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仁亮 本报特约记者 侯国荣
空中战机轰鸣,地面铁流滚滚。10月上旬,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后勤保障综合演练在西北某地进行。担负保障任务的兰州军区某团后勤保障分队紧急出动,冒着炮火穿插于阵地前沿,实施战地后勤综合保障,一批保障新器材在演练中大显身手。
10月11日凌晨,该团千人百车经过3天4夜长途奔袭抵达某待机地域,电台传来导演部命令:“立即安营扎寨!”此时,百余台运输车、指挥车悄然穿插隐蔽在乱石峡谷中,不到20分钟,一辆辆方舱车组成的座座“野战营盘”拔地而起。担负现场指挥的该团领导告诉记者:过去部队野营宿营训练,大都以搭设帐篷为主;如今,一台方舱车就是一个流动的保障单元,现代野战条件所需的供水、供电、供油、取暖设备等野战后勤配套设施都上了车,设施齐全的“野战方舱车”已替代了笨重的“帐篷营盘”。
为提高战时后勤综合保障能力,该团先后投入经费100余万元,与装备生产厂家协作研发出集作业、住宿于一体的多功能“野战方舱车”,革新出野战折叠式桌椅板凳、折叠式行军床、单兵野战装具等一批新型军需器材。如今,随着战备器材物资模块化、装箱化、集成化,部队全装紧急出动装载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10月13日10时30分。该团经过快速机动抵达某作战地域准备开饭。10月的陇东高原,六七级的西北风刮得连人都站不稳。记者纳闷:“在这‘鬼地方’生火做饭能行吗?”这时,只见3名炊事兵拿起折叠式野炊器械,几下拉推组合魔术般架起一个多功能“野营灶”。团领导告诉记者,此套野营灶不足15公斤,携带方便,且防风防雨,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生火做饭。说话间,一股浓浓的饭香扑鼻而来,记者看了一下表,不到20分钟,四菜一汤、外加主食米饭就做好了。
过去,每年赴高原高寒地区组织适应性训练,因高寒缺氧,馒头蒸不熟、吃夹生饭不是什么新鲜事。那年10月,团里在上级组织的实战演练中,由于山高路陡,遭“敌”炮火连续袭击,野营炊事车根本上不了山,官兵只能饿着肚皮参战,演练效果可想而知。为破解高原寒区饮食保障的难题,他们发动官兵革新了多功能可折叠“野营灶”,给每个连队配发了多孔蒸米器、滤毒净水机、多功能副食平台、野战营养快餐生成系统等野战后勤保障器材,与某工厂联手研制了高原快热食品套餐。过去,一个百人连队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吃顿热饭最少需50多分钟,现在只需8分钟便可吃上高原快热食品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