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岗村这3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 07:48  解放军报
小岗村这30年
司加林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军有

  

小岗村这30年

  左图为小岗村新貌。金火摄

  “土地承包的合法化,让我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小岗村村民严德友高兴地对笔者说。11月14日上午9时,安徽首个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在凤阳县成立。严德友通过设在村部的交易中心终端领到200亩土地租赁证。

  小岗村,这个30年前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再次站立改革发展的潮头。

  “乡亲们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是杀掉我的头也甘心”

  在小岗村东头“大包干纪念馆”内,笔者见到了严德友的父亲、“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这个30年前带头分田的小岗生产队长,眼下的身份是这个纪念馆的名誉馆长。

  “那年月,家家户户靠吃糠咽菜度日,一年到头吃不上顿饱饭。我们当时想,乡亲们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是杀掉我的头也甘心。”这位30年前的风云人物,如今已是67岁的银发老人。

  1978年前,小岗村有115人,550多亩耕地,是凤阳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

  “村人均耕地超出安徽省的平均值,如果我们都挨饿,其他地方的人怎么活命呢?我不信这个邪!这么厚的土还养活不了这些人!”“生死契约”的起草者、原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说。

  凭着这份“杀头也甘心”的执着信念和“不信邪”的过人胆识,1978年11月24日晚,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带领其他16户农民在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契约书上按下了“红手印”,约定“分田到户”,搞起了“大包干”,从而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第二年,小岗村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粮食总产量达到13.3万斤,是“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达到1978年的18倍。

  “搞‘大包干’时,真是把脑袋别在裤带上。虽然县里持保护的态度,但这样干总归跟上面精神不相符,邻省农村甚至在地里竖起大牌子,坚决反对我们。”严俊昌说,“一个人要想干点事、干成事,必须有不怕丢脑袋的胆识和魄力。那时,我们如果稍微想多一点,‘大包干’就搞不成了。现在我们有些同志干事情总是思前想后,一会怕干错了,一会又怕担责任,这样什么事也干不成。”

  “改革,最需要的是敢破敢立、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面对笔者,小岗村书记沈浩侃侃而谈。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2007年挂职期满后,小岗人像当年“大包干”一样以按“红手印”的方式留下他。“不敢想、不敢闯,就永远无所作为、永远落后于时代!”

  “我们老百姓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前沿,是最直接的实践者。田怎么种、种什么?我们老百姓最清楚。”“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小岗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人的束缚越少,人的权利就越大,人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力就越强。”

  今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在关友江家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如今,这个农家小院成了小岗村新的旅游景点,前来参观、采访的游人和记者络绎不绝。

  第1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