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纲要、陆文强、廖海峰
东海某海域,潮涌浪卷。一支涂上海洋迷彩的新型舰艇编队从某军港悄然驶出,直扑预定作战海域。“发射!”随着大队长周向前一声令下,4艘快艇同时发射导弹,“敌舰”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葬身火海。
这是海军某新型导弹快艇大队演练中的一幕。
新艇、新弹,首发即中
一年冬天,某新型导弹快艇破浪前行,准备试射首枚导弹。
由于是新艇新弹,大队官兵们试射前反复演练各战位的协同动作,先后十多次推演导弹试射方案,仔细推敲海上涌浪、风向变化对导弹试射带来的影响,做好了各种应急部署,有的还悄悄写了遗书。
“发射!”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某新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准确命中目标。
大队组建之初,面临着新装备技术复杂等诸多问题。但从接艇驻训命令下达的那一天起,大队党委庄严承诺:要把大队打造成“海军第一快剑”。
为期2年的工厂驻训,不仅要初步形成战斗力,还担负着为后续部队探路的重任。造船厂接待能力有限,接艇官兵们二三十人挤在一个房间,几百人共用5个水龙头,没有餐厅就轮换吃饭。
驾驭新装备,无经验、无操作规程、无训练方法,大队采取“接装与培训同步、试验与训练并举”的办法:一部分官兵参加工厂院校的培训;另一部分跟随工程师试航,熟悉装备性能和构造。他们还结合了“一艇多训”与“滚动实施”两种办法,组织官兵轮流上岗操作,训练合格率达到98.6%。他们编写的近200万字的新装备操作规程和制度,已成为后续部队的训练蓝本。
训为战、练为战
一场实兵演练中,“敌”舰艇编队进犯我海域。新艇发现“敌”方,正准备发射导弹,却由于操作不熟练,被“敌”方抢占先机,新艇被“击中”。
之后,无形的压力笼罩在官兵们的心头,谁也不敢对新艇“轻举妄动”,消极保安全的思想迅速蔓延。
“天天盼着新装备,新装备来了却只满足于开得动、导弹打得出?”部队长郭玉军直点痛处,“观念落后比装备落后更可怕,科学训练必须发扬首创精神!”
全新的战斗力效益观由此形成。大队组织动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官兵们逐个系统、逐个程序、逐个数据地分析装备性能,将可能造成的损坏降低到最低;举办《电子通信》《信息化战争研究》等知识讲座,提升官兵们驾驭新装备的本领。
训为战,练为战,成为官兵们的自觉行动。他们主动设置复杂的敌情背景,天上有飞机、水面有舰艇、水下有潜艇、岸上有陆军、空中电磁交错……立体化训练“火药味”十足。大队定期组织同型舰艇进行全功能全系统创新式训练,使战斗力得到迅速提升。
哪儿限制了信息化装备性能的发挥就从哪儿开刀。作为新装备部队,大队大力组织官兵们研习战法训法,每艘艇都要承担战法研究课题。几年来,大队官兵80%的学术成果在海军、舰队获奖,有的还被指挥院校搬上了讲台。
雷达班长刘志浩摸索出的新型雷达操作要诀,大大拓展了新装备的潜能。他与副艇长李进章共同撰写的论文《某型导弹快艇作战使用》成为海军院校教材,刘志浩本人还被特聘为编外教员。
不要简单条件下的100分
一年春节,大队突然接到参加实弹演习任务的命令。
战斗还没开始,大队的某新型导弹快艇编队就遭到“敌”强电磁干扰。面对“敌”方射出的“冷箭”,编队迅速摆兵布阵,撑起电磁“天网”。随后转防为攻,数艘导弹快艇突破层层干扰欺骗,运用自创战法,取得了最大射程命中目标的成绩。
大队新装备的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反击能力再次得到了检验。
“宝剑”在手,更要练就高超的剑法。大队长周向前始终瞄准未来海战从严从难组织训练,主动协调邀请兄弟单位模拟“敌”方干扰,多次运用新战法,充分施展导弹快艇的性能,进一步提高攻防作战能力。
一次演练中,某新型导弹快艇编队要打掉干扰靶标。但因电磁干扰,目标难以捕捉。
“我们宁可要复杂条件下的60分,也不要简单条件下的100分。”周向前态度鲜明。那天,他率编队将新装备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不到10分钟就死死咬住靶标。双发齐射,两枚导弹直接命中干扰靶。
战以才胜,大队坚持在重大任务中锻造信息化精兵。
一场实弹射击演练即将拉开战幕。大队党委对主操作手举棋不定:1号候选人赵有涛,曾在大队首枚导弹发射中准确命中目标;2号候选人曹冬春是没有打过实弹的新手。
“越是接近实战的演练,越要砺炼新手。曹冬春担当发射重任!”党委成员最终决定。
第二天上午,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曹冬春迅速捕捉目标,导弹准确命中靶船。一次次演习演练,让一批批技术骨干、操作能手脱颖而出。
近年来,这支新型导弹快艇大队多次实射导弹,全部直接命中目标;参加并圆满完成数十次重大演习任务,取得16项重大战法训法研究成果,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