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余东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贝克斯菲尔德报》1月16日报道,新一代高空长航时科研平台——“全球鹰”无人机,15日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德赖登飞行研究中心首次亮相。这些“全球鹰”将以德赖登为起降基地,从今年3月起开始在太平洋海域执行6项科考任务。据称,这将是此种无人侦察机首次执行非军事任务。
无人侦察机也要“军转民”
这批“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全部来自军工产业巨头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于2007年9月由军方移交给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美国空军已经装备了更新型的无人侦察机,所以这些老型号的“全球鹰”就交给科研部门执行科考任务。
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包括维护传感器和科研仪器在内,美国航空航天局每年将在“全球鹰”上花费200万至400万美元。该项目的合伙人还包括防务承包商,双方共同负责地面控制站运行、设备维修和无人机的操作。另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与美国能源部也打算利用该项目从事科考活动。
“全球鹰”能在2万米高空飞行30小时以上,其远航能力可以帮助科学家验证从气象卫星上获取的数据,了解气候变化并跟踪飓风。机上搭载有专门的仪器,既可用于远程遥测,亦可原地探测,这些复杂的设备需要庞大的科研团队来操作。
科研之余“兼职”搞情报
美国科学家保罗·纽曼把“全球鹰”称为“卫星和飞机的混血儿”。不过,卫星每天只能执行一两次任务,而“全球鹰”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数据,完成各种“难以置信的工作”。空气采样就是其中之一,无人机把空气吸入瓶子当中,以便科学家们分析气体样本。这次,纽曼将和一个科研小组一同操作无人机,并开展相关研究。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员戴维·法埃也表示,他们想利用“全球鹰”获取北极地区的温度资料。“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北极气温升高,但北极太遥远了,缺乏相关资料。依靠无人机获取的信息,就可以知道气温为何持续升高,并验证相关理论。”此外,人们还将用“全球鹰”跟踪风暴路径。“研究飓风的科学家想了解暴风雨的形成过程,弄明白它的运动方向、运动形式和时间。”法埃称。
然而,一些军事分析家却认为,“全球鹰”本质上仍是不折不扣的军用侦察平台,从研发到试飞全由美国空军负责。另一方面,此次科考的目标区域包括亚太,机上的仪器也兼具军事用途。所以,如果人们有朝一日发现这些无人机在进行科研之余,还从事着搜集军事情报的“副业”,也没必要对此感到多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