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羌寨,空气像洗过一样清新。
陈家山高耸入云,满山的苏木树已经返青,把山脚下的苏宝河水也映得碧清了。山体上,仍可看出滑坡留下的道道伤痕,而碎石与瓦砾间,已经有零星小草硬倔倔地钻出头来。
山脚下,乡亲们摆好烟酒,供起象征神祇的白石。祭品簇拥的是一个相框,相片里,他与她的笑颜仍旧灿烂。
那是两个平凡而壮烈的生命,那是一对让羌藏人民永远铭记的英雄儿女:羌族军官第二炮兵某部排长陈大桂和他的藏族妻子杨欢。
灾难面前,把生的机会留给乡亲,英雄儿女用生命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在川北的崇山峻岭间,陈家山犹如一个灵秀的翠屏。北川县擂鼓镇羌寨陈山村,就坐落在陈家山的半山腰上。几十座吊脚楼丛丛簇簇,在山间每一处坪坝上见缝插针地落脚。
灾难,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
“那天我们都在大桂家修房子,”村民桂平邦回忆说,“正吃午饭时,突然地在摇晃,墙壁裂开几道大缝,房瓦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地震了,快跑!”正休婚假在家的青年军人陈大桂一把推开屋门。乡亲们一拥而出,向东边的场坝跑去。
“我们跑到空地上,大桂看见山坡上的树直立着向下滑,就喊,这里不对头,快往西边跑!”桂平邦回忆,“我们又蜂拥往西跑,到西边安全地带只有50多米,可中间拦着一道沟,平时我们抬脚就过,可当时地一直在摇,腿脚又吓软了,都瘫在那里迈不动腿。”
这道宽不过1.2米、深不过1.5米的排水沟,此时竟成了横亘在人们生死间的一道险隘。
身后,整面山体飞速逼来;脚下,大地像波浪般摇晃。危急中,陈大桂冲到沟边,伸出了双手。陈贵山、桂成邦、桂正国、王琼华、戚大琼……一位位乡亲被这双手托过了这道生死界。
陈大桂的奶奶、父亲和母亲腿脚不便,落在了人群后面。妻子杨欢搀扶着3位老人,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母亲向儿子哭喊着求救:“大娃大娃,快来啊!”
“可当时大桂没有专门去救哪个人,谁离得近他就拽谁,一连救了11个人。”桂平邦说。
桂平邦是最后一个被大桂托过水沟的,他只跑出几步,身后垮塌的山体裹挟着巨石和断木呼啸而过,瞬间掩没了一切。
“大桂一直站在沟边救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一家绝对跑得出来。”桂平邦说。
大桂,成了人们由死地通向生界的桥梁,而他一家五口和另外4位乡亲被深深埋在了废墟中……震后,惊魂甫定的乡亲们回过神来,纷纷哭喊着扑向废墟:“大桂,大桂他们还没出来!”
他们用树枝刨、用双手挖,拼命地刨泥沙、搬石头。然而,半座山梁全部垮塌,从山顶到山脚,树木、房屋和一切生灵都被深深埋入地下,又哪里能找到亲人的踪影?
如果没有这场地震,这本该是一个多么欢乐的日子——就在几分钟前,乡亲们还围坐在饭桌前谈笑,新媳妇杨欢和婶娘们端出一盘盘腊肉、香肠、卤鸡,大桂殷勤地给大家添酒布菜。
“这是大桂第一次带媳妇来家里,他们喜事还没办,想着修好屋子办婚礼,大家就都过去帮忙。”被救的村支书陈贵山还记得震前他对陈大桂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抓紧时间把瓦铺完,你再给摆摆外省农村咋个致富的事吧!”
走出羌寨的陈大桂,一直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每次回家,他总要跟乡亲们聊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谈谈外地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前些年,他看到附近永平乡的汉族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致富,还专门去收集了经验做法,提供给羌寨的乡亲们学习。
“大桂常打电话回来问村子里的情况。有一年,我想领大伙多种些当归、杜仲来卖,他还给我寄了一堆讲药材种植技术的书来。”陈贵山说,大桂经常自己掏钱给村民们买化肥和种子,还资助了村里6个娃娃念书。这次回家,他又让妻子杨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兴办农家乐的资料,跟乡亲们探讨开发羌寨特色旅游的事儿。
“他说,要和杨欢带头捐一部分钱,把村前的沙石路铺成水泥路,路修得好才会有游客来,药材也能运得出去。”陈贵山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大伙都挺有热情,打算春节时等村子里年轻人都回来了,就开始张罗修路,哪知道……”
2008年10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追授陈大桂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部批准陈大桂为革命烈士,第二炮兵和陈大桂生前所在部队分别作出向陈大桂同志学习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