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 王永平 张华席 摄影报道
中国军网利比里亚3月15日电 题:“CHINA,GOOD!”(中国,好样的!)——中国维和工兵分队紧急救助落水车辆
2009年3月6日上午8时25分,值班员接到绥德鲁地方政府求助电话,距离绥德鲁至塔佩塔8公里处,一辆空载卡车翻进一座木质桥下,无人员伤亡,请求中国工兵分队前去救援。
大队首长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向联利团汇报并果断做出决策:由霍副大队长带队,中队长王俊峰带1台吊车、1台装载机及相关警戒保障人员11人组成营救小组前去救援。
一声令下,立即出动。8时50分,营救小组在当地巡警和卡车司机的带领下抵达现场。
霍副大队长当即做出部署:“警戒人员封锁道路,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其他人员负责现场营救!”说着,便带领中队长王俊峰、吊车司机李冲等相关人员向卡车“遇难”的地方走去,眼前的一切顿时使他们惊呆了:只见一辆白色卡车车头朝天,车身潜水,侧立在桥的左侧,车身与水面约成90度角,且车身与车头已经严重扭曲变形。再看看卡车的周围情景:一座宽约3米,长约15米,高约3米的木质桥,整个桥面由6根木头悬挂支撑,从表面上可以看出,6根木头经过长时间的风刮雨晒已经有腐朽的迹象,而造成这台卡车侧翻的罪魁祸首正是由于桥左侧的一根木头朽断的原因,桥头两侧都是深坑。这给营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卡车只能用吊车营救,其它装备车辆均派不上用场,而卡车车身在水里,吊运绳索的连结点难以固定,这且不说,即使将其顺利吊起来,桥头两侧都是深坑,也没有合适的停放位置。
营救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而此时被阻塞在桥另一头的当地群众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营救小组的身上。
“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将卡车救出呢?”霍副大队长和几名同志的脑子以180脉的速度转动着、思索着,一个个方案被排除,一个个设想被驳斥,3分钟后,一个科学的方案出炉了:霍副大队长根据桥右侧是一个坡道深坑的实际,决定将卡车吊起后停放在右侧,而后用石头将后侧轮胎支住,防止滑行,最后再用吊车将其牵引上来。
方案一定,中队长王俊峰迅速带领李冲、王中华、李晓晓3名同志拿起钢丝绳,小心翼翼地将卡车的前桥做了固定,然而车身下方的固定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它是潜在水里的,王中华、李晓晓两名同志也顾不了太多,迅速跳入水中,中队长王俊峰和李冲则顺着油箱爬到后轮胎上面,四人协力,左拉右拽,好不容易才将卡车后桥固定好。这时,已是9时40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几名同志的衣服已全部湿透,脸上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淌,但丝毫没有影响工作的干劲。
随着霍副大队长的一声令下,吊车司机李冲开始升起吊臂,转动绳索,卡车随之上升并缓缓浮出水面,这时,周围群众的表情明显有些激动,目不转睛地盯着上升的卡车。
谁知,卡车刚出水面,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因上升的卡车来回晃动,断裂的传动轴卡住了桥梁,致使吊绳无法上升,只好被迫降了下来,李冲又试着吊升,还是卡在那里,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站在一旁的霍副大队长向下看了看被卡住的传动轴,旁边是一片狼籍的断木板,嘴喃喃地动着却没有出声。猛地,他灵机一动:“何不妨来个‘移花接木’?”说着,他迅速让中队长王俊峰、王中华等5名同志拿起地上压断的木板,几人协力用木板顶住车头,使车身离开桥梁,传动轴绕开桥梁,同时,吊车慢慢升起,5名同志用力将车头向外顶,终于成功将卡车吊过了桥面。
霍副大队长这才松了口气,迅速让桥上的所有人员撤离,挥手向司机李冲示意吊车大臂右移,虽然卡车被顺利吊到了桥右侧,但是面对桥右侧的深坑,大家的心始终不能平静,这对吊车司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深坑连着河道,弄不好,会使卡车再次滑进河里。
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卡车上,待吊车大臂停稳后,绳索开始慢慢下降,但整个车身始终是来回晃动的,虽然刚开始下降时,影响不大,但快到坑底时,卡车就不能随意下降了,只有把卡车不偏不向地放在坑底上,停稳固,才便于下一步的营救,这对司机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只见李冲不慌不乱,冷静地根据车身晃动的方向,停一下,放一下,快放快停,每操作一步,都十分小心,经过李冲正确的判断和灵活的处置,10时35分,终于将卡车顺利停放到了指定位置,李晓晓、王中华迅速搬起两块石头支住后轮,将其固定好。
这时,周围的群众很快围到了深坑旁边,观看着大家的行动,中队长王俊峰又快速跳到坑底,带领李晓晓、王中华两名同志将车身的钢丝绳解下,调整到牵引位置,一切准备就绪,霍副大队长果断地下达了“拉”的命令,吊车牵着卡车,开始慢慢前移,1秒钟、两秒钟、3秒钟……一分钟后,卡车被成功拖上了道路。
此刻,一场惊心大营救终于成功了,大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围观的群众不约而同地响了热烈的掌声,他们欢呼着,高喊着:“CHINA,GOOD!CHINA,GOOD!”还不停地向我们树起大拇指,那声音久久的回荡在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