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亚丁湾4月6日消息 (记者 孙利) 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首次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护航编队克服任务持续时间长、装备使用强度大、维护时间少的困难,坚持科学管装用装,三艘军舰的数万套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为圆满完成首次护航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月5日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执行首次护航任务的第100天,“海口”舰正在执行第37批护航任务,为6艘商船实施伴随护航。记者孙利走进了被誉为军舰“心脏”部位的动力机舱,感受一下机电兵的工作环境。这里的温度显示是42度,噪音大约100分贝。四级士官、班长王东带领全班同志正在对左巡航柴油机进行保养。王东说告诉记者:“保养的项目主要包括更换滑油、滤器,检查调整气阀间隙、更换冷却水等等。由于护航行动中,军舰始终处于航行状态,所以发动机的检修保养一般选在舰艇航速要求较低的单机航行中,这样既不影响护航,又能顺利完成保养工作。”
其实,合理安排设备工作和保养时间仅仅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科学管装、用装的措施之一。“海口”舰机电长杜彬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说,过去,人民海军有多次远航的经历,但无论是出访,还是出海训练,都可以在靠港中完成维护保养,而护航任务中,必须要在航行中保养,在动态中维护,这对装备维护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以往任务相比,这次护航行动机电装备保养最大的区别有三点:一是缩短设备保养周期。比如原来柴油机500小时需要做的项目,现在200多小时就做,燃气轮机50小时需要做的项目,现在20小时就要保养,将所有的设备保养周期缩短一半。二是对所有设备实施精细化维护保养。护航编队制订了多项保养细则,每名官兵都要按照护航期间装备使用管理细则进行保养,比如仅柴油机每天就有20多项重要指标,燃汽轮机有30多项指标,落实到每名官兵。三是加大了装备运行监测力度。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绘制曲线图,随时掌握装备运行状态。
记者了解到,中国海军首次护航行动中,部分主要设备工作时间已经超过平时2年的工作量,但设备故障率却仍然保持较低水平。护航编队某驱逐舰支队装备部王建辉中校告诉记者,这与编队精心制定装备保障方案预案,进行科学的装备评估有直接关系。出发前,编队对主要装备进行认真的评估和科学的预测,有针对性地申领了机电、特装、舰务器材、通用工具及消耗品共15000多件(套)。组织军民一体化保障培训,强化了舰员自修能力,所以,一般的故障,官兵们自己就可以排除。任务期间,编队不断修改完善《护航期间装备使用管理措施》,逐步对主要装备的使用时间、维护时限、保养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使舰员用装、管装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编队各舰均建立了装备巡查制度,按《海上装备监测方案》定期对装备进行科学监测,消除故障隐患。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过影响护航任务的重大故障。
“海口”舰负责装备工作的李殿军告诉记者,首次护航任务中,他们根据装备特点采用集中保养和分散保养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殿军说:“集中保养主要针对高速航行状态不好保养的装备和舰体部分,如:主机、电机、航海、通信装备、舰舷、上层建筑等。而在其余时间,舰上则依托各部门战位,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养工作。将月检修任务分配到一个月的每一天,将周检修任务分配到一周的每一天。这样,任务虽然分散了,但能够保证各战位见缝插针,将保养这个保持装备生命力的工作坚持好,较好地保证了保养工作的落实。”
海上高温、高湿、高盐环境对军舰有较强的腐蚀性,为保持设备完好,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制定了细致周密的装备保养方案、预案。 首次护航任务中,军械装备的管理难度增加。官兵是装备的使用者、管理者和维护者,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注重发挥官兵集体智慧,开展了“我为管装献一计”的活动,官兵们提出30余条装备使用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有的还成为护航装备保养制度加以落实。
记者了解到,“武汉”舰、“海口”舰和“微山湖”舰均系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海军水面舰艇,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中,连续执行100天的护航任务,各项装备经受了严峻考验,一方面说明中国海军战舰的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一流水平,同时也说明人民海军的远航装备管理经验日趋成熟。
相关专题: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