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欲与大陆联手造大飞机
由于台军方和民进党担心汉翔公司泄密,双方合作可能受阻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杜克
最近,台湾岛内传出消息,台湾地区唯一的大型飞机制造商——汉翔公司,正着手准备与大陆商用飞机公司合作生产民航机。由于汉翔公司曾负责研发并制造台军“经国”号战机,并且是台军的重要武器供应商,两岸联合制造大飞机的消息立即在岛内引起热烈争论。
汉翔公司证实将“登陆”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汉翔公司将与大陆商用飞机公司合作组装、生产民航机的计划,已开始在国际民航业界传开,并广受瞩目。据了解,两岸计划生产一款大陆商用919型客机,并预计在2014年出厂首架飞机。
汉翔公司已对外证实了这一计划,但强调整个项目目前仍在报请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细节不便多谈。汉翔公司称,该计划属于台“经济部”主导的“搭桥计划”的一部分。据悉,汉翔公司董事长邢有光已经于5月底前来大陆访问,并与大陆商用飞机公司商谈了合作事宜。汉翔公司发言人李适彰也对外表示,针对保密问题,汉翔公司早已考虑,并完成了相关规划,绝不会发生机密流入大陆的事情。
汉翔曾造台主力战机
汉翔公司“登陆”如此受关注,是因为该公司并非一般的航空制造商,同时还是台军的重要军火供应商。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称汉翔公司),是目前台湾地区唯一的大型飞机制造公司,由台空军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于1996年7月1日改组而成,现为台“经济部”所属企业。汉翔总部位于台中市西屯区逢甲地区,另外在台中沙鹿与高雄冈山设有工厂。
其实,究其来源,汉翔公司来自民国时期的航空工业局。抗战结束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为重振航空工业,于1946年9月在南京成立了航空工业局,负责整合各厂飞机研发与生产任务。1949年迁台后,由于部分设备以及人才滞留大陆及经费不足,航空工业局于1954年7月精简编制,改名为空军技术局。1969年3月,技术局改编为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仍隶属台空军总司令部。此后,该中心与包括贝尔、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内的外国厂商,合作生产了UH-1H直升机、F-5E/F战斗机以及T-53发动机等,并制造了包括“中兴”号、“自强”号等各型教练机。
1988年年底,汉翔公司完成F-CK-1战斗机的研发,被命名为“经国”号,并投入量产,陆续移交台空军使用,成为台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之一。1990年,台当局根据公布的“航太工业发展方案”,将航空和航天工业列为亟待建设的新兴工业。台当局考虑到“经国”号战机量产于1999年结束后,仍能继续有效运用其人才与设备资源,于是在1992年10月将航空工业发展中心改制为“国营事业机构”。1996年7月,根据台立法机构的相关法规,公司改制为台“经济部”所属的事业单位。改制后,汉翔公司的经营策略也从军用航空转型为军民通用,向多元化经营发展。
两岸商业合作遇干扰
正是由于汉翔公司具有深厚的军工企业背景,其与大陆将进行商业合作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台军方和民进党的强烈抗议。
台湾《中国时报》指出,尽管汉翔公司已“军转民”,不再归军方管制,而且早已关闭“经国”号战机的生产线,但由于汉翔公司仍掌握台军包括反制导弹、“万箭计划”子母弹在内的高机密武器技术项目,因此对台当局开放汉翔赴大陆投资,甚至与大陆合作组装民航机的计划,台军方将领私下都感到不可思议。
台军方人士认为,美方至今没有售台F-16C/D战机,除奥巴马政府负责对台军售主管还未正式到位外,华盛顿方面对于进一步售台更高科技武器装备,确实因两岸交流频繁而有所顾忌。现在如果连负责台军战机研发的汉翔公司都能“登陆”,恐将加深美方的忧虑。因此,台军方认为汉翔并无必要“冒险”与大陆合作。
民进党的反应则更为强烈。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蔡同荣声称,台湾的“国防”机密可能借此机会传到中国大陆,且美国也会有疑虑,以后台湾向美国买武器,也将增加困难和忧虑。他呼吁台当局立即停止这项计划,否则民进党会发动抗议。
由于此事敏感,国民党方面表现得十分低调。国民党“立委”帅化民指出,汉翔技术等级还不如大陆,不存在泄露军机的问题。不过,国民党另一“立委”林郁方则认为,汉翔公司还在负责维修“经国”号战机,而且80%以上的业务都与台湾军方有关,因此与大陆公司合作生产飞机,一定要谨慎小心。
新闻分析 / ANALYSIS
两岸扩大合作势不可挡
尽管汉翔公司与大陆展开商业合作在岛内引起争论,但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扩大两岸合作符合两岸共同利益,已经在岛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两岸深化层次交流与合作已势不可挡。即使是民进党内部也已经产生了意见分化,不断有民进党的公职人员前来大陆参访,寻找合作商机。
也许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最近在《中国时报》上发表的文章更能体现这种民意的转变。郭正亮说,尽管民进党发出了反对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百万连署”活动,但受惠于两岸开放、或乐于见到两岸开放的民众可能更多。(杜克)《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