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专家:朝鲜火箭大气层外飞行不侵犯日领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 10:01  新华网
朝鲜火箭发射图
朝鲜火箭发射图

4月5日,两名韩国人在首都首尔的火车站观看朝鲜发射人造卫星的电视新闻。
4月5日,两名韩国人在首都首尔的火车站观看朝鲜发射人造卫星的电视新闻。

  编者按:4月5日11时20分,在朝鲜北部的舞水端里发射场,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朝鲜官方称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名为"光明星2号"的人造地球卫星。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则指责这是一枚"大浦洞"2型远程弹道导弹。

  美日为何如此高调炒作朝鲜的发射活动?此次风波背后隐藏了各方怎样的用意?本周《陈虎点兵》为您深度剖析风波背后的深层原因。

  如何从技术层面判断发射卫星还是试射导弹?

  此次风波集中的一个焦点就是朝鲜到底是在发射卫星还是试射导弹?那么,怎样从技术层面上判断一个发射行为是发射卫星还是试射导弹呢?发射卫星和试射导弹到底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把发射卫星和试射导弹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考量,本身可能就有些不对等。发射卫星是一个有效载荷的问题,而试射导弹则是试验一个完整的武器系统。它们相通的部分是运载火箭:发射卫星需要运载火箭,而导弹的动力部分同样也是运载火箭。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对火箭是这样进行定义的: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的飞行器。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还可用于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从这个词条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究竟是发射卫星还是试射导弹取决于它的有效载荷,也就是要看这个运载火箭上装载的有效载荷到底是人造卫星还是用来作战的杀伤战斗部。

  朝鲜发射运载火箭这一新闻事实是大家公认的,至于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到底是什么,这是现在各方争议的焦点。朝鲜坚称卫星已经入轨,并开始播放歌曲;而美国声称并没有接收到卫星发出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判断呢?

  首先,从发射卫星的角度来进行判断。

  发射卫星有两种可能性:成功或失败。

  如果卫星发射成功,也就是说卫星成功地进入轨道,那么现有的空间监测系统可以监测到在轨道上运行的这颗卫星。同时在地面上,也可以接收到这颗卫星发回的无线电信号。这样就很容易可以判断出发射的是人造卫星。

  如果卫星发射失败,空间监测系统是看不到这颗卫星在轨运行的情况,当然也收不到这颗卫星发回的无线电信号。

  因此,仅仅没有检测到卫星的在轨运行和没有接收到信号只能判断发射活动是否成功,而无法确定发射物究竟是卫星还是导弹。

  从试射导弹的角度进行判断。

  试射导弹应该有一个完备的试验过程,是由导弹的整个飞行过程来构成的。

  导弹的升空过程是运载火箭从地面发射、穿过大气层、进入大气层外的飞行弹道。大气层外的飞行弹道就是弹道飞行段,在这个阶段要对它进行无线电测控,同时搜集它的各种飞行数据。

  最后一个很关键的阶段就是导弹弹头的再入阶段。在飞行弹道阶段,运载火箭是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导弹要想击中目标必须重新进入大气层,因此,作为导弹武器还有一个再入段。如果没有监测到这个再入段,那么基本就可以判断这应该不是一个完备的导弹试验。

  并且,作为一个完备的导弹试验,试验方会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监测,特别是在它的再入阶段,试验方应该要监测弹头再入的情况。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弹头会溅落在海上,而试验方会在海上回收这个弹头。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个弹头在试验当中不是装载战斗部,而是一个测控舱,回收这个弹头之后就可以从测控舱中取出所需要的测控数据,这样才是一个完备的导弹实验过程。

  从现在报道的情况来看,美、日的一些报道宣称监测到了火箭在大气层外的弹道飞行阶段,但是都没有准确地报道出导弹再入段的情况,也没有见到朝鲜回收弹头的举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凭借没有看到在轨卫星和没有接到卫星发回的信号,是无法确认朝鲜发射的就是导弹。

  发射活动是否应该受到指责?

  我们看到,美、日等国都在对朝鲜的发射活动发出指责。那么,一个国家发射卫星或试射导弹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指责呢?

