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见风雨,但笔下万分之一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航海灾难。他们绘制的每个点、每条线,用20倍放大镜都看不到任何毛边,在特殊战场上时刻捍卫着国家的海洋权益。
●这里不见硝烟,却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拨开第一道迷雾。他们研制的数字海图是继雷达导航、卫星定位和卫星通信之后,现代航海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在人民海军序列里,有一群特殊的军人:他们虽不曾万里远航,却饱览大海风光;不曾潜入龙宫,却熟知水下每一处暗礁;不曾劈波斩浪,却心系潮落潮涨……
他们就是光荣的“海图人”。6月初,记者走进有着60年历史的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聆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传奇,感受平凡者的不凡。
●“一定绘制出精确海图,让中国舰船走向世界!”
茫茫大海,看似坦荡,实则暗礁密布,危机四伏……海图是航船的眼睛,有了它,暗流奔涌的航路上才有了方向。
旧中国有海无防,海图测绘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华东军区海军接管了原国民党海道测量局,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制图课。当时,他们的全部家当仅有几张比例尺很小、精确度极差的简易旧海图。由于没有精确海图导航,新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首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首航途中不幸触礁沉没。血的代价,让海图人如重锤击胸,痛彻心扉:“一定要早日绘制出精确海图,让中国舰船走向世界!”
为了兑现这一承诺,“海图人”夜以继日、殚精竭虑。
没有现成的数据资料,没有先进的制图工具,他们凭借曲线笔等原始工具,废寝忘食地工作。无法描述展现在海图人面前的点、线、面的枯燥,无法想象海图人征服这一切付出的又是怎样的艰辛,近60年的工时统计表显示,他们年均集体加班12万小时,每人年均加班近400小时。
在一代代“海图人”忙碌的身影中,祖国海疆蓝图一点点清晰起来:1959年,第一代海图陆续出版;1972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区航行图出版;到1982年底,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全部有了国产海图。
60年间,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共出版各种比例尺海图8000余幅,覆盖中国全部海区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图行销全球,成为一个泱泱海洋大国走向复兴的见证。
●“60年未被用户投诉,绝对是个奇迹!”
1毫米,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海图人眼里却重若千钧。
一次社里内部例行质量检查,6幅海图被认定“不合格”,其中5幅图的两条对角线长度不等,另一幅有个码头标示相差了1毫米。
为这点“头发丝大的事”,社里开了“揭丑会”。6张做工精细的手工海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宣布作废。
6张海图,全都是心血结晶。现场,很多作业员流泪了:“世界上一流的制图大师,一年也只能做5-6幅这样的海图!”
尽管有几多的心痛和不舍,但现场没有一人反对。大家清楚,绘图是精细活儿,万分之一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航海灾难。为打造“精品海图”,他们在全军制图单位中率先成立质量控制处,国家相关规定成品图要校对3遍,他们就校对7遍,甚至更多。
1996年,航海图书出版社受命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领海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线图》。绘制中,总工程师韩范畴的双眼始终没离开过这套准备送往联合国备案的海图,图上一个基点让他茶饭不思,他决定亲自去现场核实。
韩范畴飞舟跨海,路上折腾了3天才到达某偏远低潮高地。他和测量人员忍饥挨渴,坚守了4天,现场测得低潮线的实际位置应在原定位点一公里外。这意味着,如果按原基点连接领海基线,祖国领海将流失近百平方公里。
海图连主权。2000年,我国与某邻国进行海上划界谈判,需要提供精确度极高的海图。神圣使命再一次考验“海图人”。精确、精确、再精确,检查、检查、再检查,社领导全程跟踪生产,24小时不间断把关。海图完工时,每个点、每根线,用20倍放大镜都看不到任何毛边……
受潮流、风向、港口码头建设和航海事故等影响,海图出版后必须及时校改,也就是说,一张改得越多的海图,才是一张最新的海图。
校改海图,是比绣花还要细巧的活儿:礁石、沉船、灯柱、浅滩、码头……大的如绿豆,小的似芝麻,作业人员每天用细笔尖、升降圆规、写字仪、绘图模片等工具,把丁点儿大的图标根据经纬分布绘制在密密麻麻的海图上,每人每年校改海图150多万幅。许多人因此患上了眼疾,得了腰椎间盘突出,落下一身毛病,但他们校改的海图从没出过差错。
资料表明:世界各国发生的舰船触礁、相撞等航海事故,大都“祸”起海图。全球每年都有船东起诉海图生产商的事件发生,很多知名制图公司因此官司缠身,唯独中国官方海图出版机构——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例外。他们向全球发行海图数以千万计,从未被用户投诉。一位国外资深海图专家说:“60年未被用户投诉,绝对是个奇迹!”
