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来,中国东海、南海上空风云骤起: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菲律宾立法侵占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在上述海域的正当权益面临被蚕食的危险。为此,本报特邀海洋与军事战略方面的专家,为我们解析中国的海洋战略往何处去。
【专家】杨毅:中国国防大学海军少将
叶自成: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
宋晓军:知名军事专家、《舰船知识》杂志主编
李国强:中国南海问题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海频亮“红灯”并非偶然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东海、南海地区频亮“红灯”,这是日本、菲律宾等国家采取的一种“蚕食战术”吗?
李国强:这并非偶然,这是我周边国家长期以来不断强化其海洋权益、实施其海洋发展战略、与我争夺海域主权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还是中菲之间的黄岩岛问题,双边的分歧由来已久,争议始终不止,争端时有发生。近期频发的事端,是有关国家为谋求自身权益所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一方面对中国的主权产生了极大的侵害,另一方面是有关国家在钓鱼岛或南海宣示主权、攫取海洋权益的重要步骤。
叶自成:中国的一些邻国在中国的海洋权益领域挑衅中国的利益其实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它们并不是因为最近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才发生的。可以预计,这种挑衅今后还会不断发生,我们应当对此有长期准备和筹划。在这个大前提下,再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发生的这些挑衅行为,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也不需要其他的原因。昨天是日本,今天是菲律宾,明天可能是越南,大后天又有可能是别的什么国家。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是否已被他国忽视?
李国强:这不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则,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对南海周边国家没有必然的约束力,而这些国家在对这一原则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每个国家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维护其主权地位。我认该原则是目前保持南海地区稳定、逐步解决南海争议的一个重要基石。这一原则与维护我南海权益所采取的其他措施是不矛盾的。当然根据南海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内涵,并及时调整我们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出发点是要解决南海的合作问题,所以中国海军在其中无需发挥直接作用。
杨毅:“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有一个前提,就是“主权归我”,这意味着,中国在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方面的原则立场是坚定的,也是不能妥协的。一些国家的政客认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顾及国际形象,不敢过度反应,于是不断试探侵蚀中国的国家利益,认为中国软弱可欺,这种看法和做法是十分危险的。中国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友好协商解决领土纷争,即使暂时解决不了也不要恶化局势。如果动辄使用武力,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激化矛盾。但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后盾,中国海军是防止其他国家肆无忌惮侵蚀中国海上利益的强大威慑力量。
经济开发是中策,军事吓阻是下策
叶自成:在东海、南海权益遭遇挑战时,我认为中国可以实行和平解决、经济开发和军事威慑结合的战略:
一是和平解决是上策,应力争,但不抱太大希望,应两条腿走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各方应当以自我克制,不采取行动扩大争议,但现在越南、菲律宾都实际上不遵守的情况下,这一文件似乎只成了束缚中国行动的一条绳子,中国克制,其他方不克制;中国不扩大争议,其他方要扩大争议;中国共同开发,其他方不和你共同开发,中国大量的海上权益被其他方严重损害。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应当与其他方展开严正的政治外交交涉:要么共同遵守这一宣言,实现利益共享,中国可以在共同开发上承担多一些的义务和责任;要么中国将重新考虑这一宣言,或者宣布退出这一宣言;不能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其他方的善意上。
二是适当的军事威慑。为维护中国的合法海洋权益,中国可以适当的实施军事吓阻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制止其他有关方单方面破坏《南海宣言》的行动,加大在南海的军事演习力度,对在这一海域非法进行经济开采和开发的外国经济体施加压力,使其明白在这一海域进行经济活动会有巨大的政治风险。当然,这是下策,不得已而用之。
三是启动经济开发南海的战略计划,以经济行为应对其他方的经济行为。这是中策,但可能也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能采取的最好的行动。中国也不能干等、苦等和傻等,必须马上启动实际开发南海的经济安排,加大在南海中国控制区域内的经济开发的行动,放开民间参与的条件,给予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优惠政策。四万亿扩大内需的计划中,没有扩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安排是一个失误。可以设立国际共同开发区域,欢迎国际资本,也欢迎东盟各方,尤其是与中国有争议的各方参加到有共同开发中来;作为启动这一战略安排的突破口,中国可以仿照特区模式,设立西沙特别经济开发区,直属中央管辖;在台湾问题已经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实行两岸共赢的开发战略,以台湾为主,对南海最大的岛屿太平岛实施两岸共同开发计划。
中国应拥有蓝水海军
《国际先驱导报》:有人认为中国海军远洋护航是“亮剑”,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宋晓军:我不同意“亮剑”的观点,说的直接一点,这仅仅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尝试。中国建立蓝水海军不是同意不同意的问题,而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结果,除非中国放弃了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题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就缺乏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实力不是一天后就能有的,但是首先要想有,接下来是怎么操作能达到的问题。
杨毅:我不太赞成“亮剑”这种说法。电视连续剧《亮剑》我从头到尾都看过了,非常好,它体现了一代中国军人在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是我们派军舰赴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保护国家利益,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到处炫耀武力。
至于建设“蓝水海军”,这是个敏感问题。当前国外最关注的就是我们的海军,其中最主要的聚焦点就是中国是否利用强大的“蓝水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进行海外扩张,追求霸权。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需要发展远洋行动能力的海军,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这样的“蓝水海军”力量?
