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军队招12万大学生士兵 保证技术军兵种成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 10:58  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士兵正在进行雷达架设
资料图:士兵正在进行雷达架设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近一段时间来,高校中最具吸引力、最能聚焦眼球的新闻事件,大概是国家和军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招收总数将达12万名之多的大学生入伍当兵。

  该新闻之所以形成波澜,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在于这是一次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较大规模招兵,而且大学生到部队后并非充任军官,而是当士兵。

  可以肯定,随着其进入常态化,必将复归平静。但由此而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乃至历史性的。因为这开启的是军队建设史上的新时代,具有标志意义。

  12万名大学生入伍:是历史的重复,更是时代的使然

  我军历史上有过3次知识分子抑或学生大规模入伍,带来的都是我军发展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大发展。

  延安:“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

  第一次出现在延安时期。由于有了大批知识分子投奔延安,而带来延安文化建设的一次跃升。当时之所以出现“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之势,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在延安;另一个是党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在认识上有了突破,即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及经验教训,全党开始初步认识到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抗战初期,一批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投奔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但由于党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怀疑甚至排斥知识分子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抑制了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

  据此,毛泽东于1939年为党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性文件,强调“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根据这一精神,总政治部通知各部队,要“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1940年,中央指示要“大批收容知识分子,只要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此后便出现了“革命的知识青年成批地投入军队”,这成为八路军中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2年年底,有10万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伪反动派的重重障碍投奔延安。

  大学生进军队促使技术军兵种顺利组建成军

  第二次是解放后不久。为了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和改善部队官兵的文化构成,国家动员数万名大学生进军队,这又是一次官兵文化素质的跃升。也就是说,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避免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而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广大官兵的文化素质;再一个就是加紧撒手锏武器的研制。两方面都涉及到吸收地方人才入伍,于是国家和军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地方院校接收了大批毕业生充实到部队军官队伍中来。

  正是这一有力措施的落实,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也保证了一些技术军兵种顺利组建成军。在加快国防尖端武器装备研制方面,除了进一步发挥原有军队科技人员的作用外,还有针对性地选调地方科技人员到军队中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甚至从国外吸引一批高层次专家于国防科研领域。可以说,这个时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国防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学生官对更新部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完成我军建设机械化军队对军官素质的需要,自1980年起,我军便有计划、大批量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为了加强这一工作,198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总参、总政《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的通知》,从这一年起,连续3年从地方大学批量招收毕业生,补充到基层军事指挥岗位上去。当时人们习惯称之为学生官,这一次同样对军队基层军官队伍素质的改善,尤其是更新部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成批量地进入士兵队伍是第一次

  与前3次大量吸收知识青年入伍,本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首先,这一次招收大学生入伍,与其说是军队建设的特殊举措,不如说是国家与军队建设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笔者在2008年9月向军委总部提出的《关于采取必要措施,借助有利时机,推动建设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士兵队伍的建议》中就提到,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社会基础,从军队建设上来讲,信息化战争属于战争样式的重大转型,将对人才产生新的需求。从国家的人才培养状况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依照国际划分,当大学入学率达到15%后,便由精英教育化为大众化教育,超过50%便成为普及化教育。中国1998年大学入学率是9.8%,那时仍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到了2002年便突破了15%,从此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此后提高很快,2007年时达到23%。大量的大学生产生出来,必然要进入各行各业,包括军队,这有其客观必然性。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困难,这种情况下军队招收大学生入伍便顺乎自然。

  从表现方式来看,过去军队军官产生在“依托国民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许多国防生进入军官队伍中来,间或有些大学生入伍当兵。但作为政策制度和战略规划的方式表现出来,成批量地进入士兵队伍,这是第一次。经过几个批次的招收,军队的官兵素质必将产生一个大的跃升。

  12万名大学生入伍:是在机遇中突破,还是在挑战下折羽

  大批青年大学生入伍当兵,不管是对于整个军队建设,还是对于大学生,都属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现实命题。

  12万名学子投身军旅,可能面临3个前途:一是到部队后水土不服,空有一腔热情,转一圈后便哪里来回哪里去;二是勉强适应,但取得的成绩与一个大学生的资质不相适应,长期游荡在去留之间;三是有效融于部队建设的主战场,多有突破,成绩斐然。

  同样,部队面对国家和军队作出的一个战略举措,结果也可能有3个:一是通过管理教育能力的提升,与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和行为方式的有效把握,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带来我军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巨大飞跃;二是由于管理教育水平跟不上要求,导致脱节,结果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三是出现严重不适应,进入者被淘汰,后来者却步不前,士兵征召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适应与否,这并不是一个想象和推理中的命题。以上世纪80年初的学生官为例,他们入伍带来了基层军官构成的新气象。但也必须承认,由于认识、管理和人文环境的原因,也由于新加入者和原有人员之间存在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的差异,许多大学生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水土不服,结果是大部分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主动或被动出局。

  那么,在12万名大学生入伍问题上,双方面临哪些挑战?笔者认为双方都有几个方面需要应对。

  在当大人物之前先做好小人物

  良好的教育,青春的年华,对未来人生的憧憬……这些决定了这批大学生能够在军旅生涯中获得应有的价值实现。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正确把握面临的挑战,同时实现超越。那么,我们关注和思考哪些问题呢?

  第一,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找到正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大学生到士兵,是否存在落差?存在,也不存在。

  讲存在,主要源于传统观念和做法。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我们社会形成了很强的重形式的评价机制。同时我们社会又经历了很长的精英教育阶段,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从军到部队也自然成为军官,社会是这样规范的,人们的价值观也停留于此。

  讲不存在,随着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过程仅仅化作从事较优越社会职业的基础条件,而非必然。加之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

  同时,从职业意识上看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尤其随着士官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推行新的士官制度,我军的职业化色彩愈来愈浓厚,从军当兵也将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选择,其间同样存在着成就事业、成就人生的阶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从军与从事其他职业在许多方面并不存在质的差异性。

  可以说,要保证放平心态,调整姿态,对自己、对已经作出的选择有正确判断很重要,唯此才有希望弄清自己的方位与前进方向。

  简单地说,你想做大事,当大人物,但在做大事之前,你必须先做好小事,在当大人物之前,你先做好小人物,可能未来你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但在这之前,尤其在现实情况下,你必须先当好士兵,只有当好了士兵,你才可能成为将军。在部队总体而言,“超女”式的人物产生出来的概率相对小得多,只有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并适应之,才会通向坦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士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