  首先,发射卫星应该是进行科学实验、开发和利用空间,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的权利。其他国家都不应该也不能够对发射卫星的这种行动进行指责、威胁甚至制裁。

  那么,发展弹道导弹是不是受国际法或一些国际条约的限制呢?目前,国际社会还没有一个很正式的协议或者条约对这方面进行严格的限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叫做《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的非正式国际协议,这个制度的内容是防止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可携带核武器的导弹的扩散。这个规定的表述有几个界定词,首先是射程在300公里以上;其次,可携带核武器;第三是扩散。换句话说,这个制度对一个国家发展这类武器的制约是有限的,它更多着眼于这个国家发展这种技术之后向第三国和本国之外的一些地区扩散这种技术。美国方面在前几天就声称有一个伊朗代表团全程参观了朝鲜发射活动的全过程,以此为依据暗指朝鲜有武器扩散的嫌疑。然而,嫌疑毕竟是嫌疑,在没有拿到核扩散的确凿证据之前,任何方面都很难有充足的理由去指责朝方的发射违反了国际条约。

  在朝鲜的发射活动之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就曾发表言论要进行拦截,日本甚至声称如果发射物经过日本上空,同时有可能坠落到日本国土的话,就要进行拦截。实际上,日本偷换了上空和领空的概念。我们知道,领空有一个高度的界定。一般来讲,领空是在大气层之内的这部分空间。如果别国发射物的飞行高度超过了大气层,在大气层外飞行,那么即使是在上空,也不属于领空范围。这就如同船舶行驶在公海上一样,别国无权干涉。另外,日本还讲了一个"可能":可能坠落在日本的国土上。用一个"可能"就要确定去拦截别国的发射物,这恐怕也是比较少见的一种情况。

  当然,尽管美、日等国"放话"在前,实际上在具体的发射过程当中,也并没有实行拦截的行动。

  美日为何高调炒作朝鲜的发射活动?

  我们看到,美、日等国在发射之前就一直密切关注这个事件并频频发表言论。发射后也一直在紧盯不放。

  那么,美、日等国为什么要高调炒作这个事件呢?

  对于美国来说,它只是延续了长期以来的一贯政策。

  日本的情况可能和美国有所不同。一方面,它通过这种高调炒作,强调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关注,争取本国在朝鲜事务上的发言权。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它是在通过这个举动向美国示好,希望通过这个事件的炒作,美国能给自己"松绑"。也就是说,如果国际社会认定朝鲜确实是在发展远程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作为邻国的日本也就有理由声称自己受到了"威胁",那么,发展相应的对抗性武器、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日方认为,既然有了这种需求,美国也就应该从政策上适当地"松绑",甚至在日本发展这种对抗性措施的时候,还要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紧随其后我们看到,英国《金融时报》4月6日发表题为《韩国也在计划发射卫星》的文章。文章称,韩国官员透露韩国计划在7月底发射自己的火箭。

  所以,从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各自打"小算盘"的精妙之处。

  发射事件的深层原因

  针对朝鲜的此次发射活动,美国在发言,日本在发言,俄罗斯在发言,韩国也在发言。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国家的关注呢?

  我认为这次发射事件引发的风波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透过这次发射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国家在纷纷争夺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裁判权。

  到目前为止,作为发射国本身,朝鲜明确地讲出了自己的目的:发射卫星。但是作为另一方的美、日等国则坚持认为这是试射导弹。

  那么,国际社会有没有形成一个倾向性的认识呢?这个倾向性的认识会倾向于采取哪一方的观点呢?实际上这就要取决于争论的各方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和对国际事务的裁判权。

  在当今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在国际事务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裁判权。这一点,在这次发射事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围绕着朝鲜发射活动产生的风波现在尚未平息。我们都希望这个事件不会引发一种极端的结果。如果这个事件真的引发出争端、对抗甚至战争,那么将会对亚洲甚至对世界的战略环境产生一个不利的影响。因此,处理这个事件还是要遵循和谐、和平的原则,心平气和、公正合理地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和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一个共赢的局面。

  小资料:

  火箭: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的飞行器。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

  导弹:依靠自身推进能控制其飞行弹道,将弹头导向并毁伤目标的武器。

  弹道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这种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作惯性飞行的轨迹。

  弹道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按使用推进剂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按结构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资料来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朝鲜 火箭 日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