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驻藏摩步团列装改进型96式主战坦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 08:23  解放军报
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列装的国产新型96改型主战坦克孙国明摄
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列装的国产新型96改型主战坦克 孙国明 摄

坦克部队乘员列队行进孙国明摄
坦克部队乘员列队行进 孙国明 摄

步兵与战车协同作战 孙国明 摄
步兵与战车协同作战 孙国明 摄

  本报记者 夏洪青 杨 彪 王卫东 特约记者 赵丕聪

  世人仰视珠峰,因为它有无与伦比的高度!

  1990年8月1日,我军高海拔地区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在珠峰脚下诞生。上级授予该团的锦旗上写着“高原铁骑,戍边卫国”8个大字,从此这8个大字成为一茬茬官兵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

  组建19年来,该团官兵牢记使命,紧跟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值得世人仰视的高度——

  他们刷新了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训练纪录;

  他们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海拔4800米雪线步装协同演练等200多项高原军事训练空白;  

  他们出色完成重大战役演习、迎外展示、国际维和等重大军事任务,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打赢明天的战争”,是铭刻在官兵心中的使命

  从诞生之日起,摩步团便成为大家瞩目的“宠儿”:人员构成最优,都是从战区十几个单位抽调来的佼佼者,基本骨干都在上级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中夺过名次;装备配置最新,很多装备不但在全军是一流的,有的还是总部专门研发的“独生子”……

  环顾四周,唯我最“牛”,这让刚刚组建的摩步团一些官兵翘起了尾巴。

  不久,千里之外的海湾战争爆发了。

  精确打击、电子战、立体战……电视屏幕上呈现的全新战争场景,让自我感觉良好的官兵们受到了震动。

  抬头看世界,低头看自己。摩步团官兵找到了差距:某型装甲车被当作普通的交通工具开着四处跑,某型车载电台因操作繁琐而被晾在一边,实兵演习还是像传统步兵那样攻山头……

  于是,一场“海湾战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的群众性大讨论,在全团如火如荼展开。官兵们深刻认识到:仅靠“刺刀见红”赢得胜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作为新时期中国军人,要肩负起打赢责任,必须掌握更多的现代军事知识、技能。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新成员,你们虽然没有光荣的历史,但要有创造光荣未来的决心。你们的使命,就是打赢明天的战争。”在团队组建动员会上,上级首长的这番话深深铭刻在摩步团每名官兵的心中。

  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审视战斗力视角的变化。

  运筹军事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团党委开拓创新,每年都派人到院校、上级机关学习深造,每逢重大军事任务都主动请专家、行家帮助审视方案,电子战、信息战、电磁战等全新作战样式,一体化作战等先进的军事思想,成为指导军事实践的“脚本”。

  官兵们主动拿起“打赢明天的战争”这把尺子,对以往训练场上所熟悉、所习惯的一切进行衡量,40多个中看不中用的传统“把式”、“金牌”项目被忍痛割弃,打武装直升机等30多种新课目应运而生。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这些年来,摩步团官兵追波逐浪挺立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迹。

  2000年10月,我军高寒山地信息化对抗演练拉开帷幕。演习以“非接触式”开始、结束。尽管对抗双方未放一枪一弹,打完仗也没碰面,但在“发现即摧毁”的评判标准下,实力不弱的“蓝军”,在“红军”摩步团神出鬼没的电子摧毁打击下惨败。

  奇怪!不见面,不开枪,演习也能定胜负。这回,摩步团官兵让近在咫尺的兄弟单位对信息化战争体验了一把。

  2003年11月,西藏军区邀请10多名内地装甲部队的精英和军队院校专家,带领从西藏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蓝军”分队与摩步团进行对抗演练。“蓝军”做了充分准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摩步团官兵以电磁覆盖这一“前卫”战法让“蓝军”成了瞎子、聋子。参加演练的院校专家佩服地说:“没想到偏远的雪域高原,还有一支现代化程度如此高的部队。”

  2005年10月,总部和成都军区联合工作组进驻摩步团考核战斗力建设达标情况。出于稳妥考虑,有人建议他们以传统训法战法为主迎考,摩步团官兵谢绝好意,在考核场上将网络战、电子战等信息化训法战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并最终在满分1000分的考核中取得了982分的骄人成绩。 

  生命有禁区,挑战无禁区——

  靠创新趟路解难,“驾长车”驰骋“世界屋脊”

  记者到雪域高原采访,时逢我军某新型主战坦克列装该团。装备一进营区,官兵们就像见了老朋友一样,钻进驾驶室,启动点火,熟练地操作起来。

  新型主战坦克信息化含量高,操作复杂。正常情况下,一般都要经过一年培训才能掌握其技术、战术性能。新装备刚到,该团官兵就能如此娴熟地操作,令送装的专家大为诧异:“神了!你们团官兵是咋学会的呢?”