●“你们的方法好,我们要学习!”
1998年10月,美国某知名地理信息系统制造商用户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的一幅海图,让该公司总裁杰克·丹里尔大为惊讶,他们公司生产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陆地自动成图功能,但用来生产海图,连他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
面对精美的海图,丹里尔先生将信将疑,反复追问:“这是真的吗?”时任社长陈立明告诉他:“这确实是用贵公司系统生产的海图,只不过我们对软件进行了改造!”系统软件的英文说明书重达100多公斤,要对其功能进行改造,绝非易事,丹里尔先生被中国“海图人”的创造精神所折服,破例向他们颁发了最高奖励“总裁奖”。
创新是抢占制高点的法宝。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图人”就看到数字海图时代已经来临。工程师王斌等5名青年科技人员主动请缨,组成“星火队”,开始了数字海图应用研究。
随着几万条程序从他们指尖输入计算机,中国数字海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现实:1988年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引入海图编制;1990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数字海图生产研制实体;1994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批数字海图。
此后短短几年,“海图人”又相继突破了不同比例尺海图无缝拼接等6大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了4项世界独创成果和17项国内领先成果。
数字海图是继雷达导航、卫星定位和卫星通信之后,现代航海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鼠标一点,浩瀚大海尽收眼底。舰船航行时,数字海图能按作战意图自动选择航线;航道上出现危险因素时,数字海图会发出声音警告并显示危险物图形;远程武器攻击时,数字海图能随时提供舰船与海上任何一个目标点的实际距离和位置。借助数字海图,人们可以直观监测重大海洋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科学预报和预防海洋灾害。
2002年,装载全球数字海图的“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圆满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任务。中国数字海图经受了近似实战的检验。
中国海图事业的快速发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2008年12月16日,世界著名海图专家,英国海道测量局局长伊恩·蒙克里夫少将一行4人访问航海图书出版社。在社长王健的陪同下,将军一路看得十分认真,蓝眼睛不时透出赞许的目光。突然,他指着一个标示问:“这是什么?”
“这是不同时间的流速、流向标示。”总工程师韩范畴解释道:“贵国的海图上用表格标示,而我们用圆周和箭头符号。”
“哦!”将军恍然大悟,诚恳地说:“你们的方法好,又直观又形象,我们要学习!”
花开千树,硕果满枝。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先后有120多项海洋测绘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其中48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在第21届世界制图大会上,国际海道测量组织主席安格利·萨诺先生盛赞中国海图出版事业取得的成就:“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海洋测绘能力已经和世界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未来信息化海战,在海图准备过程中就已打响!”
海图承载的海洋地理信息,是现代信息化海战的基础。
一场大规模海上实兵演练前夕,一道紧急命令下达到出版社:立即制作《×××实兵演练专题海图》,为潜艇开辟“水下战场”提供依据。
闻令而动,业务处长肖京国组织人员以最快速度收集了预定海域海底水深、水质、地貌等相关数据,以最快速度完成演习专题海图编制任务。依托这幅海图,我潜艇巧妙躲过“敌”方舰艇、飞机封锁,水下设伏,出奇制胜。
没有海图,战舰就无法出航;没有海图的海域,就是舰艇的禁航区。一切海上军事行动,小到单艇出航,大到发射水下运载火箭、编队环球航行、远赴亚丁湾护航、多国舰艇海上检阅等,都必须先进行海图准备。“海图人”为历次海上军事行动准备的海图,是海军走向远海大洋的“通行证”,是开启未来海战胜利之门的“金钥匙”。
重力图、磁力图等海图鲜为人知,却关系重大。海洋重力场的微小差异,直接影响远程武器的命中精度。外军试验表明:1毫伽的重力误差,足以导致弹道导弹偏离目标1公里。“海图人”绘制的重力海图,曾保障我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准确地飞向预定目标。
“现代战争,并非在子弹、炮弹射出时才打响!”一位深谙海战之道的将军说:“从战争准备的层面来说,信息化海战在海图准备过程中就已经打响!”
直面新军事变革转型的风浪,今天的“海图人”,目光投向每一处云谲波诡的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