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秋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记者 徐叶青
视点提要
9月7日,第二炮兵首次大规模、成系统的军事技术比武在北国深山中落下帷幕。上千名来自第二炮兵旅、团的导弹精英和上百名来自院校、训练机构的仲裁人员参加了这次比武。
比武结束了,但这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专业范围最广、武器型号最齐、参赛人员最多的军事技术比武活动引发的多个话题,仍将给予人们长久的启示。(武天敏)
关于“考场”与“战场”的话题——
考出导向 考出方向
9月7日,第二炮兵首次大规模、成系统的军事技术大比武,在北方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此次比武考核共分为6类人员:导弹旅和装检团总师、参谋长、导弹营长、机关参谋、技术军官、士官;4种考核方式:网络答题、口试答辩、技能作业、编组作业。
比武进入第4天。在旅、团参谋长口试答辩中,裁判组接连向平日习惯了带兵打仗的参谋长们出难题:“请制定战斗减员情况下战斗精神教育方案”、“信息化条件下反击作战中官兵出现哪些心理反应”……
事实上,参谋长们遇到的题目还远远不止这些。政治工作领域、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领域的大量内容,几乎都进入题库中,由电脑随机生成,抽上哪条就要答哪条。
不只“参谋长组”的考题如此,“总师组”、“营长组”、“机关参谋组”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考验。考题中大量出现涉及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宏观内容。有关军事战略方针、战役基本动因、信息化战场特情处置等考题的深度和广度,常常触及到选手们的“死角”和“盲区”。
“答这些题目,一点不比上战场容易!”一些选手走出考场后,不由这样感叹。对此,第二炮兵参谋长魏凤和说,作战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都不能有短板。战场需要,就是比武的导向、训练的方向。这次军事技术比武共设计了12万多道赛题,看似“过深”、“过广”,但无一不是战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考,大家开始有点懵,但最终想通了。某导弹旅发射二营副营长张鸥说:比武考核是检验平时训练的有效杠杆,也是促进训练效益的有力手段。只有抬高杠杆,才能推动军事训练跃升到新水平。
关于“拔尖”与“加宽”的话题——
赢在面上 输在线上
此次军事技术比武,精英云集。第8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某导弹旅总师沈方泉,第18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某导弹旅参谋长曾满军,全军首届“爱军精武标兵”、某导弹旅士官潘海亮等选手尤其引人注目。
比武第5天,我们在“参谋长组”战术答辩考核现场,看到了刚刚当上旅参谋长不久的曾满军。
“杰出青年”当“考生”,必有上佳表演。果然,一番绘声绘色的答题后,他的技术理论得分96.67分。然而,由于长期担任技术营长,在此前的技术比武中曾经11次夺魁的曾满军,在接下来的战役、战术理论考核中,脑门上却不断地冒出细汗。他只能硬着头皮,凭着自己的实践经验作答,最后结果位居“三甲”之外。
考试范围变宽,大批单项尖子落马。往往是专长越突出的选手,在比武中越拿不到名次。“技术大拿”潘海亮在新型号导弹故障排除答辩中仅仅得了89分。难怪一位考官说:“这些选手输在了‘线’上。所谓‘线’,是指某个专业技能直线上升,而面对宽泛的考题,明显表现出综合素质缺陷。反之,一些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选手,由于综合素质全面,却成了赛场上的‘黑马’。”
曾满军也承认,自己在技术上虽然过硬,但在战术上却是“新兵”,走出考场,更多的是遗憾和清醒,因为找到了努力方向……
对此,第二炮兵司令部军训部部长李洪军说:未来信息化战场,对各级指挥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选拔军事人才不是选拔运动员,追求单项拔尖的传统考核方式,确实能选拔出大批尖子,但这些单项尖子往往患有“瘸腿病”,长项愈长,短板愈短。这次大比武的指导思想,就是逼迫尖子人才快速加宽知识面,向一专多能、多专多能发展,以适应信息化战场的需要。
某导弹旅五营班长潘海亮也有感悟:如果不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就不可能是永远闪光的“星”!