我们发展具有远洋行动能力的海军,它既要能够保护我们的领海主权不受侵犯,同时也能维护国际贸易和能源供应运输线的开放和安全,这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同时也是有利于我们国家的能源进口、商品进出口,也是我们国家经济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我们现在、将来都不会追求海上霸权。这点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
叶自成:这不是什么“亮剑”,而是一种很正常的国家行为。从总体上看, 中国不应追求全球海洋通道的控制能力和地位。我支持中国拥有一支有适当规模的中上等蓝水海军的观点。战略重点还是应放到组建新式陆军,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陆军应是世界上最强最先进,以及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有隐型、高速、具有大规模投送能力、能实施高精准远程打击的空军和导弹部队,海军应主要定位在发展适应维护中国近海权益和领土纠纷的海上军事力量上。
构建海洋战略势在必行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海洋战略?
杨毅: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对海洋的需求越来越大,思考构建中国自己的海洋战略势在必行。构建中国的海洋战略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必须符合我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做到维护国家利益与有利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统一。我们追求的海上安全和海上利益应该是共同安全和共同利益,不是损人利己的“排他性”霸权主义。对于我国领海和经济专属区这些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海洋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任何势力染指,要坚决动用一切手段加以保护。对于公海,特别是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和能源供应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中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维护安全、稳定。
构建海洋战略还必须要符合和服从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整体军事战略。目前我们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也更落后于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际地位应该作出贡献的期待。所以我们应该加速军事力量的建设特别是海军力量的建设。同时还要防止“中国威胁论”等有害于中国和平发展大局的舆论。
宋晓军:据我所知,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海洋战略,但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这个战略的原则不仅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而且还要以追求建立世界各个国家平等分享海洋权益为目标。
中日海军存在战略冲突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与海洋强权的冲突是否不可避免?
叶自成:中国的海洋发展是和平性质的,这在战略层面上大大减少了与海上强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比如,中国在自己的近海进行经济开发的活动,与美国海军发生正面冲突的可能性就很小。与日本虽然可能发生较大的冲突,但这也是战略层面上的,双方都会维持在一个低层次低程度的层面上,与过去那种为争夺海上霸权而进行战争是不同性质的。
中国与美国在海外发生大规模战略冲突的可能性也极小,因为中国没有争夺海上霸权的计划;中国也没有计划在海外排挤美国利益的考虑,中国合法拓展海外经济利益,完全是按美国主导的所谓世界经济秩序、市场规则进行的,冲突只能是一种经济利益的竞争,况且中国在海外的经济发展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与美国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更主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实力逐渐加强,拥有日益增强的军事威慑力量和保卫自己合法利益的坚强决心,任何强国要想用军事力量来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也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同时,即使在处理与周边邻国的海洋权益的争端中,中国也一贯坚持和平解决、共同发展、战略控制和管理冲突的方针 ,虽然争端会长期存在,但也难以因此而引起与大国的战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