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远征军真相:所配德制装备不适合丛林作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 07:46  记者观察
资料图: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资料图: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文/本刊记者 许兰武

  有消息爆出最近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中,对驻印远征军完全是歪曲的、诽谤的,影响极坏。这支远征军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有过怎样的坎坷经历?本刊记者近日对云南腾冲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幸存的远征军老兵进行了电话采访,通过他们的讲述来还原中国远征军的一段历史真相。

  保卫滇缅公路的远征军

  1939年冬,日军占据南宁,妄图切断我国通往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又把目标锁定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为此,中英两国于1941年12月23日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联手抵抗日军对缅甸的侵略。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远征军成立了。”毕世铣,中国远征军研究专家、原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管理所所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远征军的研究。毕世铣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当年的远征军是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其中还有不少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后裔。

  “这支远征军在历史上有着很特殊的地位,这是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后第一次出国作战,同时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说起中国远征军,毕世铣显得非常从容。最初,远征军的目的是保卫滇缅公路,由于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差,急需大量的物资援助,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将物资从缅甸等地区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国内。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对张学良心存芥蒂,所以从东北调了一批原隶属于东北军的军人前往缅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辽宁人,其余则以吉林人和黑龙江人为主,还有一些南方人。毕世铣说,当时中国远征军第53军就是一支以东北军为主组建的部队。

  “这支辽宁军的一个特点,就是年纪偏大,但作战经验丰富。”相关资料显示,当时53军中辽宁士兵的年龄大部分在25岁至30岁之间,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以53军军长周福成(一说周福臣)为例,他就参与过西安事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是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1944年,中国远征军进入反攻阶段。53军原本作为后备队伍守在怒江东岸,不料先头部队因为指挥失误被日军打败,日军趁机欲渡怒江,此时53军迎头而上,由后备军变成主力攻击军,向敌方发起了攻击,最终击溃了日军。

  久经战火洗礼的远征军

  1942年年初,日军进攻缅甸,其合理的战术使英军一败再败,无奈之下只能请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毕世铣说: “不是说炮灰团吗?其实当时远征军入缅就是给英军做了挡箭牌。”据资料显示,这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可谓一波三折,最初由于英军高估自己,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而且担心中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因此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导致远征军滞留在滇缅边境。

  在战争中,由于英方坚持先欧后亚的策略,因此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此时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任务也由“保卫缅甸”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

  虽然作战任务改变,但是中国远征军并没有怨言,恰恰相反,在进入缅甸后,中国远征军接连打了几场让英国人交口称赞的漂亮仗。“比如说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这些胜仗不但鼓舞了我军士气,也在外国人面前树立起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毕世铣说。

  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在第一次入缅作战结束后,日军伤亡近4500人,英军伤亡1万余人,而中国远征军则损失了5万余人。“其中大部分人是战死在胡康河谷。”位于缅北的胡康河谷,在缅语中有“魔鬼居住地”的意思,方圆数百里无人居住,被称为“野人山”。1941年,在掩护英军撤退的过程中,中国远征军第5军曾误入这块禁区,损失惨重,遗尸无数。后来在1943年的缅北会战中,中国远征军夺下了胡康河谷,但是担任主攻的新38师在胡康河谷见到最多的,就是第 5军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枪架而坐。

  老兵:穿着丑化形象

  《团长》一剧热播后,不少人尤其是当年幸存下来的远征军老兵,对该剧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尤其是对当时远征军的穿着,老兵黄绍甫称该剧“丑化远征军形象”。对此,作为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的段生馗却持反对意见,他对记者说:“我觉得《团长》里军人的打扮并不过分,甚至可以说是尊重了历史。”

  事实上,作为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的段生馗,曾是《团长》的编剧兰小龙的幕后军师。当初兰小龙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曾在滇西抗战博物馆里待了整整3个月,而段生馗在这段时间里,给兰晓龙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远征军和滇西抗战的故事。“ 虽然兰晓龙对我说,《团长》一剧的最终结局会‘保密’,但是我认为如果不出意外,该剧最终的结尾,或许与我给他讲的3 个团长的故事相吻合。”段生馗说。

  与毕世铣一样,段生馗作为一名研究远征军20多年的专家,对远征军在缅北的会战曾做过详细调查,还专程为此前往缅甸进行了实际考察,并带回来一批当年远征军的遗物。

  “当年中国远征军就是在野人山吃了大亏。”段生馗告诉记者,虽然当时的大败震惊了全国,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这一次的大败是“必然”的。

  困扰着中国远征军的第一个问题来自于他们的枪械。资料显示,当时中国远征军统一配备的是德国武器,而事实上,这批军人“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他们本身在地方上用的武器配备就不一样”。虽然有专门的人指导远征军使用武器,但是一旦到了实战当中,还是出现使用不熟练的问题。

  此外,在进入缅甸后,整个缅甸战场的形势已经是日军占优势了,加上英军忙于撤退,使得中国远征军在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与日军对抗,损失自然惨重。“比如说以最初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为例,清一色的德国武器配备,是典型的全机械化部队,但是这些机械化装备在多林的缅甸并不实用。”段生馗说,虽然第5军在初进缅甸的时候打了几场胜仗,但是部队的机动能力却也大打折扣。

  而真正威胁中国远征军的,则是当地的气候和生存环境。“第5军就是在缅北溃败中吃了这个大亏,导致大部分士兵死在了野人山。”段生馗对记者说,缅北多为原始森林,不熟悉丛林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水土不服,痢疾肆虐,导致了第5军“ 穿越野人山”的惨战。很多幸存下来的士兵逃回来时,穿着甚至还不如叫花子。“所以我个人认为,《团长》一剧中远征军的穿着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段生馗说。

  仅有74名老兵还活着

  据腾冲地方部门的资料显示,当年的中国远征军在结束整个滇缅战争后,一部分人回到国内继续抗日,另一部分则留在了腾冲以及滇南地区定居。现在,腾冲地区还活着的远征军老兵仅有74人,他们的生活大多比较困苦。记者几经联系,终于电话采访到了一位参加过远征军的老兵卢彩文。

  现年84岁的卢彩文老人是腾冲人,在腾冲沦陷后,年仅16岁的他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虽然一直从事情报工作,但是他对于当年远征军的故事也有所耳闻。

  “当时,一个战友对我说,部队进入野人山时有4万人,结果只有8000人活着出来了。”让卢彩文记忆深刻的是一位战友的经历,那位战友和其他几个战友一起穿越了野人山,其中一个战友因为疲劳过度,躺在地上就睡着了,半天后,当其他战友找到他时,他已经被野人山的食人蚂蚁啃得面目全非。“他们说,野人山里到处都是这种食人蚂蚁,而且蚊子都有毒,叮上一口就要送命。”

  虽然缅北溃败让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但是却保存了其他部队的实力。1943年,中国远征军与英军发起了缅北会战,在当初让自己吃尽苦头的地方,中国远征军击败了驻守的日军,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远征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