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明 李杰 刘江平
1986年5月4日至27日,海军北海舰队组成多兵种、多舰种海上联合编队,由时任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中将率领,远航西北太平洋海域,历时24天,行程四千海里,首次在远海进行合同作战训练。并圆满完成40个海上协同作战课目的训练,标志着人民海军的训练,已由近海近岸发展到远海的新阶段。
1986年5月15日下午2:30,参加训练的导弹驱逐舰、潜艇、辅助船、轰炸机、舰载直升机严阵以待,海军联合编队首次远洋立体合同作战训练拉开帷幕。
5月22日,西北太平洋上,阴云密布。11时,海军航空兵某团的轰炸机,经过长途奔袭,准时飞赴太平洋参加合练。长空在震颤,大海在扬波。进行舰机合同训练的轰炸机群,一次又一次掠过我编队上空,并投放十六枚象征炸弹的红色信号弹。此时此刻,参加编队合练的官兵,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抗日战争初期就参加革命的编队司令员马辛春说:“许多课目我们在图上推演了三十年,今天才第一次得到实际演练”。
我军潜艇与水面舰艇合练时,为避开外军反潜巡逻机的跟踪,水面舰艇完成攻击后高速脱离,吸引跟踪飞机南下,接着又向东佯渡,保证了潜艇在大洋隐蔽伏击,使互相掩护、声东击西的谋略变为具体的战术演练。
参加合成训练的346和350潜艇,在平均深度四千多米的太平洋水面下游弋。突然,346艇接到指挥所发来的命令:“蓝方编队驱逐舰三艘,×时×分在东经××度,北纬××度,命令你艇按第一号方案展开攻击!”
接到命令后,346潜艇的声呐紧紧盯着目标,操舵兵全神贯注地握着自动操舵仪,鱼雷手随时准备按动电钮。随着艇长李永禄一声“射击”命令,六枚鱼雷“射”向“敌舰”。
为防止“敌舰”声呐的捕捉和反潜武器的进攻,一射击完毕,这艘潜艇就迅速改变方向撤离……
“报告,发现敌运输船队。”
“快,将此通报给350艇!”
此时,在距346艇50海里外的350潜艇,接到敌运输船队运动要素的通报后,马上进入射击阵位。几天前,正在突破某海峡的350艇,深夜上浮到潜望深度充电时,声呐突然报告:“海面有船跟踪我艇!”艇长刘洪选果断下达命令:“速潜规避!”但是,目标未能摆脱。战斗警报拉响后,全艇进入战斗部署。为迷惑目标,指挥员命令在水下25米处施放了烟幕弹,然后转向,终于摆脱了拼命跟踪的不明国籍的船只,经受了一次实战的锻炼。
黎明,太平洋上空稀疏的星星还没有隐去。刚刚结束夜间导弹超视距攻击的我某驱逐舰,犁开层层涌浪,向×575大型补给船靠去。
此时,海上风高浪急。当两船同向行驶到相隔50米左右时,航行中的首次海上补给开始了!
×575船左舷的撇缆枪向该舰射去一颗拖着长长轻烟的黑弹头。它是一根系着灰色尼龙绳的小铁杆。这个弹头在导弹发射架旁落下,被帆缆手接住。重油管、柴油管和绿色的淡水管,沿着引索一起从×575船高大的桅筒上端滑过去。
“探头对接完毕,可输送油水!”接收舰发出信号。
“明白!”×575船三部高压泵开动,油和水顺着太平洋上飞架的“彩虹”,流向接收舰。
在联合编队历时十五天的合成训练中,×575船航行3720多海里,进行了12次航行中海上补给,并进行了战场救护、防化的试验和训练,摸索了联合编队远海大洋后勤保障的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