  团长郑卫国告诉记者:半年前,得知这种新装备要装备到团队,团里就叫响了“争分夺秒搞攻关、装备到手就熟练”的口号。他们从厂家找来技术资料,组织官兵进行强化模拟驾驶训练和技战术性能研究。

  然而,部队刚组建时,却是另一番光景。

  一切皆新:新装备,新成员。

  一切皆无:无教材,无人才,无先例。

  一切从零开始。第一次集合全团官兵到训练场,时任团长孙德宇问:“谁会操作装甲车?”大家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他们靠什么实现这巨大的跨越呢?答案是创新。

  作为我军高海拔地区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摩步团官兵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创新,才能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那年9月,摩兵团官兵驾驶战车参加上级组织的野外攻防综合演练。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发起冲锋最后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时刻,摩步团装甲车动力不足,居然被兄弟单位徒步负重的步兵甩在了后面。

  “‘风火轮’竟然不如‘铁脚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们不远千里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请来技术专家进行会诊,得到的答复让他们大失所望:“在海拔高达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40%的高原环境下,缺氧会导致装甲车发动机功率降低25%以上,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不信那个邪!团里依靠自身力量组成攻关小组。为了弄清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技术性能,他们查阅了100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设计的草图堆起来足足有4尺多高。经过近一年的刻苦攻关,他们通过改进进气道增加氧气、调整供油角增大供油量等办法,成功破解了该型装甲车高原动力衰减的问题,使“铁骑”顺利渡过了“水土不服”关。

  世上无难事,只怕创新人。

  高原寒区某新型轮式步战车训练,一直没有规范的教材。时任团长杨光跃带领大家,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寒山地上,白天摆兵布阵试验,晚上挑灯夜战分析……3个多月后,一部近20万字的《高原部队某新型轮式步战车教材》问世,填补了我军高原寒区装甲兵训练的一项空白。

  某型装甲车因火力强、机动性好、突击作战优势明显,被官兵誉为“单打独斗的终极杀手”。然而,因通信不畅难以形成战斗合力。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长郑卫国带领攻关小组,历时一年对其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成功将无线指挥系统“嫁接”到战车上,实现了车行千里一“键”牵。

  近年来,摩步团官兵还创新了“车载某型炮弹链回收装置”等近60项装备革新成果。其中,自主研发的“装甲车车载电台数据传输适配器”等科研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的“不断履带更换装甲车负重轮专用工具”,将更换一、五负重轮的时间由原来的近半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以内,实现了装备战技术性能在高原的最优化。

  2008年10月,藏北无人区。硝烟炮火中,摩步团官兵“驾长车”以雷霆之势向“敌”发起攻击,又一次填补了“世界屋脊”练兵的空白……

  海拔高,训练标准更高——

  挑战高原极限,战斗力建设不断突破

  2006年9月,来自英、美、法、德、印等26个国家的40位驻华武官组成的观摩团来到摩步团参观。

  阳光下,一位非洲国家的驻华武官手持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正在单杠上做大回环的官兵。刚开始,他颇有兴致地边摄像边记数,当单杠上4位官兵旋转超过60圈时,他惊愕得张大了嘴。

  让各国驻华武官们更震撼的是,500米山地障碍,摩步团官兵最快的只用了2分30秒。

  这一成绩可是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环境中取得的!

  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看一看摩兵团官兵每天的体能训练“食谱”,自然就会明白。

  早上5000米长跑,上午开课前伸展双臂握两块砖头绕营区跑4圈、蛙跳200次,下午开课前先做100个俯卧撑和100次负重下蹲,晚上睡觉前练仰卧起坐100次。

  组建19年来,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份体能训练“食谱”从没改变。

  “我们驻守在西藏,海拔高,对体能要求严,训练标准更要高。不向极限挑战,战斗力就得不到提高。”团长郑卫国说。

  2006年底,郑卫国担任团长,当年就把冬季野外生存训练提上日程。迎着漫天飞舞的大雪,他把部队带到藏北无人区。除武器装备外,每名官兵只随身携带一个指北针、一把匕首、一根火柴、一壶水和一小袋大米。踩着没膝积雪,迎着刺骨寒风,官兵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区域开进。

  挑战的是极限,收获的是战斗力。23天后,郑卫国带领大家走出这片“死亡地带”。官兵经受了寒冷、饥饿等考验,获取了近百组宝贵的野外生存和提高战斗力的战术、技术数据。

  采访中,记者在该团训练场上看到:“升高横杆再起跳”这样的事是“家常便饭”。

  步战车限制路驾驶通过各种障碍物训练,大纲规定车宽加60厘米。可官兵们在训练这一课目时仅设置为车宽加40厘米。为何?回答是:西藏与内地不同,沟壑纵横,路况复杂,战车机动难度大,平时不主动提高训练标准,战时就会陷入被动。

  装甲车蝶形移位驾驶训练,大纲没有要求闭窗驾驶。训练中,官兵主动闭窗驾驶。在起初的训练中,驾驶员一个个被撞得鼻青脸肿,可没有一人叫苦退却。为何?回答是:战场上如果开窗驾驶,无异于把自己当作活靶子,平时训练就得坚持实战标准。

