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叶青 特约通讯员 朱伟韩 海峰
听说记者来写“绝活士官”,第二炮兵某团的战士们把三级士官程跃峰推到了记者面前。
浑身是泥,手里拎着瓦刀、橡皮锤和墨尺……“啊呀,这不是个泥瓦匠吗?”一看记者有点“不服”,程跃峰拎着工具来到室内训练场,指了指一处拱形夹角渗水处。记者一看,细密的水珠已连成一线。
两名“小徒弟”梯子一架,程跃峰耳朵贴着墙,用锤东敲敲西敲敲,找漏点、凿管槽、埋暗管、引流……1个钟头不到,渗水不见了。
团长牟善勇解释说:“导弹要贮存在地下阵地,一旦渗水了,‘国宝’的性能和寿命就要打折扣。别看程跃峰是个泥瓦匠,他干的可是重要的活哩!”
这时,程跃峰说话了:“刚才您见到的只是一个常见的垂直渗漏,这还只是个小问题。”接着,他说了一大堆专业术语:“地下建设物墙体在湿度成饱和状态下,就会发生渗漏。传统的堵漏是贴膏药一般哪漏堵哪,但这治标不治本。我们现在采取开凿引流的办法,活特别难干。其中,又数拱顶引流最难……”
翻开团领导抱来的一大堆内部书籍,上面赫然写着,拱顶引流竟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啥叫拱顶引流?程跃峰挠挠头皮开了腔:“这么说吧,你见过教堂的屋顶吧?像个鸡蛋壳。这样的屋顶要是漏水,不管哪里漏,水都会顺着‘鸡蛋壳’流到边上来。导弹地下洞库都是拱顶,你看到一个地方漏水别忙着凿,真正的漏点说不定在哪儿呢!”
“所以,光是判断漏水点,就是一个难题。找准漏水的地方,还要仰面朝天开出暗槽,埋上暗管,让水按照我们的意愿排出来,不至于长年累月浸泡周围的岩层……”
说着,他突然把半句话吞进肚里,眼睛盯上了一个不起眼的出水点,然后像壁虎一样爬上高高的脚手架观察,一看就是半天。接着,他把耳朵贴近墙壁,用一把小锤轻轻敲击起来。
“水浸透岩层无声无息,用锤子敲击湿度不同的墙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正常墙体与渗漏建筑物温度不同……”团长牟善勇告诉记者,现在程跃峰已经总结出“一看、二听、三摸、四引、五封”的引流方式,彻底解决了拱顶渗漏难题。
最近,某导弹阵地内部要改造翻新。这项任务,比新建工程还费工费力。高标号的钢筋混凝土要凿开,铺上防潮瓷砖,墙壁也需铲除原有的水泥,重新处理后刷上防水油漆和涂料。
工程规定,段与段之间允许有1.5厘米、面与面之间有0.5厘米的误差,但程跃峰把要求提高到段误差不超过0.5厘米,面与面之间零误差。
有人说:“这不是没事找事吗?”程跃峰眼睛一瞪:“干这样的活,一要靠技术,二要靠良心!”铺瓷砖,水泥底子没空隙,一铺就是几百米。程跃峰拉着墨线一段一段推进,不时地停下来回头看一看,踩一踩。
“程跃峰只需一踩,就能觉察出地砖下有没有气泡或空鼓。神啊!”战友们谈起程跃峰的绝活,佩服极了。
(文中照片由朱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