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5月25日电 梁忠春、特约记者杜善国报道:硝烟弥漫,铁流滚滚。红方一辆装甲车突然“趴窝”,挡住了冲锋道路,前方多次发出求救信号,却一直没有回音。危急时刻,战技参谋王兆杰发现信息梗阻,立即上报,抢修队迅即前出……组织演练的沈阳军区某摩步师领导告诉记者:王兆杰在演练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在“装备信息补给小组”中负责网络信息监控。
以往只听说过物资补给,“信息补给”到底是咋回事?为探个究竟,记者走进指挥部装备保障中心,只见6台计算机一字排开,从各种信息系统终端汇集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在屏幕上闪烁,几位“信息补给员”正紧张地收集、判别、分发和显示来自整个作战空间的各种信息。每隔半个小时,装备保障信息电子地图便更新一次,并且实时向各级指挥员发送。
“战场信息掌握得越全面、及时,决策和行动就会越科学、准确。”该师装备部长李长明说,随着信息化装备不断列装和战场电磁对抗日趋激烈,装备保障信息滞后、传输不畅等问题,已成为提升装备保障力的瓶颈。为此,他们提出:彻底改变“只注重物资供给、不研究信息补给”的传统装备保障模式,创新“信息补给”手段,全面提升信息保障力。在作战演练中成立“装备信息补给小组”,就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根据装备保障方案的规定,26名“信息补给员”分别部署于作战前沿、指挥所和单设的指挥方舱内,通过加装的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将侦察小组上报情况、网络监测和通信监听等渠道获取的信息,不间断地予以分析、标定、发布,从而使各级指挥员全面、及时地掌握作战态势、装备物资需求、装备战损等情况,更加高效地组织装备保障行动。
“装备信息补给小组”甫一亮相,就显示了独特的作用。在这次演练中,“装备信息补给小组”已在关键时刻主动实施20余次信息补给。
就事论理 ■于春光
驱散“战场迷雾”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中央司令部设有7个大型显示屏,每两分半钟即更新一次战场数据。让战场趋于透明,离不开遍布战场的各种“信息触角”和大量情报分析人员。我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着力破解装备保障信息缺乏、滞后、传递不畅等难题,围绕实时、精确的战场保障需求,及时准确生成和传递各种保障信息。“信息补给小组”现身演兵场,是提升“信息保障力”的可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