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称中国新型弹道导弹让美航母舰载机失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8日 08:48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资料图:国外媒体称中国研制成功新型中程弹道导弹
资料图:国外媒体称中国研制成功新型中程弹道导弹

资料图:美国X-47B型N-UCAS无人机系统海上作战想象图
资料图:美国X-47B型N-UCAS无人机系统海上作战想象图

  本报特约记者 万钧

  无人驾驶飞机是美军近年来热炒的武器之一。不过,相对于陆军和空军对它的追捧,美国海军在这方面原本不甚积极。对此,今年4月号的美国《国防》月刊(提前出版)刊登题为《航母受威胁刺激无人机发展》的文章,呼吁美国海军对无人驾驶飞机予以足够重视,以应对中国不断精进的导弹技术带来的挑战。

  称美海军面临两难处境

  文章称,在过去几十年中,航空母舰一直被美军视为解决全球冲突的可靠力量。作为“浮动机场”的航母不仅对海上和空中目标拥有绝对的“统治力”,其高机动性和强大的自卫火力,也足以让敌军的绝大多数常规反击手段失灵。

  然而文章指出,现代军事科技的进步,有可能令航母的不对称优势受到挑战。一些军事专家警告说,中国目前正开发一种能够打击移动目标的新型弹道导弹,美国海军则是其主要假想敌。最关键的是,这种陆基导弹的射程据信超过1000海里(1海里约合1.852公里);如果此推算准确,航母编队今后就必须与海岸线保持更远的“安全距离”。

  如此一来,美军舰载机航程不足的弱点便会暴露出来。文章指出,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美国海军更倾向于以多用途飞机作为舰载航空兵的主力。问题在于,现役的F/A-18C战机仅有200海里作战半径,较新的F/A-18E为400海里;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主力F-35C,这个数字也不过600海里,比中国导弹的射程短了许多。

  文章分析,美国海军将因此面临两难处境:若想躲避导弹的威胁,就得放弃对岸上目标的空中打击;如打算实施空袭,则必须冒险进入导弹的射程内。

  无人机大有用武之地

  如何化解这个矛盾?除了有针对性地开发反弹道导弹手段外,设法延长舰载机的航程也是一条思路。文章认为,尽管有人驾驶飞机可以通过空中加油实现这一点,但美国海军正在开发的N-UCAS舰载无人机,更适合在高威胁环境下承担远程打击使命。

  据文章介绍,作为美国海军第一种固定翼无人机,N-UCAS可以隐蔽地穿透对手防线,对陆地目标实施精确轰炸。“凭借1500海里以上的作战半径和50至100小时的续航时间,N-UCAS大大拓展了航母的打击范围,”美国海军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罗伯特·O·沃克表示,“它使我们能在远离敌军的位置发起攻击。”

  文章进一步指出,相对有人驾驶飞机,舰载无人机“不知疲倦”的特性,使其在执行任务时的表现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在需要潜入敌后实施侦察时,使用无人机的代价也远较普通飞机为低,特别是不必再为飞行员的人身安全操心。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甚至还打算为这些无人机增加反导能力。在他们看来,反舰弹道导弹在发射升空阶段最容易被摧毁;如果能让携带拦截器的无人机深入敌境,就可以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提前解决掉让航母头痛的导弹威胁。文章强调,这种反客为主的作战思路不仅针对中国,在波斯湾等一些“环境特殊”的海域同样有用武之地。

  阻力重重致前景难料

  N-UCAS眼下尚处在初期试验阶段,按照原先的设想,该机正式服役的日期可能要拖到2025年。尽管“中国导弹威胁论”使该计划有了加速前进的动力,但文章承认,无人驾驶飞机想要大规模装备美国海军,还需要克服多方面的阻力。

  首当其冲的仍然是经费问题。文章指出,在2013年前,N-UCAS项目还需要至少15亿美元的拨款;然而在总体预算紧缩的大环境下,美国海军似乎不太情愿专门为此买单。这样做的结果是,无人机不得不继续同有人驾驶飞机争夺有限的资金。

  其次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文章批评一部分军方人士,称他们不仅对中国导弹的威力估计不足,还对无人机的实战性能缺乏信心。由于美国海军在过去数十年中坚持使用有人驾驶飞机,加之航母上的空间有限,许多飞行员担心自己的位置被无人机顶替,所以难免对后者抱有抵触情绪,不愿和它们在同一条船上服役。

  此外,无人机的部队编成与控制方式与传统舰载机差异较大,这也让美国海军很不适应。文章引用负责无人机项目的威廉·香侬少将的说法指出,“它们不能被‘驾驶’,只能被‘指挥’”;换言之,一个人即便没有上天飞行的资质,仍旧可以熟练地遥控无人机完成任务。文章认为,为尽快适应这种变化,美国海军应该多向空军和陆军“取经”。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 弹道导弹 舰载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