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放军老兵为班长守墓24年故事感动网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9日 07:15  解放军报
陈俊贵守护烈士陵园
陈俊贵守护烈士陵园

乔尔玛烈士陵园修葺一新,郑林书和他的战友们就长眠在这里。(本报记者 卜金宝 摄)
乔尔玛烈士陵园修葺一新,郑林书和他的战友们就长眠在这里。(本报记者 卜金宝 摄)

  -本报记者 卜金宝 欧灿 

  ●在生死关头,班长拿出最后一个馒头,为了完成任务命令他吃下

  ●他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发誓今生为班长守墓,让班长永不寂寞

  ●在陈俊贵的身后,是为修筑天山公路浴血奋战的数万无名英雄

  ●网友说,我敬仰陈俊贵和他的班长,我热爱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核心提示

  万家团圆、欢声笑语,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时候,天山深处一个退伍老兵的故事却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陈俊贵,为老班长守墓24年。他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陈俊贵不是哪一级机关推出的先进典型,见报时间恰逢春节长假,而且刊登在本报的《离退休生活》专版。非重大题材、非重要时段、非重要版面,却引发了出人意料的轰动效应。

  网友的点点泪光,让我们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到了人们对人间真情、战友至爱的珍视,看到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看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一个仰望英雄、追寻崇高的民族,是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我们为有郑林书、陈俊贵这样的战友而骄傲,为无数网民的感动而感动,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

  这正是我们推出本期特别策划的初衷。

  一篇报道让人们在过年时落泪

  1月31日,大年初六,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中。广西南宁一位不知姓名的网友看完新浪网转发的一篇报道后,写下了第一篇留言:“世上最纯真的感情就是战友情!一个老兵向您敬礼!!!”

  新浪网转发的这篇文章是本报当天刊登的报道《天山深处的守望》,讲述的是退伍老兵陈俊贵24年为班长守墓的故事。在广西南宁这位网友的留言之后,各地网友的跟帖接连不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1096位网友发表评论,其中还包括来自香港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埃及的网友。在中华网的论坛上,转发这篇报道的帖子点击量达到20653次。

  “大过年的,看了这个帖,我看一遍眼睛湿润一回!”中华网论坛转帖中的第一篇留言这样写道。类似的跟帖数不胜数:“我真的哭了”“敬礼!眼泪在打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通篇读下来不觉潸然泪下”“看得我眼泪哗哗的”……

  人间真情战友至爱令人铭心刻骨

  陈俊贵只是一位普通老兵,并非各级下大力推出的重大典型;见报时间恰逢春节长假,而且是刊登在本报的《离退休生活》专版。非重大题材、非重要时段、非重要版面,却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反响。是什么打动了读者?

  我是党员我是老兵,我留下来你先走,陈俊贵的老班长让我感动,在此向他鞠躬!——新浪网友(重庆)

  这位班长名叫郑林书,他在雪地绝境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把最后一个馒头留给相识仅仅38天的新兵陈俊贵。

  1980年,陈俊贵21岁,当兵才一年时间,班长郑林书26岁,再过一年就要退伍回乡。

  那一年4月8日下午,陈俊贵正在班里洗衣服,班长把他喊过来:走,跟我去山上传达命令。“班长也没想到这次任务这么难,当时我才调到班里38天,他可能是为了加深了解才特意叫上了我。”陈俊贵对记者说道,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我们4个人带了20多个馒头出发,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当时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已经在陈俊贵的脑海里过了不知多少遍:

  地上的雪最浅也埋到大腿,每挪一步都非常艰难。班长一直走在前面,把雪趟开,其他人跟在后面慢慢往前挪。出汗太多了,裤子被风一吹冻成了冰棍儿,走路没法打弯,班长就把棉裤脱了,只穿着一条秋裤趟雪。

  在冰天雪地里走了3天3夜,大家体力消耗殆尽。这时,班长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最后一个馒头。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个馒头的分量,谁吃了它就有可能坚持到最后。“谁都想吃,但当时我们都表现得非常冷静。”陈俊贵回忆说,“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感觉好像过了很长时间,谁都没有说话。”最后,班长打破了沉寂:“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你是新兵,年龄最小,馍馍你吃。”

