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韩海峰 韦存韧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第二炮兵某基地装检研究所技术室博士主任孔祥玉,人称“孔博士”。他个头不大,胆子却和他的眼镜度数一样大得出奇:到装检研究所工作时间不长,却接二连三地向所党委提出“无理要求”——两次伸手要“官”,一次张口要“学”!更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他的3次“无理要求”竟然“次次如意”!
毕业一个月就想当组长
2005年6月,孔祥玉婉拒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公司高薪聘请,怀揣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和4项重大科研成果回到装检研究所。作为该所第一个培养出来的博士研究生,孔祥玉一回来就引人关注,官兵们都想看看这位博士是否货真价实。
孔博士还真露了一手。在某型装备核心控制领域的技术攻关中,他通过刻苦研究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撰写出2篇在军内颇有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
就在大伙夸奖的声音还没落下时,他找到领导提出了第一个“无理要求”——当专业组组长。面对孔祥玉的自荐,还未等领导表态,群众就有议论了:“有知识就能直接当组长吗?那些在专业组里干了多年的老同志怎么办?”
“你刚学成归来,不专心致志地搞科研,为何要当‘官’?”面对所长王国庆的疑问,孔祥玉道出其中缘由,“我正在攻关的这项课题,技术含量高、系统集成杂、牵涉学科门类多,一个人要搞理论研究还行,但要动手攻关试验就难了,只要给我一个专业组就保证能完成这项科研任务!”党委经过研究,出人意料地决定任命孔博士为技术室系统控制专业组组长。
孔祥玉没有吹牛,全组人员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分工、密切协同,3个月就使某装备核心控制技术优化成功,使长期影响武器效能的“顽症”得到了彻底解决。
刚出点成果就想当领导
孔祥玉又成了“热点人物”。2006年6月,该所技术室面临领导调整。刚回来仅一年的孔祥玉,突然找到所政委张贺成,要求担任技术室领导。
孔祥玉的第二个“无理要求”一出,不光所领导吃惊,就连群众听了也是议论纷纷。这个岗位得经过层层选拔,只有德才兼备,有丰富的装检科研工作经验,并为技术室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才能担任。难道他当官“上瘾”了?孔祥玉给出的理由是,要“官”不是为了添个“乌纱帽”,而是为了在科研中有更大的领导决策权和组织指挥权。
所党委会上,大家也是意见不一。孔祥玉参加工作时间太短,把一个单位交给他领导能放心吗?面对种种疑虑,张贺成说:“孔祥玉的科研能力有目共睹,提拔他是为了发挥他更大的科研领导才能。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经验不足等问题,党委可以面对面帮助他。”最后,所党委再次出人意料地任命孔博士担任技术室副主任,主抓全室大小科研工作。
走上室领导岗位后,孔祥玉如鱼得水。针对某装备出现故障发现难排除难的问题,他率领人员研制出“故障自动诊断仪”,使得装备故障检测排除效益提高十倍;研制成功“某型装备信息化环境监控系统”,彻底解决了装检作战训练环境监控难题,大大优化了装检作业流程。
屁股没坐热又想入校门
孔祥玉归来短短两年时间,便带领大伙先后完成了科研课题10多项。2007年,该所接收信息化新装备。就在全所人员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集中攻关时,他又突然向所党委提出新要求——报考博士后。
消息一经传出,该所上下又是议论纷纷。几个课题组负责人找到所领导,“当前新装备科研任务这么重,放他走科研任务就不好完成了!”与孔祥玉一起工作的同事也认为,以前他要岗位所里给岗位,要平台所里给平台,研究所党委对他是多次破格了,这次恐怕够呛。
可是事实再次出人意料,这次所党委还是批准了孔博士的申请。所党委的理由很简单:孔祥玉深造是为了装检工作上升到学科理论的高度,彻底解决装检训练、科研试验与维修管理的条块分割“顽症”。
次次给“绿灯”皆自有“明灯”
2008年9月1日,孔祥玉踏上了攻读博士后的征途。这一天,研究所主要领导亲自为他送行。前来送行的官兵也纷纷感慨:孔博士运气真是太好了,碰到这么“耳软”的研究所党委,3次“无理要求”都遇上了“绿灯”!
“对待小孔的3次要求,研究所党委心中自有一盏‘明灯’,不是成人之美的开恩,不是袒护尖子的迁就,而是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王国庆所长说,“这3个要求看似无理,但放在科学发展观这盏‘明灯’下,却是完全合理的。人无完人,我们要着眼于协调可持续发展去培养人才,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才是真正的对战斗力负责。”
不到一年的时间,孔祥玉就连克3项制约装检作战的重大理论难题,并将特装武器构造、战术性能、操作流程、技术研究、维修机理等方面进行理论串联,写出了数十万字的专著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