  那年6月,一批先进的水陆两栖装甲车列装该团。随之,拉萨河畔,战车轰鸣,雅鲁藏布江上,装甲车掀起层层波浪。

  一次次挑战自我,一次次实现战斗力的突破。组建19年来,团队探索出30多种高原生存技能,刷新了60余项高原军事训练纪录。

  变高原冰川“冻土”为人才成长“沃土”——

  信息化人才方阵,在“生命禁区”崛起

  对军队来说,赢得人才,才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去年3月,摩步团组织的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对抗演练,在一个暴风雪夜展开。“红军”是在各级军事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一流高手,“蓝军”则清一色由初出茅庐刚分到团里的“学生官”组成。

  电磁覆盖,网络攻击,定向催毁……演习最终以“学生官”打败“摘金高手”而告终。

  全团官兵愕然!“摘金高手”坦言:“我们败就败在信息化技术、高科技知识掌握不足。”

  人才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核心元素。摩步团也曾饱受人才缺乏之苦。

  当年,某新型轮式装甲车列装,上级要求一年内形成战斗力。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按钮与电子仪表,没有几个人能玩得转。一次训练,战士小吴不小心摁错一个按钮,导致集成电路板被烧,大家束手无策,不得不向千里之外的生产厂家求援。一年后,新装备未能按上级要求如期形成战斗力,团领导为此还到西藏军区机关作检讨。

  切肤之痛,刻骨铭心。为把高原冰川“冻土”变成人才成长“沃土”,该团党委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实施“百名人才建设工程”。着眼长远重点培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带头人,团党委每年选送近20名官兵到院校、装备生产厂家和兄弟部队学习深造;每年拿出近50万元经费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专门用于人才外出学习、购买学习资料等。

  在重大任务中锻炼人才。该团先后26次担负战役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军事任务,每次团里都把优秀人才置于其中经受锻炼。团里90%以上的营长、连长,都是在重大任务检验中脱颖而出的。

  在全团广泛实行交叉任职制度。每年挑选20%以上的干部进行岗位互换,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增长才干,技指合一、军政合一、后装合一,能运筹、会指挥、懂技术的复合型干部,成为干部队伍构成的主体。

  育才、爱才、用才、惜才的故事,在这个团比比皆是。党委“一班人”深谙一个理:只有赢得人才,才能赢得战争。

  一次,西藏军区组织团以上单位开展军事比武竞赛,旨在检验各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面对这次含金量极高的比武竞赛,各参赛单位都争红了眼。有第一就夺的摩步团,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为此,团里专门挑选了10名尖子进行集中强化训练。

  比武在即,上级分给摩步团2个出国学习名额,报到日期在比武竞赛之前。权衡再三,团党委出人意料地把夺金呼声最高的两名尖子送上了异国求学的征途。结果,此次比武竞赛中,摩步团以1分之差屈居第二。

  有的官兵心痛之余埋怨:“为了这次比武,其他单位想方设法把在外面学习的人才召回来,我们却在节骨眼上把尖子送走,究竟图个啥?”现任政委肖光富说:“出国深造,机会难得。现在丢一块金牌,是为了夺取未来战争胜利这块更大的金牌。”

  今天,一个新型信息化人才方阵在“生命禁区”崛起——摩步团干部100%有大专以上学历,27名干部有研究生学历,干部和士官100%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涌现出“铁甲神医”韩正军、“网络高手”任光玺、“修理精工”张定理、“全军优秀参谋”樵小锋、“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许概等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用信息技术推动着战车,用芯片联接起铁甲,一步步把摩步团军事训练推向了高层次、新境界。

  把打赢当作履职动力

  ■本报评论员

  作为我军高海拔地区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西藏军区某摩步团组建19年来,在履行戍边卫国的使命中,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加速推进部队建设转型,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提高部队核心军事能力,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雪域高原现代铁骑”,为捍卫边境安全、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固国必先强边,强边方能安邦。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一代又一代戍边官兵不畏艰苦、默默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荣事业中,成为强边固防的坚强柱石。从某摩步团19载的奋斗足迹中,我们看到了新一代戍边官兵的过硬“武功”,也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的先进事迹,值得全军官兵学习。

  军队与使命共生,与使命同在。摩步团这个英雄集体之所以在种种考验面前始终一往无前、一路奋进,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始终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戍边卫国的神圣使命,把打赢当作履行使命的动力,把战位当作履行使命的舞台,因而能够不断取得新进步,创造新业绩。

  军人生来为打赢。我军要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就需要锻造与之相适应的过硬本领。摩步团官兵在茫茫雪域高原苦练十八般武艺,刷新了60余项高原军事训练纪录,填补了200多项高原军事训练空白,创新了一批训法战法,部队战斗力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他们的实践证明: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练,打赢的能力越强,离和平的距离就越近。

  当前,我军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部队建设转型、军事训练转变任务繁重,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频繁。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像摩步团那样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一点一滴打基础,一招一式练硬功,一心一意谋打赢,扎扎实实推进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组图:我驻藏部队进行高原步战协同实兵演练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驻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