  没有了观礼台,前来检阅的军区首长高兴地在寒风中点评:“演练场上看不到形式主义,战斗力就会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是‘高原铁骑’应有的风采。”

  摩步团官兵心中明白,团队组建晚,他们没有可以停步张扬的资本,只能靠求真务实一步一步打基础、促长远。

  2008年底,摩步团信息化基础建设再上新台阶——所有基层营连的指挥网络室再次成功升级运行。这一成果浸透着该团三届党委班子的心血。

  6年前,摩步团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团营连三级指挥网。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他们发现这个指挥网与新装备本级网络不能互联互通,影响了指挥作战效能。

  2004年,有人提议: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部队装备更新也快,基层营连指挥网络需要不断技术跟进和财力投入,不如暂缓建设,能应付上级检查就行了。

  团党委及时纠正了这种重眼前不看长远的短视意识。他们克服技术、经费等方面的诸多难题,不到3年便成功将上级指挥网、本级指挥网和主战装备通信网三网合一,从而有效提升了团营连三级指挥平台作战指挥效能。

  2006年,新一届党委班子走马上任,三级指挥平台升级再次列入了党委议事日程。他们艰苦攻关,一次性投资100余万元,成功解决了视频实时传输、复杂电磁环境下“扰中通、抗中通”等6个难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9年来,尽管摩步团党委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可每届班子将接力铸牢战斗力建设根基的好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2007年初,摩步团接到总部工作组来团考察调研的通知。为“露脸”,有人建议改造更新营区照明系统,在各营区主干道增加宣传展板,以吸引工作组“眼球”。

  团办公会上,团长、政委态度惊人一致:“考场上展示战斗力应该毫无保留,但把心思花在争‘彩头’上,就是对战斗力建设不负责。”于是,“亮化工程”被否决。

  形式主义被一票否决,全面建设的基础越打越牢。近3年建成的团多功能健身中心,高原一流的单兵综合训练场,人性化的营房基础设施,为战斗力生成插上了快速增长的翅膀。

  善于用团队精神凝聚战斗意志

  陈笠是团队有名的“神枪手”。年初一开训,他便在几次实弹射击中独占鳌头,在新战士中人气很旺。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连长让他担任“武教头”,辅导其他战士训练。

  陈笠一边接受命令,一边打起了“小九九”:若把“绝活”都传给了战友,自己的优势就没了,晋升二级士官就会增加难度。于是,在辅导时他总是“留一手”,表面文章做得多,实际技能传得少。

  不巧的是,陈笠的“小秘密”被在连队蹲点的原团长李世忠看穿。李团长把他拉到一边说:“团队就是一个大家庭,每名官兵都应该把它当家来建,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团队的全面发展中,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团长的一席话,陈笠茅塞顿开。他把自己的射击心得体会编成口袋书送给大家,训练中对战友有问必答。年底,陈笠身边的“粉丝”更多了,顺利选取了二级士官。

  摩步团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理想追求不一。官兵能不能自觉成为战斗力建设的主人翁,团党委除了教育引导,还打起了以人为本这张“牌”。

  有段时间,摩步团有一条“土规定”:战士家属来队,战士不得请假离开营区。这是特殊时期制定的特殊规定,此后就一直习惯性延续下来。

  一次,五连战士吴张利的父母来队看望孩子,父母临走时与团领导道别,随口说了句“要是能跟儿子在布达拉宫前留个影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时任政委宋景原作了个小调查,尽管官兵都习惯了这一“规定”,但还是说出了心里话:家人来队都希望陪他们在拉萨市区转一转,建议团里取消这一“规定”。

  当晚,团党委就开会研究取消了这项不合时宜的“规定”,出台了官兵亲属来队时请假外出的相关措施。

  团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官兵就会以团队为家,以提升战斗力为己任。近5年来,在军事训练攻关克难、装备信息化改造等方面,摩步团官兵主动献计,上千条合理化建议大部分被团党委采纳。

  某型装甲运兵车按操作规程更换负重轮的时间需要半小时,官兵们反映时间太长影响战斗力。修理连助理工程师陈建新和几名技术骨干主动向团党委请缨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发出“不断履带更换某装甲输送车负重轮专用工具”,比过去少用20分钟。

  像这样的成果这样的事,在摩步团比比皆是。当团党委提出要给陈建新等骨干实施重奖时,他们的话很实在:“我们不是冲着奖才干活,哪听说给自家干活还要奖励的?”

  勇于用科学精神破解发展难题

  1996年,该团列装了某新型轮式装甲车。一位战士检查发动机时,嫌光线不够,随手掏出打火机照明。只听“砰”的一声,一股白色粉尘喷了他一脸。原来,新型装甲车发动机旁带有自动灭火装置。

  这一“不懂科学”的事件被官兵传为笑谈。时任团长宋靖、政委肖茂光却陷入沉思:武器装备不断更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迎接新军事变革遇到的难题会越来越多,官兵科技素质“升级”迫在眉睫。

  一件小事引来一场“思维革命”。从那时起,摩步团开始步入尊重科学搞建设、依靠科学抓训练的发展轨道。

  结合教育,利用多媒体、板报、局域网等载体,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浓烈氛围,让官兵树立依靠科学提升战斗力的意识;

  结合专业,以“请进来”的方式举办科学讲座和培训班,挑选学兵“走出去”到内地科研机构、大学“充电”,普及和深化专业科学知识;

  结合任务,清理改正不遵循科学的组训方法,叫停一批科技含量不高的战法研究、装备改造项目……

  脑子里“科学”两个字的含量越来越重,摩步团官兵向科学要战斗力的胆子和步子也就越来越大。

  1997年底,上任不久的团长杨光跃发现:几个连队同时组织装甲训练,明显在“各唱各的调”。他把连长们叫来一问:原来高原寒区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的装甲兵训练,一直没有具体、规范的教材。

  光凭各自经验练,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指导,全团装甲车怎么能形成整体战斗力?思来想去,杨光跃向团党委建议:科学的理论来自实践,干脆自己编教材!

  尊重科学就得俯身实践。为获得真实、准确的训练参数,团领导带领官兵不顾高寒缺氧,数十次进驻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白天,摆兵布阵抓紧试验;晚上,挑灯夜战分析数据。

  饱经数月高原恶劣气候的折磨后,一部近20万字的《高原部队某新型轮式步战车训练教材》脱稿,填补了我军高原寒区装甲兵训练的一项空白。

  尊重科学还得讲求实际,否则也会落入盲目蛮干的俗套。

  近年来,每年老兵退伍后战斗力“弱化”问题,日显突出。老兵一走,新战士跟不上趟,战斗力“青黄不接”。

  在内地,新兵入伍可以马上投入训练。可西藏不行,新战士得有半个月高原身体适应期,一月之内不能开展高强度的训练。如果原原本本按大纲规定组织训练,新老兵补退期间的战斗力“断档”问题难以解决。

  团党委在调研后果断决策,把训练改为“全时作战、全程演习、全员覆盖、全面检验”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就两招:

  ——遵照大纲精神,模糊具体时间划分,完全按照现代战争要素和部队实际需求组织针对性训练,新兵入伍扎扎实实打基础,老兵认认真真练专业,时间服从质量,达到标准立即转入下一阶段;

  ——变年度演习为定期组织全员全装、带实战背景的演练,锤炼部队应急作战能力,确保所有人员、装备随时能够遂行各项任务。

  这套办法运行两年多来,困扰摩步团多年的战斗力“断档”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驻藏 摩步团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