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好单亲兵》一文在1月13日《前进报》刊发后,引起了读者关注。近日,笔者来到沈阳军区某团进行相关调查,对如何带好单亲兵有了更深认识。军营,他们珍惜的“新家”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观念和婚姻观念的悄然变化,“单亲家庭”增多,单亲兵也逐年增加。时隔5年,沈阳军区某团单亲兵的比例由3%增至7.5%。“在我们团的单亲新兵中,只有一名同志是来自母亲因病去世的单亲家庭,其他同志都是父母离异。”连长杨志强说,这与自己当兵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进一步调查显示,入伍前随父亲生活的单亲兵占20%,随母亲生活的占53.3%,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的占26.7%。“这些单亲兵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心中‘苦水’较多,渴望得到关爱照顾。”班长关武威说,军营是单亲兵的“新家”,他们很珍惜。距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调查显示,单亲兵在性格、习惯、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战士不同的特点。
心中想法多,但是不愿向人倾诉。不少单亲兵内向、敏感,对人存有戒心,不愿意“交心”。来自山东的战士小王,12岁时,父母离异,随了母亲。母亲忙于工作,他便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彼此间年龄差距大,有事不愿说。据他自己介绍,入伍前郁闷时就蒙头大睡或上网打游戏。
自理能力尚可,但自我约束能力差。来自家庭成员少的单亲家庭的战士,自理能力较强,能合理消费,洗衣服和物品摆放都比较“内行”,但是那些没有在学校寄宿或没有打工经历的单亲兵,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由于自小缺乏严格管束,特别是与自己祖辈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单亲兵比较散漫。
成才欲望强,而意志不坚。大多数单亲战士是抱着到军营考学、学技术等想法,可是他们的意志力不强。不少新训骨干反映,一些单亲兵对于紧张的训练坚持不了,有偷懒心理。关爱,在节假日里更需要
班长戴应开认为,带兵人应该对哪些同志是单亲兵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因为单亲兵敏感,所以在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应“一视同仁”。只有不“区别对待”,才有利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亲情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对单亲新兵来说也是需要的。有的单亲新兵对父亲或母亲心存抱怨,很抵触。我们带兵人应该引导他们理解并尊重父母当初的痛苦选择,多感念父母的恩情。新训骨干可以适时与单亲兵的家人进行沟通,把他们生身父母和现在家庭成员的牵挂、关爱及时“传输”给单亲兵。
不论是新训骨干还是战友,对单亲兵的家庭情况都不应该“广而告之”,应该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更不应该歧视他们。“节假日里,单亲兵看似平静,其实每逢佳节心理起伏大,特别是当身边战友打完电话后兴奋地说起老爸老妈。”指导员李胜张说,“过节了,更需要用爱去温暖单亲兵‘敏感’的心。在春节长假,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军营大家庭的关爱、温暖与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