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航天测控装备可进行远程操作及故障诊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1日 07:25  解放军报
10月21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准备发射。图为技术人员在调试跟踪火箭前期轨道的光学经纬仪。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10月21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准备发射。图为技术人员在调试跟踪火箭前期轨道的光学经纬仪。 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王朝社 马璟

  更新观念催生战斗力去年初,一次实装考核表明,总装某基地参试官兵对某型测控装备已熟练掌握。然而,当运用该新型装备组织综合演练时,一系列应急情况却让官兵接连出错。新装备参演失利,引发对训练观念的讨论。基地党委认识到,未来航天测控任务对基地战斗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演练失利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未来航天测控任务中失利。只有摆脱旧训法桎梏,严格依照装备特点,不断创新训练模式才能加快战斗力生成。

  为此,基地结合任务时限紧、试验质量要求高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优化传统训练、发展信息化训练、开展联合训练”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掀起全员参战、全程参训、全时配合的练兵高潮。在抓硬件系统训练的同时,他们狠抓配套软件的开发和操作,以发令时机、发令顺序、指令识别为主要内容展开专题训练,提高软件灵活性和可靠性。针对训练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他们组织专家开展集体会诊,实现装备操作与能力素质同步提高,问题隐患与测控风险同步降低。战斗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地还通过强化应急测控演练,着力培养参试人员应变能力。某卫星太阳能帆板和天线展开控制出现异常情况,稍有不慎将导致卫星无法正常运转。基地加大应急预案研究,经过不懈攻关,最终化险为夷,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卫星研制部门和用户单位的高度评价。从严训练激活战斗力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为执行某卫星实时测控任务,基地活动测控站远赴千里之外,与固定测控共同组成张而不散、收而弥坚的“天网”。基地部队不仅高度分散,点多线长、流动性大,而且航天测控又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岗位庞杂、协作面广。随着试验任务逐年加大,部队面临组织指挥难、风险因素多等困难。基地党委“一班人”敏锐地意识到,只有瞄准实战,从难从严摔打锤炼部队,才能找准提升战斗力的“增长点”。着眼未来航天测控任务全天候、全时空、全方位的特点,基地紧盯问题抓训练、克服弱项练精兵。利用卫星长管、装备维护等时机,他们加大技能训练,强化部队分析排除故障、及时维护保养设备能力。经过实装和网络环境下反复训练,他们还建立起测控装备远程操作及远程故障诊断系统,提高测控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

  细化任务环节,严抠指标状态。他们着眼测试任务需要,将应急测控、随机保障、交叉换岗训练等重难点课目穿插施训,逼着官兵千方百计搞突破、想方设法谋打赢。去年以来,基地相继探索出“点面结合,多网互补,动态部署,机动测控”等新训法,部队联合参试与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知识升级提高战斗力

  随着基地试验任务逐年增多,一批新型测控站相继组建,一些测控设备陆续装备部队,基地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显现。遇到试验任务高峰时,人员便四处告急。

  “要确保在信息化条件下牢牢掌握完成试验任务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切实用知识升级带动战斗力提升。”本着这一思路,基地党委在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上做文章,加速优秀人才群体的形成与成长。基地确立“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装操作全程交叉”训练思路,利用测控仿真系统和指挥自动化网,开展模拟化、网络化和电教化培训,举办测控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和网上科技论文交流,拓展试验人员的知识面。同时,他们还加强与科研、院校等单位的技术协作,为科研人员培养开辟“绿色通道”;重新调整专业划分和岗位设置,将技术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士官充实到测控、通信、气象等岗位,实现了现有人才资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组合优化的目标。破解难题抓训练,圆满完成各项测控任务。去年以来,基地已攻克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圆满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实时卫星测控任务,并对数十颗在轨航天器实施了精心管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航天 测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