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4日 08:03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杨祖荣

  记者: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了我国至2020年的科技发展蓝图。那么,这次研究制定至2050年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路甬祥: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真正要走到前面,实现现代化,必须提升人的创造能力,提升科技原创的能力和战略引领的能力。

  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们认为有一些问题必须要从更长远考虑,比如能源问题。未来,人类不得不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核能为补充的能源体系。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源的整体结构要发生改变,可能要发展分布式能源体系,发展更高效的直流传输和储能技术,解决网络的控制、安全、可靠性问题,这里面隐含着大量的科技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学科。所以,能源问题引起的从基础到应用方面的研究,整体的、结构性的变化和冲击恐怕是很普遍、很大的,而这个时间跨度是50年或者100年。

  以核能为例,从布局到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20年乃至更长时间,而商业化大规模应用也大致需要20年乃至更长时间。如果我们现在不前瞻布局,未来就会落后。法国已经做到第三代、第四代裂变能核反应堆,制定了到2040年、2050年的路线图。为国家利益着想,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该考虑这些问题,应该做前瞻的研究工作。

  总之,从面向未来中国的发展、面向未来人类的发展看,都需要我们开展前瞻的战略研究。这次战略研究中涉及的18个领域,不仅仅考虑近期或者中近期,而是从更长远来考虑。过去250年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只解决了不到10亿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新加坡。今后50年,可以肯定的是,包括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内,至少有20亿、很可能有30亿人口,通过实现小康走向现代化,比过去250年要多2到3倍,这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但也必然对地球的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能够公平地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

  记者: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很难预见,它是随机发生的,主要依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技术可以预见,但是有人说最多可以预见15年。那么,我们这次预见至2050年的科技路线图,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路甬祥:我们作了一些思考,认为适当地前瞻领域方向还是可能的。比如,需求推动下的能源问题。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更多的人就想,要解决高效的太阳能薄膜材料和器件,要筛选或发展新的物种,把太阳能转化为高生物量。因为需求的推动,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些方向,所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0年,可再生能源领域、核能领域一定会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大方向也是确定无疑的。

  在计算机领域,我们过去的习惯是跟踪,现在我们要有信心前瞻,考虑未来的发展。这是可能的,并不是胡思乱想。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巨磁阻的发现者,现在这项技术已经用在硬盘存储上了,而这一发现是在20年前做出的。我们的初步结论是,作长周期的前瞻,作突破常规的科学思考和技术预见是可能的,通过战略研究,在长远目标指导下制定路线图也是可行的,比如说,到2020年为一个阶段,到2030年或2035年为一个阶段,然后再前瞻到2050年。

  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无数次证明,只有不断地前瞻,不断地解放思想,打破已有常规,才有可能促进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记者:这次研究报告开篇就提出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这个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依据呢?

  路甬祥:我们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科技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拉动,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和突破的革命性驱动。前瞻全球现代化发展大势,包括中国在内的近30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现和尖锐,按照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或沿袭少数国家以攫取世界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人类开发新的资源来源,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需求与矛盾,强烈呼唤着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强烈呼唤着科技造福大多数人。人类文明进程需要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至今已达60余年,技术革命周期日渐缩短,科技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已经凸显,在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信息调控与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地球系统的演化等科学领域,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显现。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例如,1857年和1929年两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分别爆发了电气革命和电子革命两次技术革命高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加速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步伐,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记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新科技革命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该怎么迎接这场新革命的到来?

  路甬祥:现代化的历程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近现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始终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相伴而行。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从一个世界经济强国沦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饱受列强欺凌。

  面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国再也不能错失机遇。我们必须前瞻思考世界发展大势,统筹谋划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理清至2050年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及其实现途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前瞻布局,重点突破,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有效支持我国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科技强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