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寇立研发自北京 猛然间,“红军”某作战阵地传出刺耳的警报声,“红军”作战人员紧急撤离,敌数枚导弹在周围百余平方公里的地域炸响。瞬间,山崩地裂,火海升腾,强烈的“核辐射、核污染”,使整个战场成了“死亡地带”。
面对突如其来的“核袭击”,担负“核反击”任务的“红军”作战部队迅速隐蔽在“地宫”里。不到10分钟,“红军”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实施“核反击”。一枚枚战略导弹腾空而起,群山开始震颤……
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简称“二炮”)曾进行的一次不同寻常的演练。
1月20日,中国政府发表的新国防白皮书,首次对中国二炮力量和核战略进行披露,并明确表示,“二炮已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此语一出,国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的核力量在世界排名如何?中国的核战略又是如何呢?
中国有能力实施核报复
陆基战略导弹是指导弹从陆地发射打向遥远的敌方。对核大国而言,如果自己的核弹不能打到假想敌领土上,核威慑就是无效的。海基战略导弹可以由核潜艇秘密运载到离敌方更近的地方发射,陆基导弹则只能在本土发射,这要求它的射程更远,并在远距离飞行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准确度。
中国敢称陆基导弹具备打击能力,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导弹至少能飞行一万公里以上,打到大洋彼岸。因此“陆基”这个词对西方有特殊意义。无论是处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还是只能集中发展海基核力量的英法,都会对中国有能力以陆基核力量遂行作战十分关注。
“反击”这个词的意义则更加震撼。首先,“反击”意味着中国能扛得住敌方率先发起的核攻击,在受袭后仍有能力实施核报复。这说明中国的陆基发射井在广大领土上隐蔽得好,非常坚固;或者中国的战略导弹可以在公路、铁路上机动,使敌方打不到,却可以随时在接到命令后反击敌人。
其次,“反击”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导弹能在十分被动的战争环境下突破敌人防御系统,实施有效报复。敌方率先打击中国,其反导系统必然会高度戒备,此时中国陆基导弹仍有把握打到敌方要害,遏止战争升级,表明中国的导弹可以凭借高速、多弹头、假弹头、重返大气层后机动等先进技术突破反导系统。
“后发制人”体现自信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不研发新型核武”,这是此次国防白皮书透露出的中国“三不”核战略,“三不”核战略并非自缚手脚,而是根据中国的国力和整体发展需要制定的切实可行战略。
更重要的是,敢于实施“三不”核战略的背后,是中国已经拥有有效的“核反击”能力——中国的二炮部队不怕后于敌手出招,中国的核武研制力量掌握着最新技术。因此,中国的“三不”核战略是和平友善的,同时也是自信而有力的。
事实上,在此次国防白皮书披露前一两年,海外已经猜测中国最新型的“东风-31”型战略导弹开始服役。据称,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的“东风-31”导弹至少已经装备了10余枚,这种导弹可以陆上机动发射,也可以井下发射,每枚导弹带3个9万吨TNT当量分导热核弹头,飞越大洋后仍能保证命中精度300米。
“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这句响当当的话正是源于中国近年来巨大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自信。
二炮世界排名第几
二炮是第二炮兵的简称,实际上是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二炮主要担负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战略威慑重任,其中最重头的无疑就是核力量。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很幸运,因为他是首位参观二炮司令部的外国访客。据台湾媒体报道,2005年10月19日,拉氏参观了位于北京北部清河镇的二炮司令部,大陆高级军官用幻灯图表向拉氏介绍了二炮司令部的组织机构及大陆战略导弹部队的训练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拥有国,核弹头数以千计。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是俄罗斯,美俄并视为核打击力量的第一梯队,都拥有陆基战略导弹、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三位一体力量。
与美俄相比,中、英、法处于第二梯队,主要体现在核弹的数量明显少于美俄。英法两国由于国家面积狭小,陆基核力量缺少隐蔽和机动空间,因此集中全力发展战略核潜艇,依靠水下机动的核导弹造成核威慑。
而外界估计,中国的核弹数量与英、法相当,大概是数以百计,由于国土广大适合陆上隐蔽和机动部署,中国的核打击力量主要是陆基的。近年来,西方十分关切中国“094”级核潜艇发展动向,认为这是中国核力量走向大洋水下机动的一个关键点,未来中国有可能出现核打击力量结构调整,培育陆海兼备,更加隐蔽机动的战略打击能力。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