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夏洪平 特约记者李克强 通讯员杨海鹏
去年底,北京军区某旅被评为军区新一轮“两成两力”建设先进单位。点击他们加强装备野战保障能力建设的几个关键词,其中彰显的科学发展理念,颇能给人以启示。关键词一:对表
铁流滚滚,炮声隆隆。前年夏天,这个旅参加对抗演习,数辆装甲车辆发动机突然“趴窝”。抢修人员检查后发现,原来是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出了问题,须立即清洗。然而,演习现场风沙较大,随车带的清洗液已所剩无几,难倒了几名修理工。
这件事引起了旅长王斌的深思:野战化装备保障与实战对接,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你打你的,我保我的,训保“两张皮”,遗患无穷。必须搞好顶层设计,从机制上避免训保脱节。
此后,每年一开训,旅装备部就要主动协调司令部,将拟制的装备保障和训练方案,与全旅年度训练计划“对表”,确保野战化保障与实战化训练相配套,与作战任务相衔接。
让保障预案真正与战场“对表”。旅装备部长藏志福组织人员对保障方案进行了精确修订,从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指挥人员的分析判断、快速决策、准确指挥、灵活处置等入手,突出装备调配、战损预测、弹药消耗预计、抢修能力、运力计算等内容,实现野战精确保障。旅装备部还精心组织了保障资源数据采集,系统勘察部队作战区域内上千平方公里的战场数据,逐一走访10余个县市的弹药、器材仓库和军地维修保障机构,据实评估各个保障资源的保障能力,实时更新战场数据,并拟制应急保障机制和输送路线。关键词二:聚焦
记者走进旅装甲修理车间,只见一个由4顶帐篷组合成的全封闭式野战工间已初具规模,其中的野战抢修设备也成龙配套。修理所副所长陈国忠介绍说,野战工间拆卸方便,全封闭防风沙,可在野战环境下开展以前无法实施的精密维修。
便携式野战爆材存储仓库、单车野战生存保障系统、营连野战装备保障平台……在旅装备保障器材革新成果目录上,长长一串名单,都贴着同一个标签:野战。
旅政委李国军的话一针见血:太阳普照大地,却不能点燃地上的植物;透镜只把一束阳光聚焦,即使在冬天,也能把柴火点燃。“聚焦”,能催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每年,这个旅都要拿出5万元,奖励小革新、小发明,评奖标准就一条:是否有利于提高装备野战保障力。记者看到,许多“土发明”虽然无缘军队科技进步奖项,但却在野战保障中派上大用场。比如履带撑子,可以在野外无维修槽条件下更换坦克履带;快速锡焊法,利用汽车电源加热碳棒,在野外无电烙铁时也可焊接车上的电器部件;汽车轴承拉力器,把更换汽车轴承的时间从半小时缩短为几分钟。据介绍,这样的“土发明”,全旅已积累近百项。关键词三:细节
一次对抗演练中,面对强电磁干扰,该旅侦察雷达准备转换大功率,并采取反干扰措施,然而雷达侦察车却突发故障,导致演练失利。事后发现,故障原因竟是因为一个螺丝没拧紧!
旅领导提出,从保障细节入手抓落实,把故障消灭在萌芽之中,把非战损故障减少到最低限度,也是野战化装备保障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参加了该旅一次紧急出动演练,发现官兵们携带的武器、弹药和器材,每一件都有专门的固定装置,就连帐篷杆都在车厢底部专门固定。
旅装备部副部长周来对记者说,他们调查发现,实兵实装演练中出现的武器装备故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机动途中固定不好、磕碰造成的。比如,某型无坐力炮,传统的携行方式就是战士在车上怀抱手扶,机动时不小心就碰着人,还容易碰坏装备部件。为此,他们先后自行革新研制了野战车载武器、弹药和器材固定装置,共14种800多套,确保每件装备上车后都能固定到位。
在全旅装备配套整治中,旅领导发现,一些单位对装备管理“抓大放小”,只注重大型部件的配套,忽略了许多细小备品附件,临阵用到时就抓瞎。为此,他们提出“不让一件装备缺项少件”的整治要求,能请领的向上级请领,不能请领的就自制,先后投入80多万元自制各类备品附件4000余件,哪怕一个小小的步枪通条都要配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