关于“基础”与“前沿”的话题——
胜在细节 败在细节
导弹发射车有几种刹车方式?这样的问题,在第二炮兵这次军事技术比武中,被不少选手抽中。
“这题出得也太容易了!”对于驾驶员来讲,这样的题目“小菜一碟”,却难倒了不少指挥员。
某旅一位参谋长就吃亏在这样一些考题上。这位参谋长专业理论、共同理论、指挥理论样样精通,但坐在电脑前,面对上述类型的考题,一连选错了21个答案。考试结束后,他面对自动生成的标准答案连连拍大腿:“没想到闯过了大江大河,却在小河沟里翻了船……”
无独有偶。一位优秀导弹营长先后熟读了50多本专业教材,把最难的导弹原理、操作规程、技术参数等考题背得滚瓜烂熟,可却被眼前这些最容易的考题难倒了。他说:“面对‘大考’,眼睛一直看得很高、很远,但却忽视了脚后跟!”
裁判人员介绍说,这样考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现代指挥员不能只懂作战指挥程序的技术流程,对影响导弹发射成败和精度的参数指标、武器装备的核心功能必须谙熟于心。
对此,某旅参谋长王民峰深有体会。他所在的部队武器装备近年来多次换型,装备精度越来越高,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会影响装备的整体效能发挥,对指挥员快速应变、处置特殊情况提出了新要求。他说:“对于高科技装备来讲,细节决定成败,要适应这些要求,指挥员必须心细如丝,既要有战略家的雄才大略,又要有绣花女的沉稳娴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细节课题’纳入到比武活动之中,可以说是创新之举!”
关于“个体”与“团体”的话题——
练硬指头 攥成拳头
比武第6天,早上7时30分,某导弹旅参谋长黄太焱准时站在合同训练基地综合考场上,果断地对站在面前的参赛选手下达命令。
这是大比武中的“压轴”科目:导弹旅编组作业。如果把前面的“单兵”比武看成是比“指头”的话,那么,眼下开始的就是比“拳头”。
5个小时内,黄参谋长要指挥旅总工程师、两名发射营营长及两名参谋、两名工程师,利用计算机、标图工具完成导弹旅反击行动战斗等级转换中的指挥任务。
这8个人代表着旅决策层。计算机随机生成的编组作业考题“下发”后,他们迅即在作业室内召开只有3分钟的“战斗部署会”。一场“纸上飞车马,荧屏漫硝烟”的战斗瞬间打响。
此时此刻,偌大的综合考场10多个帐篷里,所有参赛选手都在同样忙碌着。选手们时而键盘声声,时而伏案标绘,时而轻声交换情况,一切从实际、实战、实效出发,几行字就相当于数十个文电传递,几句话就取代了数百人来往穿梭……
每组8个人的“战斗”,人手虽少但工作量不能少、标准要求不能降,否则作战编成要素不齐全、位置不准确、标号不正确,就会被扣除相应的分值。个人所担负的文书作业成绩与最后团队总成绩直接挂钩,而总成绩还分别记入参加编组作业选手的个人成绩。
前台站着8个人,后面则是数百名引弓待发的将士。这次比武中,某导弹旅获得团体第一名。某基地参谋长李保国介绍说:这个旅在“个体”单项比武中没有取得高名次,但在编组作业时却表现突出。如果说要让比武反映实战水平的话,那么,该旅的团体第一名,就是对他们战斗力的最好评判。
关于“考生”与“考官”的话题——
互促互动 学用相长
比武历时7天,来自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工程学院、士官学校和训练基地的102名裁判员和8名仲裁专家,在军事技术比武场上“秉公执法”,保证了评判方法和标准的公开、公平、公正。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既是‘考官’更是‘考生’。”指挥学院战术教研室讲师朱红巍一直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第二炮兵军训部门介绍说,负责出题和监考的3所院校经过近3个月的苦战,把第二炮兵整个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认真梳理,共出考题126258道,并一一作出了相对标准的答案。可以说,他们在当“考官”之前,首先当了合格的“考生”;在监考和裁判过程中,又从选手那里得到了新感悟。
记者看到,那天下午,在第二答辩现场,某导弹旅营长宋斌就给在场的“考官”们上了一课——宋斌登录考核计算机后,按照要求他要在20分钟内对两道随机抽选的发射营长技能作业题进行答辩。大屏幕上清晰显示出宋斌抽选的题目:“请结合部队作战行动,谈谈对××应急情况的处置?”
宋营长稍做准备后,侃侃而谈,现场的5位裁判不时低声交流意见。评分前合议时,几位裁判员开始了激烈的争议。“答案只有3个要点,他却回答了6条,如何打分?”
现场主裁判、指挥学院教授姬宏斌和大家商议后最终定调:“处置应急情况怎么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宋营长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加新鲜的经验,应当给满分!”
记者看到:在姬教授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上百条选手在答辩中“答”出的新观点、新方法,这些内容已远远超出了书本范围。
这,正是“考官”们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