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官媒披露1996年海峡危机时解放军导弹出现故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4日 15:33  环球网
中国第二炮兵导弹营
中国第二炮兵导弹营

  9 0 年代,我军正经历着一场高技术的挑战。

  被第二炮兵授予“矢志基层建功立业优秀连长”荣誉称号的沈方泉,用他创造的不平凡业绩,在迎接这场挑战中书写新一代军人的理想和价值。

  1 9 9 6 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军事演习。战略导弹部队奉命参加演习。出发前,部队首长找到导弹测试连连长沈方泉,语重心长地说:“这次导弹测试任务关系重大,导弹能否打出去,打得准,你这位连长肩上的担子重千斤啊。”

  文静中透着英武之气的沈方泉,立正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演习的时间表在步步推进。导弹测试工作已进入到关键时刻。它要求此时测试的每一项技术指标都必须百分之百地精确。沈方泉的目光像一部雷达,一遍又一遍地对导弹各个部位进行扫描。突然,他发现电压数据出现异常。地面计算机屏幕显示,导弹仪器电压的测试采样数据出现紊乱。

  现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领导和专家们闻讯赶来“会诊”。导弹庞大复杂的系统被彻底“透视”,却一时没能找到“病根”。

  “根据我的判断,问题不在导弹本身,而在地面计算机的采集板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沈方泉突然开口。望着这位2 0 多岁的年轻人,一些老专家信服地点点头。

  指挥部采纳了沈方泉的意见,并授权他负责排除故障。沈方泉带领操作手从计算机里取下采集板,精心检查,终于发现板上的一个电池漏电,造成短路。更换之后,导弹测试一次成功。

  1 9 9 5 年夏,沈方泉所在连队首次参加带有实战背景的演习。一天,上级命令他们将导弹从库房转运到测试工位,于次日清晨6 时完成。

  然而当他们进入库房,准备将导弹起吊时,却发现由于受库房场地条件的限制,临时调来的吊车起重臂无法伸至最佳起吊位置,最大起重参数达不到导弹重量。

  怎么办?盲目起吊,可能造成吊车倾翻,导弹坠地,后果不堪设想。

  沈方泉异常冷静,根据机械力学原理,从起吊高度和安全系数余量两方面考虑,反复计算,选择出最佳起吊角度。

  沈方泉纵身跳上驾驶室,接过操作杆,稳稳地将导弹吊起。第一发、第二发、第三发,直到最后一发导弹稳稳地落在测试工位,大家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沈方泉生长在安徽省当涂县的一个教师家庭,聪明好学,加上父母的严格教育,他一直是学校的全优生。1 9 8 6 年参加高考时,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军校。

  沈方泉报考的是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他以全优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被免试录取为研究生,攻读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毕业分配时,谁也没想到,沈方泉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到基层去,到最需要我的连队去。”他不顾女友的反对,踏上奔赴大山深处的征程。

  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沈方泉从文弱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1 9 9 4 年初,他被任命为导弹测试连连长。

  沈方泉上任不久,连队就接受一项重大任务———某型号导弹高温试验,它关系到这种新型号导弹武器能否定型和装备部队。

  一个月后,新型号导弹出现在沈方泉和他的战友面前。试验开始时,专家们听说测试连第一次上岗操作,有些担心,全都赶到现场。可是,随着一个个准确口令的下达,一个个熟练动作的完成,他们从担心转为了惊讶。当他们得知指挥这次试验操作的年轻连长是位硕士后,高兴地握住沈方泉的手说:“把任务交给你们连完全可以放心。”

  为了更好地驾驭新型导弹这个高技术武器装备,沈方泉不断学习新知识,并熟练掌握了测试阵地3 0 多个岗位的专业理论和把关要点,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

  这几年,沈方泉和全连官兵常年在外奔波,工作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体力消耗也很大,可是全连没有一个战士要求调动的。沈方泉用知识的磁力,把官兵们紧紧地吸引在部队现代化建设上,培养出了3 0 多名技术骨干,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来源:人民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导弹 台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