  陈俊贵马上反对:“能不能分成4份,每人吃一点?”但班长说:“馒头只有这么大,每人分一点,谁也坚持不到最后,我们的任务怎么完成?这个馍馍你非吃不可!”在班长的催逼下,陈俊贵含泪咽下了硬得像冰块一样的馒头。去年12月26日,记者见到陈俊贵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对我在这里守护班长24年,现在的人肯定很难理解,因为没有那段经历。我跟你说吧,你的命是另外一个人给的,你会怎么样吧?其实感情比钱重要得多。如果我对班长说,把这个馒头给我吧,我给你两万、三万,班长肯定不会答应的。”

  是啊,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忠义之人,堪比关云长!——网友“神州一片红”

  情谊无价,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谁做到,谁伟大。我没做到,我要做到!——网友“红尖兵”

  记者把这些读者评论告诉了陈俊贵,他淡淡地说:“这有啥?我没有完成班长临终托付,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就在陈俊贵咽下最后一个馒头后几个小时,郑林书昏倒在地。3名战士紧紧拥着班长。

  过了一会儿,郑林书苏醒过来,叫陈俊贵的名字,陈俊贵揉搓着他的手问:“班长,你想说什么?”郑林书用微弱的声音说:“如果你能活着出去,一定到湖北老家看一下我的父母。”陈俊贵赶紧回答说:“你放心,你一定要挺住啊!”可班长还是走了。

  后来,陈俊贵被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救起,住院4年,被评为甲级二等伤残军人,退伍回了辽宁老家。他一直惦记着班长的临终嘱托,但由于老部队多次转隶,他和班长又仅仅相处了38天,只知道班长是湖北人,其他一概不知。

  “我们老家有个说法,你的恩人不在了,没法报答他,就到他的坟前守上3年。”为了减少心中的愧疚,1985年冬天,陈俊贵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地方——那拉提。

  陈俊贵最初也没想到,在烈士陵园越呆感情越深,守着班长和战友的墓碑,总是不忍离去。当他听说一些地方的烈士墓因管理不善而荒草丛生、无人问津,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留下来的意义。他索性带着妻儿在这里开荒种地,扎下根来,却从未放弃过寻找班长的家人。直到2005年9月的一天,陈俊贵终于找到了郑林书家乡的具体地址: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上马石河村。陈俊贵立即赶过去,才知道班长参军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是2003年去世的,临终前还在念叨班长的名字。

  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仰天长叹,发誓今生今世为班长守墓,让班长永远不寂寞!

  向你的妻子致敬,她那么支持你,但报道你们的文章中没有多少文字描写她,没有她你很难坚持到今天。——新浪网友dalimao

  陈俊贵说:“感谢我的妻子,说句良心话,没有她陪着我,我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1984年3月,陈俊贵退伍回到辽宁老家,被安排在县城当电影放映员,妻子孙丽琴在公路收费站工作,生活过得挺美满。当他决定去新疆为班长守墓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父母、战友、同事都劝他:你想念你的班长,可以去新疆上坟,没必要把家都搬过去吧?但妻子理解陈俊贵的感受:“班长是他的救命恩人,他答应班长的事没法完成,不去守上3年,他会难过一辈子。”她只对陈俊贵说了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去,我就陪你去。”

  刚来那阵子,住的地方都没有,就搭个窝棚。有一次下大雪,把窝棚埋了,外面都看不出来,还是邻居赶来才把一家人挖出来。夫妻俩在草滩上开荒种地,有时连吃盐都困难。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变成了天山深处地地道道的农民。

  孙丽琴不怎么爱说话,记者和陈俊贵谈话时,她一直在旁边认真地听。陈俊贵告诉记者:“我这一生最感激的人,一是爹妈,他们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养育了我;二是班长,在生死关头,将生的希望给了我;再就是我老婆。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绝对挺不到今天。”孙丽琴动情地插话:“我就是看中老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才跟他抛家舍业到新疆来。”

  陈俊贵总是愧疚:“我和班长是生死之交,我该来为他守墓,对吧?可我妻子和班长又不认识,她完全可以不陪我来这里吃苦,她还有自己的父母兄弟一大家子人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老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